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三门峡市农产品出口14.6亿元,同比增长1.17倍,实现逆势大幅增长,创农产品出口增幅历年新高,出口额稳居全省前三位。其中,鲜苹果出口货值5962万元,果汁出口货值9457.7万元,食用菌及其制品出口货值11.8亿元。

三门峡特色农产品出口呈现出五大亮点。

一是建立特色产业发展谱系。在全市围绕果品、食用菌、中药材、蔬菜等规模优势产业进行摸底调研,按照生产、经营、加工3个体系,从面积、分布、产量、产值、贮藏、新型经营主体、加工企业及产品等13个类别,制定填报“产业发展谱系情况汇总表”“产业经营主体调查表”,涉及苹果、梨、桃、葡萄、柿子、猕猴桃、樱桃、石榴、杏9类果品,生猪、奶牛、肉牛、羊、蛋鸡、肉鸡、蜂、兔8个畜牧种类,香菇、平菇、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种类和连翘、丹参等17个中药材种类,初步建立了特色产业发展谱系,摸清发展底数。

二是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三门峡市2022年乡村产业振兴工作要点》,明确工作目标,从建立特色产业发展谱系、实施“一区两带”发展战略、构建特色产业体系、构建特色产业生产体系、构建特色产业经营体系5个方面部署工作。印发《三门峡市特色农业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建立特色产业链长制,明确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生猪、林果、烟叶6个特色产业链的链长、副链长、负责人名单和具体责任单位。从梳理产业发展现状、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引进重大项目、加快链主企业培育、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流通体系建设、推动数字智慧农业发展、推动资源要素集聚10个方面对产业链工作进行部署。立足我市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草、高山蔬菜5个特色产业,突出种源保护,起草“1+6”政策文件体系,“1”是《关于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6”是果品、食用菌、中药材、烟草、高山蔬菜、种源保护的工作重点及考评办法。

三是建设特色农产品基地。今年上半年完成新栽果树4.0244万亩,新发展黄金苹果产业带1万亩,全市果品面积260万亩,其中苹果160万亩,位居全省第一。新发展中药材种植6.35万亩,其中新增连翘3.75万亩。全市各类中药材品种1225种,种植总面积376.9万亩。全市人工栽培药材92.45万亩,其中连翘种植53.56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第一,产量约占全国1/4,丹参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省第一。上半年食用菌种植规模3.6亿袋,其中羊肚菌种植1800亩,香菇、木耳、猴头菇等在全国享有盛誉。陕州区张汴乡苹果种植基地入选第一批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灵宝市寺河乡苹果种植基地入选第一批全省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全市果品(果汁)出口企业联合体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认定名单。和仲后稷(卢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定名单,是河南省唯一一家。

四是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对三门峡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检测认定,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2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2家;新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9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4200家,市级(含)以上209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42家、市级147家,入社社员8.5万个,辐射带动全市及周边农户25万户;家庭农场和规模经营户4150家,其中省级11个,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9个。

五是提升农产品品质。三门峡市共有果、菌、药等市级(含)以上生产标准131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34个、市级95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卢氏县1.34万亩香菇生产基地已通过省级初验;新认证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品牌4个、产品品牌5个,15个绿色食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评审。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84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0个,地理标志产品20个,地理标志产品数量排名全省第三,绿色食品面积8.7万亩,地理标志面积470万亩。有6个品牌获得河南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8个企业获得河南省知名企业品牌称号、16个产品获得河南省知名产品品牌称号,品牌总数达到30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