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放到精细养殖的“绿色革命”,让年盈利50亿元的南美白对虾产业,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然而,部分养殖户“尾水直排”“环保意识薄弱”等痼疾犹在,养殖污染整治“回头看”,中央、省环保督察先后发出“整改令”,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会同如东等地闻风而动,奋力实施——
50亿“富民产业”快速崛起
这是一尾从全国“虾都”广东湛江游来的神奇的虾,养殖产量高居世界虾类单产前三。1998年,如东苴镇何丫村村民黄小华等在沿海盐碱地上开挖第一个露天池塘试养时,并没有想到,这一锹下去,虽然一年一批每亩只赚了2000多元,但却是此前他种粮收益的近10倍。“一年虾,十年粮”的示范效应下,如东沿海垦区养虾潮流涌动。
如东是渔业大县,南美白对虾规模化养殖从2007年前后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重要产地之一,成为全县渔业养殖的支柱产业,也是富民产业。2014年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评为“中国南美白对虾第一县”。
南美白对虾品质好、效益高,通过添加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养殖过程不使用抗生素。市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透露,几年来,国家、省、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样品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南美白对虾营养丰富,含有的氨基酸数量和种类比畜禽、豆类高。南美白对虾养殖效益高,正常情况下,一个温棚的年总产值约为5万元,毛利润超过2万元,效益是一般种植业10倍以上。
虾池尾水频触环保底线
尽管实施了从粗放到精细养殖的“绿色革命”,但部分养殖主体建立环保理念,并非一日之功,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排放,仍然频触环保底线。
早在2017年,在审计署环保督查指导下,全市开展了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的意见》。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及时把握整治动态,解决整治难点,协同推进整治工作。至2019年底,全市涉及南美白对虾养殖的7个县(市、区)全部完成市级销号,南美白对虾规范养殖90559亩,退出养殖35879亩,转产21258亩,完成了整治目标任务。
然而,2021年12月,省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南通督察发现,如东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规范整治工作不彻底,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在如东栟茶镇如福养殖园区,养殖尾水汇集于园区北侧框河,未经处理直排入海。督察组对养殖尾水直排口排放水进行采样分析,检测数据显示,尾水直排口水质无机氮超标严重。在苴镇街道东海社区养殖集中区、渔港大道西侧养殖集中区,部分温棚清塘废水直排外环境。2022年3-4月中央环保督察,再次将如东县南美白对虾养殖尾水直排,列为重点反馈问题。2022年5月,省媒体以“南美白对虾整治进度缓慢、部分企业养殖废水直排黄海”为题,报道如东如福水产品有限公司,利用3根软管将养殖废水排放至黄海滩涂。
顶层设计实施“五个严禁”
市委镇村水环境治理工作督导组顾汉忠组长,多次带队到生态环保督察和媒体曝光涉及问题养殖点、水产养殖尾水治理重点区域,实地查看养殖尾水治理情况,推进整改落实。南通市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养殖尾水直排问题,局党组书记张军表示,增强舆情意识,强化执法宣传,彻底整改到位。局长陈敢率队立即赶赴现场,找准问题,立足科技,迅速整改。如东县立即召开县委常委会,研究环保督察通报问题整改工作,强调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落实好整改工作,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从严从快解决督察组指出的“整治不彻底、监管不严格、长效管理不到位”的突出问题。
如东县南美白对虾整治办通知,要求各相关镇(区、街道)按照时间节点,迅速开展整治工作。针对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改仍然存在的问题,县政府要求全县“五个严禁,一个确保”,即:严禁新增南美白对虾养殖、严禁非法取用地下水、严禁使用违规加热设备、严禁养殖尾水违规直排、严禁违法违规用海养殖,确保彻底整改到位。
执法检查强推“二次革命”
接到如福水产品有限公司养殖废水直排黄海举报后,如东生态环境局第一时间,派出执法人员会同江苏海警部门赶赴现场进行了查处,栟茶镇渔业部门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制止违法行为。经调查,因连续大暴雨,又值企业进行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程建设,该企业使用三根软管,将四级生态净化池内的养殖尾水抽送排放至黄海滩涂上。
养殖尾水治理“二次革命”,势在必行。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万夕和研究员带领团队针对如福公司存在的环保问题,立即深入一线研究制定养殖尾水治理方案。以公司内部丰产沟、河道以及鱼池作为尾水治理区域,设置生态净化区域共395亩,实行养殖尾水四级生态净化。通过增加尾水过滤、沉降、溢流等固液分离措施,实现尾水中颗粒有机物有效去除;以滤食性鱼类作为净水工具鱼,将水体中有机氮磷转化为净水工具鱼类的生物有机体,实现有机物氮磷的降解和资源化利用;通过三、四级生态净化池水生植物的作用,水体中残余无机氮和无机磷被吸收。目前,系统运行已初见成效。
从行业自律迈向刚性约束
2021年6月3日,江苏发布《池塘养殖尾水排放标准》(DB32/4043-2021),将池塘养殖尾水达标排放,从行业自律转变为刚性约束。同年9月,市政府印发池塘养殖尾水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按照“生态优先、依法依规、源头防控、分类施策、属地负责”的原则,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对全市养殖水面100亩以上连片池塘、单个养殖主体水面50亩以上的池塘,逐一核实、登记,形成信息清单,全面调查摸底,排出尾水治理任务清单:共计10.42万亩、涉及212家养殖主体,2022年完成68家200亩以上单个养殖主体或连片池塘的整治任务;2023年6月1日前完成剩余整治任务。
因地制宜探索尾水治理模式
“三池两坝”、微生态活水净化、贝类净化和尾水综合处理站——全市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二次革命”,各地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专家介绍,“三池两坝”,通过“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处理池”,对养殖尾水进行处理,实现达标排放或者资源化利用。这种生态处理模式因地制宜、建设成本低、养殖户容易接受,广泛应用于海淡水池塘养殖和南美白对虾温棚养殖的尾水治理。
如东县大豫镇九龙村,则通过布置在原生河道水体中的微生物、水生动植物,配备曝气、流水设备,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进行微生态活水净化。该村水产养殖面积2.4万亩,净化区面积4097亩,设计日处理量3万吨,投入3000余万元。南通宝华海产品养殖有限公司独辟蹊径,运用贝类净化技术,解决南美白对虾、脊尾白虾、梭子蟹养殖尾水处理难题。该公司水产养殖面积约1.45万亩,养殖尾水统一收集后用杂色蛤进行净化处理,目前杂色蛤净化面积1200亩,投入费用320万元,计划后续增加杂色蛤净化面积至2500亩。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何丫村,则采取尾水综合处理站;养殖尾水从集污管道内进入曝气池,经水泵提升至处理设备,经过除渣去磷装置、脱氮装置处理后排到何丫中心二横河道内,设计日处理量1万吨,总投资2013万元。
“回头看”建立长效机制
南通市政府持续开展南美白对虾养殖污染整治“回头看”,对沿海地区新改扩等问题高压严管,规范养殖秩序、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属地责任、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南美白对虾规范养殖应知应会》,宣传规范养殖目标、基本要求和尾水达标排放注意事项;与生态环境等部门联手,开展全过程监管;通过建立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尾水治理“三分建七分管”。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要求,按照“逐一销号”的原则,主管部门在尾水治理工程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确保工程设施科学规范。同时,强化治理后的线上和线下监管,试点推进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治理点明确专人落实运维责任,村级组织定期检查,乡镇渔业、环保管理部门落实尾水排放信息登记备案制度,县级主管部门加强随机抽查、水质检测和行政执法,倒逼养殖主体按规范运行,确保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好、运行好、维护好,真正实现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朱赟杰 施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