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绿水青山的梦想,推进生态文明既是定西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定西为国家筑牢西部生态屏障的应有担当。”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说,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定西紧扣《中国西部草都建设总体规划(2016-2030年)》,提出了“建设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的战略构想。

建设黄土高原草牧业生态示范区,加快推进草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水青山的梦想

十年九旱,灾害、生态、贫困交织叠加,且互为因果,是定西的基本市情。长期以来,严酷的自然环境是定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进入新时代以来,定西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就建设“中国西部草都”蓝图,将发展草牧业作为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和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凝心聚力推动全市草牧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不仅为老百姓培育了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更为陇中大地披上了“绿装”,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就是坚持‘产业优先、实体第一’,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十大生态产业发展,打造以优质的生态产业为核心、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科学的生态布局为支撑、先进的生态文化为导向、完备的生态机制为保障的‘五位一体’生态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让‘老树发新芽’‘新枝结硕果’,进而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唐晓明说。

“定西建设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发展必然。无论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振兴乡村产业,都需要充分挖掘草牧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强化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加快构建草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大力推进草牧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经营主体多元化、产品质量优质化、产业业态融合化,全面提升草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定西市市长戴超说,定西境内渭河、洮河、漳河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支流,这些地区的生态质量直接影响着全省甚至全国生态环境的平衡和安全,上述河流所经之地大都是高海拔山区,种草种树是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最佳选择,也是从根本上改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土壤结构,维持其生物环境和生态多样性的必然选择。

为建设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定西市重点围绕牧草种植、牧草加工、仓储物流和天然草原保护等规划产业区域发展布局,提出牧草种植、牧草加工、草原生态保护、草畜一体化和草产品仓储物流体系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通过牧草生产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示范园区建设和职业农民培育等工程,加快推进草牧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区的引领作用,辐射黄土高原地区。

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定西辐射黄土高原地区

定西位于青藏高原下延区域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天然草原面积1082.89万亩,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73.5%,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有的资源禀赋,为不同种类的牧草种植、生产、加工和区域化布局提供了广阔空间。长期以来,草牧业在定西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肉羊养殖投入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拉动农民增收潜力巨大,是推动当地脱贫攻坚、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撑产业。

“草畜一体化是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定西市副市长陈学俭说,定西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采取“种、养、加、销”全产业链草畜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探索“种养结合、高效循环、优质安全”的生态循环发展路子,全力建设西部干旱半干旱区草畜一体化示范区。

“定西的脱贫攻坚离不开草业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我们要将过去‘种草养畜、养畜增收’一条腿走路变成‘种草增收’和‘种草养畜增收’两条腿走路。”定西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张福宏说。

地处定西市通渭县的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草种植、研发、加工、销售以及畜牧养殖和有机肥研发于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立足通渭县苜蓿草、红豆草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在11个乡镇建设了4000多亩牧草基地,建成了10万吨草产品加工生产线,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先后与2453户农民签订了玉米种植收购合同,构建起了企业与农户在作物种植、秸秆回收、畜牧养殖等方面互惠互赢的利益共享机制,有效解决了近两万农户的农作物秸秆处理难题。采取“投母还犊”方式引导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带动户均增收2万多元。

“自从种上牧草后,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定西市安定区宁远镇红土村村民张兵是2017年的脱贫户,2018年,他种植牧草收入达到近6万元。他说:“现在,我们安定区的牧草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加上有专门的牧草公司收购,根本不用担心销售问题。我现在就是因为人手不够,所以只能种植50多亩。”

张兵所指的牧草公司就是位于宁远镇的甘肃民祥牧草有限公司。“安定区水土光热等条件好,没有工业污染,生产的优质饲草的市场需求量非常大,目前公司的牧草远销宁夏、西藏、四川、重庆、上海、浙江及甘肃省内好多地方。”该公司总经理林益民说,公司除自建3万亩原料基地外,还通过奖励、订单收购等方式鼓励周边群众积极发展牧草种植,目前公司已设立了60多个原料收购与初级加工点,年加工能力达70万吨。

近年来,定西市全面落实“一企一策”措施,加大对草牧龙头企业、合作社及种养大户的扶持力度。全市共建成标准化示范场46家,培育草牧龙头企业70家、专业合作社1070家。据张福宏介绍,定西市将依托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整合、发展、壮大草产品加工企业,实施“1+28”战略,组建集加工、销售、仓储物流及进口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实现集团化经营,加强草产品初加工设施建设,提升牧草加工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草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为生态脆弱区披绿色“底色”,自觉扛起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

“安定区是定西牧草种植的核心区。目前,全区以裹包青贮饲料为主的草产品加工能力达到了100万吨以上,其中50%以上的草品用于满足当地和周边牛羊养殖的需求,其余销往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草品年销售额达5亿多元。”安定区委书记赵众炜说,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土地撂荒和弃耕面积逐年增加,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使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也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区“千家万户种草、种养大户种草、组建合作社种草、草品生产企业种草”的种植格局已基本形成,这为建设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夯实了基础。

“安定区在‘规划’的指导下,在国家和省上政策的支持下,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种植每年都以10万亩的速度在递增。”安定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冯强说,在推动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安定区将种植一年生饲用作物种植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抓手,与马铃薯产业进行配套互补,既有效实现了马铃薯的轮作倒茬,又扩大了商品草基地。全区每年种植饲用玉米和燕麦为主的一年生饲用作物50万亩,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面积已达110万亩以上。

基地是牧草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记者了解到,为推进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定西市将加强牧草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对全市陇中苜蓿、甘肃红豆草、岷山红三叶草、岷山猫尾草等主要当家草种,依托安定、通渭、岷县等地的主导产业,建设专业化原种繁育基地。根据全市各区域土壤、气候、海拔、降雨等条件,引进适宜种植的优质牧草品种,进行培育、扩繁、驯化,形成新的地方优质牧草品种,努力把定西建设成为全国牧草良种种植资源的核心区。结合区域差异,分片带建设以苜蓿、燕麦、饲用玉米、饲用高粱为主的商品草产业基地和以红豆草、岷山红三叶草、岷山猫尾草为主的特色牧草生产基地。目前,定西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达320万亩,今年新种各类优质牧草188.1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45.4万亩,一年生牧草44.5万亩,青饲玉米98.2万亩。

如今,每年一到牧草收获的季节,像甘肃民祥、通渭天耀等牧草企业的门前,前来交售牧草的农用车辆就排起了长龙,企业加工区域的裹包青贮机械更是昼夜运转加工草品。

做足“草”文章,把“小草”做成“大产业”,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定西为生态落后地区转型跨越发展开拓了新途径。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定西市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934.05平方公里,累计达到9874.85平方公里。生态植被的修复,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扫清了障碍,渭河流域因此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44.5平方公里,可拦泥沙494.24万吨;洮河流域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858.8平方公里,可拦泥沙274.816万吨,每年可减少清淤投资2.45亿元,一个和谐共生、产业共促、绿色共享的生态系统已然形成。

“建好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是定西市参与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先手棋’,这样做不仅利于自然生态的快速修复,也为老百姓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更为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铺平了道路。”唐晓明说,定西将深刻汲取历史的教训,自觉扛起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加快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重要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建设区、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陇中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示范区建设步伐,全力建设好“中国西部草都”及黄河上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草牧业生态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区,努力再现陇中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画卷,下决心走出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