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优秀科技调研论文二等奖篇目

汉中市中蜂养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岳洪 首峰 张智鹏 陈兴平

汉中市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全面了解我市中蜂养殖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养殖经济效益,掌握产业扶贫成效,汉中市动物疾控中心于2019年4月份组织专人联合各县(区)畜牧技术推广部门对全市中蜂养殖现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经济合作组织培育、政府扶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经济效益、品牌建设以及产业扶贫示范带动等情况开展了调查。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方法、内容及范围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入户走访、座谈交流、实地勘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和统计报表等多种方式对我市中蜂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

(二)调查内容及范围

此次中蜂养殖产业发展情况调查内容主要为养殖现状、产业发展基地建设、经济合作组织培育、政府扶持、产品加工与销售、经济效益、品牌建设以及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情况等。调查对象为全市范围内中蜂养殖专业户、散户、专业合作社以及扶贫带贫经营主体。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汉中市中蜂产业发展现状

1.养殖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产业项目持续推进,发展中蜂养殖因投资小、见效快、资源消耗少等特点,已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特色产业、朝阳产业。这也引进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各项扶持政策,并把中蜂养殖作为一项重要产业来抓。据调查统计,截止2019年3月底,全市中蜂养殖规模达223251箱,涉及养殖农户19768户,其中存栏1-29箱的有17686户,占比89.5%;存栏30-99箱的有1570户,占比7.9%;养殖规模达100箱以上的有512户,占比2.6%。2018年全年蜂蜜产量达1411.5吨,主要集中在留坝、佛坪、略阳、镇巴和洋县。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汉中市中蜂养殖分布情况

县区 养殖总户数(户) 总存栏(箱) 2018年蜂蜜总产量(吨)

汉台 68 2787 21

勉县 2148 22191 115.6

城固 798 10517 62.2

南郑 928 14580 146

西乡 59 2260 15.8

洋县 2501 28901 215.3

宁强 1800 22300 110

略阳 3221 36900 300.6

镇巴 5398 28800 150

留坝 2046 32000 40

佛坪 801 22015 235

合计 19768 223251 1411.5

2.经济效益。

(1)中蜂养殖投资少,简单易行。养殖中蜂不需要专门的场地,不占耕地。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路边河边、树林里、屋顶上、树洞里、半墙上都可成为中蜂养殖场所。发展一群蜜蜂投入很少,有的农民可自己制作,不需花钱购买,有经验的老乡用荆条和泥巴就能制作一个蜂桶,农家废旧木箱、衣柜等经简单加工也可以成为一个较好的蜂具,现在购买一个木制蜂桶100元左右,蜂具投入很少。每年4 -5月份,野生中蜂分群频繁,只需要向竹笊篱上喷洒蜂蜜水或涂抹蜂蜡即可成功诱捕野蜂,生产只需一次性投入,使用年限最长可达70年之久。即使规模饲养,蜂桶、活框蜂箱、蜂帽、面罩、起刮刀、割蜜刀、摇蜜机、育王产浆等工具都可以方便购买,价格十分便宜。

(2)中蜂产业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点产业。养殖中蜂省力,大部分时间不需要专人看管,劳动强度不大、回报快,具有“吹糠见米”的功效,在饲养良好的状况下,当年投资,当年就可收回成本。据调查统计,养蜂投入与产出比在1:8左右,高于养猪、养羊和种植业,十分合算。目前,一箱种蜂的市场价在500元左右,每个农户发展20箱蜂,只需投资1万元左右,一般农户均可承受。一箱蜂采用活框饲养,平均产量可达10公斤以上,产值约1000元左右。另外,蜂群一年还可繁殖1.5倍以上,产值约500元,经过两年扩群可达50群蜂左右,常年产值可达3至5万元以上,是山区县农民脱贫增收的可靠产业项目。

(3)销售价格。据调查,全市中蜂蜂蜜平均价格常年维持在100-160元/公斤之间。但特色品牌土蜂蜜价格较高,如留坝县创办的礼泉袁家村留坝棒棒蜜形象体验店,其蜂蜜市场零售价达到175元/斤。

(二)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及品牌建设情况

1.经济合作组织培育情况。

截止2019年3月底,全市共成立养蜂专业合作社234家(详见附表2)。其中,城固县老庄镇毕家河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借助苏陕合作项目,建立了集蜂蜜生产、电商销售和种蜂培育于一体的中蜂产业园。略阳县成立中蜂产业发展协会,划定接官亭、两河口、五龙洞、仙台坝4个镇为中蜂良种繁育基地区,并开展种蜂人工育王及品种改良工作,确保了该县中蜂良种供应,并筛选了18个养殖技术条件成熟、规模达200箱以上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中蜂养殖示范点建设。全市共建立蜂蜜深加工企业15家(详见附表2),年加工蜂蜜300余吨。其中,勉县以新铺镇余家沟村中蜂养殖繁育基地为中心全力打造中蜂谷建设,投资200余万元新建蜂产品加工车间400平方米,购置蜂蜜加工线1条;定军山镇黄罗营村汉中秦巴农林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80万元建成年产200吨的蜂蜜加工生产线1条,目前已试车运行。南郑区惠民农业公司通过建设中蜂养殖示范基地,引进了蜂蜜无菌浓缩灌装生产线,购置了全套蜂蜜检测设备,注册了“汉黎牌土蜂蜜”商标,产品通过了国家SC体系认证,公司充分利用电商、微信、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将“汉黎牌土蜂蜜”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洋县八里关厂胜养蜂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京东平台”的方式,2018年投资150万元,新建200平方米加工包装车间一栋,配备标准化验室一间和电商销售产品展品室一间,购置加工、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年加工包装蜂产品400吨。

表2 养蜂经济合作组织培育情况

项目\县区 汉台 勉县 城固 南郑 西乡 洋县 宁强 略阳 镇巴 留坝 佛坪 合计

专业合作社(个) 0 30 0 35 3 29 4 62 32 18 21 234

深加工企业(个) 0 1 2 00 412 2 1 2 15

2.品牌建设情况。

据调查,全市共注册有“李王贵牌”百花蜜、“熊猫村”牌土蜂蜜、“留坝蜂蜜”、“土蜜哥”以及“汉黎牌”土蜂蜜等16个品牌商标,其中留坝县和佛坪县最具特色。一是佛坪县为了确保中蜂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稳定蜂蜜品质,组织制定了《佛坪县中蜂活框饲养技术规范》,从基本操作技术、饲养管理、病虫害预防、用药规范、蜂蜜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要求,建立了蜂蜜质量管理追溯体系,并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注册有“李王贵牌”百花蜜和“熊猫村”牌蜂蜜等蜂产品商标9个,产品远销西安、北京、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产值达1750万元,“佛坪土蜂蜜”品牌效应初步形成。二是留坝县全力统一打造“留”字号特色蜂业系列集体品牌,申请注册“留坝蜂蜜”、“留坝棒棒蜜”、“留坝土蜂蜜”、“留坝中蜂”等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其中“留坝蜂蜜”商标已经成功注册,并获得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制定了《“留坝蜂蜜”“留坝棒棒蜜”“留坝土蜂蜜”集体商标管理使用办法》,实行授权使用品牌标识制,成功创建了省级留坝蜂蜜地理标志示范样板县。同时,留坝县推进行业地方标准建设,针对蜂产业链的“育、养、取、储、运、装、销”等技术环节,启动了27项中蜂产业发展标准的研制与指导应用,已完成6项标准草案,其它标准关键架构正在研制中。同时,在蜂业溯源体系建设上,5套留坝蜂蜜溯源系统的温湿度监测设备已安装使用,目前,以“留坝县芳之源纯天然养蜂专业合作社”等3家市场主体为试点,指导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五项管理制度和生产记录、产地证明制度,设立有内检室,免费提供包装、产品标识,并在蜂蜜外包装上加贴产地证明防伪码,将蜂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了蜂产品质量安全。另外,留坝县邀请央视《源味中国》栏目完成录制“留坝蜂蜜”纪录片,并于2018年2月27日晚10:00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源味中国》中播出,社会反响很好,吸引了国内众多企业来汉商洽投资合作,成为推动全市中蜂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政府扶持及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情况

1.政府扶持情况。

近年来,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中蜂产业发展,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把中蜂养殖作为特色产业来抓。各县区政府均结合当地中蜂养殖实际,制定了相应扶持政策。如:勉县县委县政府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发展中蜂产业的协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有辐射和带动能力强的产业主体,采取自投为主,政府奖补的方式支持。贫国户发展养蜂按照自主发展产业政策给予补助;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养蜂按经营主体带动给予奖补。2018年,勉县出台的“3+X”产业发展奖补办法指出,新发展中蜂养殖,越冬蜂群达150群以上,每群奖补资金200元。留坝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推动中蜂产业建设,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蜂产业的决定》、《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区实施方案》、《留坝县蜜源植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发展规划》、《留坝县产业脱贫奖补办法》、《留坝县产业发展扶持鼓励办法(试行)》等政策,先后投入专项扶持资金405万元,大力实施“政策引导、标准规范、抱团发展、品牌提升”四大工程,探索形成了“棒棒桶取品牌蜂蜜与方箱活框繁商品蜂群”的发展方式,有效地将传统养蜂生产打造成为全县“四养一林一旅游”为主导的精准扶贫特色产业之一,开辟了一条山区贫困县养蜂脱贫的产业发展之路。镇巴县委县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做强做优中蜂产业,并给予一定政策扶持。一是小众产业奖补,根据贫困户养蜂数量给予一定奖补;二是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及时投放“无抵押、无担保、全贴息”小额贷款,降低蜂农养殖经营风险;三是对带动贫困户的养蜂企业予以奖补。2019年投入涉农整合资金200余万元,扶持10余家中蜂养殖企业扩大养殖规模和建设蜂蜜灌装生产线,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略阳县2019年投入涉农整合资金1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中蜂良种繁育、养殖基地、产品加工等新型经营主体建设,通过发展中蜂产业,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增收。

2.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情况。

目前,全市中蜂养殖企业和产业扶贫互助合作社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方式,走“三统一分”模式示范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即企业(合作社)统一提供中蜂种群,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保底价格回收蜂蜜,蜂群交给农户(贫困户)分散养殖和管理,中蜂分群、病虫害防治、取蜜等关键技术由企业(合作社)承担,保底回收蜂蜜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保障,分散养殖促进了养蜂企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做大做强。据调查统计,2018年全市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企业)共示范带动贫困户6444户,户均增收2408元。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养蜂产业扶贫示范带动情况

项目\县区汉台 勉县 城固 南郑 西乡 洋县 宁强 略阳 镇巴 留坝 佛坪合计

2018年示范带动

贫困户数(户) 12 1180 786 314 25 1290 360 608 1350 383 1366444

户均增收(元) 1210 5381 722 3000 3900 1367 1000 1500 2800 4112 1500 平均:2408

三、当前养蜂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1.组织机构不健全,养殖人员年龄老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市缺乏专门的养蜂技术指导与管理机构,且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小,中蜂养殖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目前,全市中蜂养殖规模普遍较小,多以家庭为主,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薄弱,养蜂队伍人员年龄偏大,掌握技术途径单一,文化素质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浓,养蜂新技术难以推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蜂产业的发展。

2.养殖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产量底下。

目前,我市中蜂养殖多以传统的立式方箱、横式圆桶为主,过箱活框养殖较少,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户是靠天养殖,放任自流,不记成本,养殖条件简陋,部分养殖户仍以传统毁巢方式取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产量和分群差距较大。据调查,单箱蜂蜜产量最多的达20-30公斤/箱,最少的3-5公斤/箱,部分甚至绝产。

3.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经济效益不高。

目前,全市中蜂养殖仍各自为阵,处于小养殖场、小加工厂、散装贱卖阶段。蜂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企业极少,缺乏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产业链条短,产品单一,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中蜂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中蜂改良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缺乏中蜂产业规划和关键技术研究。二是质量监管水平低,品牌意识不强。由于蜂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少,生产能力低下,尚未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且蜂产品质量和检测检验标准体系不完善,产品自检能力不强,市场监管较为薄弱,导致蜂蜜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无法关联,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加上蜂蜜产业加工销售企业规模小、牌子杂、知名度低,形成不了品牌效应,市场认可度不高,制约了蜂产品的销售。由于蜂蜜产品品牌混杂,蜂农分散,市场销售价格一直很低(均价50元/斤左右销售),经济效益低下,另外,部分蜂农因缺乏品牌保护意识和长远发展思路,蜂蜜产品存在掺假使杂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市中蜂蜂蜜的声誉品质。三是蜂产品深加工滞后。蜂蜜、蜂腊、王浆、蜂毒、蜂胶、花粉等产品开发研究较弱,特别是医药保健、化妆美容等产品开发尚属空白,产品附加值低下,养蜂产业效益不高,影响了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养殖点布局乱,分布不合理。

近两年来,中蜂养殖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成效显著,但许多农户和村委会盲目成立养蜂合作社,大量发展中蜂养殖,不考虑当地蜜源现状,盲目建场养蜂,在选择养殖地点时,缺乏科学布局,养殖效益低下。一是集中养殖点布局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充分考虑承载量。二是缺乏对养殖点蜜源的综合研判,致使养殖密度过大,采蜜困难,群落分群慢,产量低,甚至因蜜源少,致使蜂群自然死亡和绝收。三是简单粗放式将活框蜂发放给贫困户,忽略技术指导和服务,致使贫困户未掌握养殖技术,粗放式管理,蜂群损失严重。

5.外来蜂种的危害。

由于我市蜜源丰富、交通便利,每年有大量省内外意蜂放养进入汉中境内,对我市中蜂养殖危害非常严重。意蜂本身个体比中蜂大三分之一,不仅与中蜂抢夺蜜、粉资源,更为严重的是在缺蜜时节,意蜂经常会盗抢中蜂蜂箱内的蜜,同时将中蜂群内蜂王杀死,造成毁群。因此造成的索赔纠纷时有发生,对养殖双方利益造成巨大损失,不利于产业良性发展。

四、几点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一是各级农业行业主管部门应成立专门的养蜂管理机构,全面负责蜂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制定行业标准,引进并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积极开展试验示范,从业人员培训,提升蜂农管理水平,助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划分、设立中蜂养殖保护区域,研究出台汉中中蜂养殖相关保护条例,加强对转地意蜂场的管理,采取有效举措保护当地中蜂。三是提高蜂农组织化程度。按自愿的原则,鼓励蜂农成立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蜂业协会,把分散的蜂农组织起来,实行统一良种、统一防疫、统一操作规范,提高生产水平,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提高养殖综合效益。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一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继续落实产业奖补资金与小额贴息贷款等政策,鼓励中蜂产业发展。二是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应组建中蜂养殖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养殖场(户)开展技术培训,全面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支撑,有效解决蜂农缺乏育王、分群、防病虫、补饲、采蜜等技术难题。三是建立养殖示范点,辐射带动发展。集中养殖点一定要根据蜜源结构、数量等因子确定承载量,示范点建设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确保蜂群自然有序扩张。同时,加快推进中蜂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立养蜂日志,健全养殖档案,规范农药、兽药、非蜂物质等投入品使用,提高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探索建立“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和“托管式”集中养殖模式,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依据规模、产量、带动贫困户增收等情况,制定奖补政策,对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实行产业奖补,增强示范带动效果,辐射更多群众从该项产业中受益。

3.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扩大中蜂养殖规模。

一是与全市产业总体布局融合发展,将中蜂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年度产业发展规划,扶持壮大中蜂养殖规模。二是与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融合发展。加大村域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力度,加强产业扶贫资金与扶贫互助合作组织管理,科学、适度发展中蜂养殖,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三是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乡村振兴和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培植蜜源,做到乔灌草藤相结合,造林与造景相结合,形成四季有花有景、蜜源充足、产业兴旺的局面,既推动了乡村环境改善,又补齐了蜜源不足短板,实现多赢。四是与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依托特色蜜源、传统养蜂、田园风光等资源,将中蜂养殖点建成蜂蜜采收体验区,开发蜂群认养、休闲观光等经营模式,让游客参与采蜜,了解蜜蜂生长过程等,增强蜂文化内涵,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4.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效应。

一是充分利用汉中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蜂蜜饮品、药用蜂蜜等,培育蜂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蜂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完善生产、加工、销售制度,强化市场监管,确保蜂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打造汉中中蜂蜂产品品牌,依托政府、高校、苏陕协作等科研和帮扶平台,大力开展蜂蜜、蜂蜡、蜂王浆、蜂花粉、蜂毒和蜂胶等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积极参加省内外蜂产品展销会和品质评选大赛,引导蜂农树立品质、品牌观念,提升汉中中蜂产品知名度。四是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统一行业标准。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搭建销售平台,不断拓展营销渠道,推动汉中中蜂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