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浩程)“慢火车”跑得比汽车还快,这多少让人有些意外。

今年两会前,记者跟随全国人大代表到大凉山深处调研,第一次坐上了传说中的“慢火车”。

火车除了坐人,有一节行李车厢专门留给牲口来“坐”。在这里,山羊、鸡、鸭、鹅等和谐地共处一室,有时还能看见猪和牛。车厢里,穿着彝族服装的男女老少,有的背着大箩筐,有的扛着几袋土豆,好不热闹。

1970年成昆线建成通车,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从那时起,生活在凉山的彝族百姓便与铁路结下了不解情缘。

普雄是5633次列车的始发站,这趟车途径2市5县,全程353公里,经停26站,全程9个多小时,票价25.5元,终点是攀枝花。

平均每站的价格竟然不足一元?听到如此低价,记者在惊讶的同时,真切感受到“扶贫列车”并非虚名。

2月22日,大凉山满山飘雪,前去调研的记者乘坐越野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一边是高山,一边是悬崖。一辆面包车从左侧超车后侧滑失控,一边旋转一边重重甩到了路边的护栏上。

除了时间短、票价低,乘坐火车的安全性成为村民出行考虑的重要因素。山谷交错、复杂险峻的地理条件决定了火车更适合大凉山百姓的出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凉山腹地的彝族百姓对脱贫致富有着更深切的渴望。

到了普雄镇中心,距且托村彝族老乡木色五染的家里,还有十几分钟车程。本以为去村里的路会很颠簸,没想到平坦的水泥路竟一直铺到了村民家门口。

进了院子,地面泥泞湿滑。一间外表满是裂缝的土墙屋在风雪中显得单薄。屋子没有窗户,不大的房间里,电视、沙发和衣柜等却是一应俱全。

脱贫攻坚,“里子”比“面子”更重要。在外表略显破旧的房子里面,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借着大凉山的“慢火车”,木色五染找到了自己的“致富经”。每隔一天,她坐火车背着低价收来的一筐鸡去城里卖掉,当天返回,除去车费,一天的辛苦可以换回三五十元的回报。“现在我们的日子都过得好。”木色五染说。

在大凉山,像木色五染这样受益于“慢火车”的故事还有很多。

每天“慢火车”穿行于凉山,脱贫攻坚一天都没被耽误。

调研结束后,记者乘坐飞机从西昌起飞,俯瞰整个大凉山地区,一片银装素裹。“再来时,这里的变化应该更大吧。”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