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渔、莲渔共生,一田两收或是多收,可有效达到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目的。近年来我县积极探索这种生态型的稻渔、莲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建立稻渔、莲渔共生生态循环系统,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拓展了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空间,让农田、莲田变成了“香馍馍”。
时值盛夏,在热柘镇热柘村半岌一处被网围起来的稻田里,长势良好的早稻已经进入收穗期,而在水草丰美的水田底,藏着不少鲤鱼、鲫鱼等“宝贝”。近日,水产养殖户还带着大大小小甲鱼苗,准备投放到稻田里进行纯生态模式养殖。记者看到,在投放前,一只只甲鱼裙边被订上食品溯源二维码,凭借这独一无二的甲鱼“身份证”,消费者可轻松追溯到每一只甲鱼养殖的具体信息,首批商品甲鱼将于中秋节期间上市。
热柘村民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柚上农旅专业合作社社长 丘少英:我们租赁了水稻田9亩多拿来养殖甲鱼,还有其他鱼类,泥鳅,田螺等。(此前)就放下了鲤鱼和鲫鱼,放了600多斤。今天我们放下了甲鱼近1000只,我们甲鱼订了(食品溯源)二维码,这个二维码的作用就是溯源,可以讲这就是甲鱼的“身份证”,以后从网上可以查到我们甲鱼怎样去养殖的,平时怎么去喂养,这些资料网上都可以查。
据介绍,通过这种稻渔共生养殖的鱼产品,将比常规养殖的鱼产品增加三四倍的产值,生态高效的种养项目将给农户带来“万花齐放春满园”的增收效果。在首期发展十亩稻渔共生面积的基础上,下来,当地还计划继续流转农田,发展连片百亩的稻渔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热柘村民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柚上农旅专业合作社社长 丘少英:我们以后还准备放养其他鱼类,全部实行生态养殖,自然繁育。
除了热柘镇热柘村,稻田垄沟边流水淙淙、荷花田中鱼蟹追逐嬉戏的美景还出现在仁居镇社南村坪湖、泗水镇梅畲客天下景区、大柘镇老圩村等地。
据了解,平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有稻田养鱼的传统,至今日慢慢发展为“稻渔共生”。该技术可谓一举多得,既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使水田综合收益提高100%至250%;又保障食品安全,稻渔共生形成绿色生态循环,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及施肥,可显著提高农产品质量。“稻因渔美,渔因稻肥”,至目前,我县“稻渔共生”综合种养已经探索发展有稻鱼共生、稻虾共生、稻蟹共生、稻鳖共生、莲鱼共生等模式,分别在大柘镇、泗水镇、石正镇、热柘镇、仁居镇等地技术推广运用500多亩,年产值超过500万元。
记者:雪玲、迎辉
制作:平远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