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绵阳市三台县持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推进麦冬种养循环园区与生猪种业园区两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以农业产业“园区化”为基础,加强“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以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标杆为目标,奋力书写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台攻略”。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是四川省35个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农业总产值和主要农副产品产量稳居全省前列、全国百强,生猪出栏连续三年全省第一、油料总产连续六年全省第一、粮食总产连续三年全省第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为国家生猪保供和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贡献。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1亿元,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农产品主产区县首位,作为全省唯一的非脱贫县高水平通过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评,荣获“全国生猪全产业链典型县”殊荣。
近年来,三台县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麦冬、生猪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打造“园区”新标杆,赋能农业现代化。
种养循环促发展 打造“绿色”园区
初冬的暖阳洒在巴蜀之地,在三台县麦冬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何华蓉娴熟地拧开阀门,只见铺设在田间的沼液管网如毛细血管般,将粪污养分均匀地输送到每棵麦冬根上。
“三台是‘涪城麦冬’的道地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6万亩,总产量占到全国的70%以上,出口到国外的麦冬,每10粒就有8粒产自三台。”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蒋次勇话语间满是自豪,“全国主打道地药材的现代产业园区屈指可数,将麦冬与生猪结合,走种养循环路的,三台算独一家。”
坚持立足绿色生态、品质优先发展战略,三台县全域推广“猪—沼—药”生态循环模式,成功探索出1亩麦冬6头猪的种养循环黄金配比。在种养循环模式下,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共同发力,构建闭合经济体。该园区2019年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2020年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管理体系,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中期绩效评估。
作为“中国麦冬之乡”,三台种植麦冬的历史距今约700年。涪江沿岸冲积形成的砂层土质,肥沃发苗,透水透气,且拥有降水适中、夏热冬寒的气候条件,完美契合优质麦冬的生长需求。
然而优质的资源也曾被“怠慢”。“以前种麦冬,种植户一味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产量上来了,但药效低品质差,卖不出好价钱,还留下了土壤板结、肥力下降的后遗症”,谈到曾经的麦冬种植,芦溪镇涪城村党委书记张万友不禁皱起了眉头。
2017年园区建设开始后,一场从量到质的提升工程随之全面铺开。坚持“以种定养”,三台先后支持186个养殖场(户)、2个“三沼”利用合作社完善粪污处理和利用设施,并以10万吨有机肥厂为核心,积极推进粪污收储运用体系建设。在铁骑力士生猪养殖场,机器声轰鸣,喷淋机、翻抛机等设备将粪污喷洒在加了锯末、谷壳和微生物菌种的混合物中拌和均匀,粪水随着管道进入暂存池,发酵后进入铺设的沼液管道,成为蔬菜瓜果的养分。据了解,该场日均处理猪场废弃物60余吨,年可处理2万多吨。近年来,三台县与绵阳市泰翱有机肥厂、麦冬三沼服务合作社、四川省三台永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坝雨露养殖场等合作,实现粪污全量化收集处理,消纳畜禽粪肥近7万吨,生产有机肥 2 万余吨。同时,台沃科技公司10万吨有机肥厂一期、隆豪农业公司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项目先后建成投产,带动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6.54%、秸秆综合利用率99%以上。
芦溪、永明等13个麦冬种植镇乡,一改粗放式生产方式,呈现出另一番产业新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4.1万余米沼液管网铺设田间,1631口6.2万立方米沼液储存池星罗棋布,管网未及之处,1694辆沼液运输车辆穿梭乡间,园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9%以上。
除了园区的大循环,家庭农场、农户也有各自的微循环。在涪城村,华松家庭农场负责人何华蓉在承包的100多亩地里开启了循环、立体种养。“沟渠通、肥料丰,咱赶上了园区创建的好时机,基础设施有保障,技术有指导,我们只管安心种地发展产业。”在她的农场内,还养了20多头牛,她说,粪污有机肥既节约了成本,也保证了出产的麦冬品质优良。
地下肥水灌溉一体化,地上则蔬菜结满藤。张万友介绍:“麦冬前期喜阴,后期喜阳,高架蔬菜、玉米收完后,地也敞亮了,麦冬长势更快。比如套种苦瓜,一亩能增收6000多元,套种的玉米秆还可作青贮饲料出售,或沤肥还田。”在园区,像这样的立体套种有1.98万亩,亩均产值达3.4万元。
共建共享共惠农 创新多元联结方式
行走在园区内,如铺上绿色地毯的麦冬地上,一个个带有编号的标识牌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与种植户联合搞的麦冬示范田,公司为种植户提供种苗、农资、技术、销售等全方位服务,麦冬全程绿色种植可溯源。”四川吾农邦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该园区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的麦冬产业化联合体,通过农民承包地入股、返租、土地流转和就业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生态农业产业链,促使园内企业与农民建立起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近年来,为有效带动园区农户脱贫增收,园区坚持联农带农,鼓励农户以土地、劳力等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创新“产业股东+产业工人”股份合作、“生产在家+服务在社”七统一分、“要素集聚+借鸡生蛋”产业脱贫等利益联结模式,大力推广“农户+园区”“农户+公司”“金猪寄养”等合作模式。
目前,园区已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9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81个, 带动11612农户 致富增收。此外,建成“2+5+N”麦冬社会化服务中心,发展金丰、明志等麦冬机械化采收、烘干淘洗等社会化服务组织180家。
“一般情况下,鲜麦冬收购价为一斤8元,我们则给出9元甚至更高,以亩产2400斤来算,保证种植户每亩有2.2万元的产值。”三台县明志麦冬加工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志伟介绍,合作社2017年获得麦冬烘烤技术专利,设备采用空气热穿透去湿原理,比传统加工工艺降低成本50%以上,从而使得产品每吨增值达3000—5000元。目前,合作社辐射带动11600多农户通过无硫化加工方式增加了收益。
不仅是麦冬种植,养殖户同样在合作共赢中稳定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生猪散养户,对非洲猪瘟疫情防御能力弱,出于防疫需要,让曾经的上百户生猪养殖户退养,大家肯定意见大。” 蒋次勇说,为化解矛盾,确保与核心育种场的防疫统筹和产业协同,明兴无疫小区应运而生。
明兴无疫小区是由明兴农业公司为主导,周边退养户为基础,按照防疫要求,“龙头企业+退养农户+村养殖专业合作社”三方共同投资兴建的养殖群落。圈舍占地2万平方米,两期投资2700万元,集中养殖圈舍年出栏生猪4万头。养殖户可灵活选择不同的盈利方式,自养自销、保底代养或固定分红。
不仅如此,小区内还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效益的共融共享。企业在小区内设有猪肉专供店,价格比周边市场低了20%。以每人每年72斤的配额定量向小区内村民供应,年供应52吨,节约村民生活成本20万元以上。村民不再外购猪肉,切断了外疫通过肉品传入小区的途径。
无疫小区内还建有粪污资源化利用中心,可全量化处理小区内养殖粪污。沼气可发电240万度,发电后的剩余尾气以1.2元/方的低价供应给小区村民;沼渣经配肥后制成有机肥,年产7200吨;年产沼液2万方,还田于养殖合作社带动退养户建成的1600亩生态柑橘基地和800亩青贮玉米基地,亩平年纯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
科技引领兴融合 探索现代农业新未来
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走进位于芦溪麦冬大健康产业园的代代为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大厅内,轻点鼠标,麦冬基地生产管理情况一目了然。“从土壤酸碱度、大气温湿度、有效积温、水肥使用、产品采收到生产加工,通过移动网络与基地的环控设备形成信息直连。”工作人员介绍,ERP溯源系统实现了麦冬优质产品“看得见、追得到、信得过”。
以科技引领强化服务,促进生产管理的现代化和麦冬质量的提升,是三台县一以贯之的工作。三台县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等近十所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组建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麦冬基础研究,强化麦冬资源圃收集、品种选育、栽培技术提升、绿色生态防控等,对麦冬品质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建立完善产业环境、生产、加工、流通等全程标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使“涪城麦冬”真正成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喊得响、叫得应”的大健康品牌。
生猪养殖上发展势头同样强劲。围绕绵阳市建设种业强市战略部署,三台县提出了“建设西部生猪种业高地”目标,高起点规划了“一园区一中心”。将芦溪镇、永明镇、老马镇20个行政村规划为现代生猪种业产业园,打造现代种业发展样板区。
2021年6月,三台县在园区举行了国家区域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暨1200头共享公猪站开工仪式。该项目的开工建设也标志着三台打造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取得新突破。
“生猪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和共享公猪站全面投入运营后,将认定新品种2个,建立重点实验室4个,形成一批行业领先的生猪种业关键技术成果。” 三台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霞介绍,通过现代生猪种业园区及生猪种业创新中心建设,构建起“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监管为保障、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
截至目前,三台已建成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且全部加入全国基因组联合育种计划,美系、加系等优质原种猪齐备,形成了丰富的优质原种种质资源库。同时还建有线上生猪活体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全县存栏优质能繁母猪8万余头,年可产优质商品仔猪150万头。
科技赋能,不止于生产。上海梅林、铁骑力士、绿溪优食谷……一个个知名的精深加工企业镶嵌在园区内。其中,建有麦冬绿色加工中心18个、大型气调库5座,年加工能力达2.2万吨;“黑味美”“忆乡”“脉冬旺”等特色品牌产品市场热销。
三台不仅关注园区生产加工价值,还充分发挥科技孵化作用,挖掘旅游休闲价值,从而实现农业园区的特色发展、可持续化发展。园区内组建四川省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生猪院士(专家)工作站,成功研发“川麦冬1号”“川麦冬2号”“午脉饮”“二冬膏”等新品种新产品。枫叶牧场、明兴农业主题公园的建成,让生猪传统养殖告别了“脏乱差”的状况。
“我县把工业园区模式移植到农业发展中,使政策、产业、主体等生产要素高度向园区集中、聚拢,大力促进生态循环和三产融合发展,打出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蒋次勇介绍,三台县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龙头放水”,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资金3000万元,近三年整合项目资金6.8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34.94亿元,建成2.9万亩高标准农田、枫叶牧场等重点项目。并按照“生产在园、加工进村”的园村共建模式,建成麦冬绿色加工点18个。
为激活园区建设动能,三台县着力破解要素瓶颈,持续完善人才、资金、土地等保障,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基础,以高素质农民培训、优秀农民工回引等工程为抓手,累计发展国省级龙头企业9个、示范场社11个、产业化联合体4个,形成产业发展“新雁阵”。
同时,在园区组建绵阳森康藤椒技术研究院专门致力于藤椒品种和产品研发,目前“麻呼鲜生”“花青藤悦”等系列产品已成功迈向市场,建成藤椒产业基地20万亩,引进龙头企业6家,培育壮大本土企业。以园区为中心,在涪江以东10余个乡镇,建成高芥酸油菜基地10.8万亩,亩产实现190余公斤,为种植户亩增收50元左右;建立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10万亩,成功完成30万亩优质大米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中央厨房+合作社+农户”模式,加快推进中央厨房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设步伐,推动了县内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优质发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24万余亩。
近年来,三台县整合全县农业重要领域数据资源,建成数字农业信息资源平台,全县农业大数据覆盖率达到50%以上。实施粮油全程追溯系统工程,实现粮油产业生产管理全环节追溯、可视化监测覆盖率达到67%。依托生猪5G智能物联工程,已联网监测规模养殖场142个、生猪63万余头。病虫智慧测报及智慧渔政系统实现了重要监测、监控点位全部纳入可视化监测监控。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改造提升120个一类益农信息社,中国麦冬电子交易市场、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四川市场平台交易额稳步上升,2022年1到6月,全县农产品电商交易额69.8亿元。
三台县以农业产业“园区化”为基础,加强“设施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建设,实现了“集成一批项目,完善一套体系,做强一批龙头,提升一批产业,创建一批品牌,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书写着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三台攻略”。
蒋次勇表示,三台正对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评价指标体系,以建设“全国种养结合绿色发展先行区”“中国西部生猪种业高地”为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成效带动全县现代农业高质量超常规发展,持之以恒擦亮农业大县农业强县金字招牌,助力乡村振兴。(周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