近日,浙江省嘉兴市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推进会,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许村镇李家村在会上分享了经验做法。

长安镇(高新区):

聚焦五新(心)实践 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标杆地

海宁市长安镇(高新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坚持以阵地建设为基础,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培育为抓手,以志愿服务和群众参与为工作机制,聚焦五新(心)实践,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标杆地,文明实践工作多次得到中央文明办、省委宣传部领导调研肯定。主要做法是:

一、广建阵地,让文明实践有平台

我们从群众需求出发,依托文教中心建设了集五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囊括了综合文化站、青少年宫、图书分馆、社区教育中心、游泳馆等功能场所。充分整合现有阵地资源和长安独特的运河文化内涵,打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带,串联起党群服务中心、长安道德馆、长安运河遗产馆、长安城市智慧书房等特色实践点,构建服务群众大平台。各村依托文化礼堂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充分发挥村域特色建设了兴福村项氏花卉园、金港村乡愁记忆馆、新民村暖心菜园等特色村级实践点。目前,全镇共建立文明实践站20个,特色实践点80个,纵向形成“实践所—文化礼堂(实践站)—实践点”三级阵地链,横向构建辐射五大内容的五大平台。

二、精设项目,让文明实践有载体

我们统筹各群团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资源,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大赛,培育了“快乐学堂”“扶芳公益”“我孝您笑”等10余个精品实践项目。项目培育牢牢把握基层群众的思想特点和接受习惯,增强活动的实用性和感染力,在实践活动中将党的政策理论学习好、传播好、践行好,助力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园区整治等中心工作。如“扶芳姐妹书屋”项目将文化送到居民点,“快乐学堂”项目为小候鸟提供人文教育关怀,“爱心鱼塘”项目让爱心接力形成文明实践的常态链。各村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培育实践项目,如陆泽、兴福、金港三个精品文化礼堂培育了皮影文化、五彩庭院、牧港滚灯等特色文明实践项目,逐步实现了文明实践项目的“一村一品”特色。

三、锻造队伍,让文明实践有主体

我们把基层群众作为文明实践主体,以志愿者为主要力量,以志愿服务和文明养成为工作载体,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和家庭资源,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心,从项目需要出发招募党员、青年、乡贤、专业人士等各类志愿者,确保项目运作有对应的志愿服务力量支撑。截至目前,已组建了“文化相伴”、“暖巢助困”、“弯腰一秒”等16支镇级志愿服务分队和50支村级志愿服务小队,志愿服务中心每月组织召开1次志愿服务工作例会,强化“实践项目—实践队伍—实践活动”的一体化指导管理。截至4月底,全镇各级志愿服务队伍共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100余次,志愿者参与人数28000余人次。同时,创新文明实践工作机制,为推动群众主动参与文明实践,我们创新发布了嘉兴首个“文明实践家庭”标准和“文明实践指数(幸福指数)”,通过组织发动家庭参与红心家庭、新风家庭、书香家庭、优美家庭、公益家庭等“五型”文明实践家庭评选和文明实践指数评比,推动文明实践从社会向家庭的延伸,打通了文明实践的最后关键一站。

许村镇李家村: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共建村民“精神家园”

自海宁市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以来,许村镇李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始终坚持“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打造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站,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村落地生根。具体做法是:

一、文化润心,创新实践载体,增强文明实践生命力

去年以来,我们围绕“新思想强信心”这一核心,明确实践目标,推出了“乡村发布”实践模式——“李家播报”,定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省、市、镇、村等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大小事务资讯信息,用家乡话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到农户家里,讲进村民心里。“李家播报团”的主要成员为村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乡贤代表等志愿者,他们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中的信息收集员、传播员和化解员。今年,我们在开展“李家播报”的基础上,还结合“村民论坛”让村民抒己见、发议论。截至目前,“李家播报”已经开展14期,播报现场答疑和解决的问题累计105个,后续正在落实中的问题7个。我们还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西插队时创设“青年夜校”的做法,利用晚上的“黄金时间”开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夜校”。夜校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五新”体系为载体,量身定制课程表,还设置“村民论坛”“村民讲堂”等课程,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夜校课堂学习。自开学以来夜校开课56堂,参学人数达5000人次,发放学分近10000分。接下来我们还将扩大师资联盟库,更大程度满足村民的学习需求。为增强文明实践吸引力,我们结合“春泥计划”,还设置了“实践大课堂”服务项目,在假期为青少年开设舞蹈班、足球班、绘画班、象棋班等多个公益兴趣班和“X”个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去年以来我们共开办了115节课,服务3000余人次。

二、搭建平台,提升志愿服务,传递温暖新关爱

为了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惠及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并发挥农村老年人擅长农业种植的优势,我们实施了“暖心菜园”志愿服务项目。设立了志愿者为主的管理团队,通过循环管理的模式,开展爱心赠送传递接力。一方面,实践菜园面向村里的困难家庭及独居老人免费开放,受助人员每天均可上门免费领取蔬菜。另一方面,为了方便部分困难群众及独居老人的生活,将每周三作为爱心传递日,志愿团队主动分组,分配志愿服务力量,每周三上午走入慰问帮扶对象的家中,开展“暖心赠送”志愿服务活动。截止目前,已赠送各类蔬菜瓜果125次,共350公斤。“暖心菜园”又相继开辟了“邻里暖心”种植区、“孝老爱亲”种植区、“少儿实践体验区”等,让菜园成为了“小园大爱”关爱平台,更成为践行主流价值,引导村民向上向善的实践基地,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从“新关爱”到“暖人心”的文明实践价值。

三、创新体系,打造文明银行,助推“三治融合”

为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我们借鉴银行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文明银行”机制,激发村民参与热情,构建文明规范引导体系。“文明银行”围绕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垃圾分类、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好人好事等,制定了文明乡风量化评分细则,村民的日常文明行为均可在银行存储,然后兑换相应的积分。联合医院、银行、商店、理发店等单位成立爱心服务联盟,农户可用积分在爱心服务联盟成员处兑换服务和物品。同时我们也鼓励村民将所获积分捐赠至村“文明爱心驿站”,捐赠积分兑换的物品直接用于帮扶困难群众,由村民本人或者委托村“文明爱心驿站”开展慰问。“文明银行”的积分模式,推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从定性向定量转变,正向激励村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接下来怎么做?

会议指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上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从实质上来说是率先开展的具有浙江特点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探索。全市上下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以更加有力有效的举措,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走出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和建设“精神家园”的新路子。

会议要求全市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巩固党的基层执政基础的重大举措、是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观要求、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支撑;要牢牢把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不断拓展、壮大、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空间阵地、工作力量和长效机制,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全覆盖、高质量;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注重统筹推进、坚持因地制宜,提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谋划力、执行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