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3日,龙海市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原中央苏区县;2014年3月18日,被国务院纳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近年来,该市以此为动力,紧紧围绕“推进龙海再创业,重振雄风当龙头”这个目标,突出工业、城建、交通、民生“四大重点”,强化城乡环境整治和作风建设“两项保障”,传承弘扬苏区精神,用好用足苏区政策,在新的起点上建设田园城市、富美乡村。
在浯屿村的渔港,渔民们给准备开禁出海的渔船插上国旗 梁艺栊 摄
革命老区村的致富新经
龙海市九湖镇邹塘村是革命老区基点村,位于九湖镇中部,北邻百花村,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是革命烈士王占春的故乡。全村共有832户、2973人,农业耕地面积1800多亩,以花卉产业为主,是漳州市仙人球和多肉植物的主产区。
自1996年个别花农引进多肉植物以来,邹塘村逐步走出了一条依靠特色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特别是随着2010年电视里刮起的韩剧旋风,带动了多肉植物的畅销,多肉植物的种植越来越多,目前全村有666户、2379名花农投资种植多肉植物,种植面积达1800多亩(含租地),成为漳州市乃至全国多肉植物主要生产基地,年产值达1.8亿元。
多肉植物也让这个革命老区的人民富了起来,在邹塘村年收入10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百万元的有70多户。在近期多肉植物市场价格回调的情况下,邹塘种植户们将实体花卉市场和淘宝网电商相结合进行销售,特别是近期多肉植物淘宝电商销售火热,如今全村已有大小电商50多家,实体经营销售花卉专业户200多户。
上溪村驻村干部与村主干深入蔬菜大棚,与村民探讨扶贫措施。
“红军楼”里的故乡情怀
在东泗乡卓港村,该村斥资90万元对已有近百年历史、有着浓厚红色文化底蕴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楼”进行保护性修缮,并着手对“红军楼”进行策展设计,通过实物、影像、声音等形式展现极具东泗特色的风土人情、人物风貌,让“红军楼”成为“又见炊烟”的意念展现平台。
卓港村投入1300余万元,平整土地13亩,实现道路硬化3.7公里,拆除旧房、危房、蘑菇房13座、1420平方米,完成港道清淤1200米,苗圃绿化1000多平方米。先后建成村民健身场、南港公园、污水处理池、菜地公园等民生工程,完成三条古街、沿街骑楼、“红军楼”、古码头、古戏台等古建筑修缮工作,创作漳州首座“又见炊烟”主题水墨画景观墙。一个“百姓富、生态美”的富美乡村已初具规模。
海岛渔村的远洋长征
浯屿村是一个典型的海岛渔业村,全村世代以海洋捕捞为生,2015年渔业产量32000吨,海洋捕捞产量约占全市海洋捕捞产量2/3,是我省渔业“十强”村。全村渔业生产总值8亿元,全村社会总产值约11亿元,人均收入25000元。
“目前全村登记在册机动渔船540艘,渔船从业人员近4800人;渔排养殖4310口,从业人员103人,产量1055吨。另有渔船修造厂、制冰厂、机器修配厂、渔具加工厂等30多家。”浯屿村村主任蔡建明说道。
富裕起来的浯屿村,拥有先辈们开拓进取的革命精神,面对蓝海经济发展梦想的召唤,组建远洋渔业公司,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步伐。
漳州市浯水远洋公司董事长蔡建平说道:“我们远洋企业造船资金需求比较大,股东们都踊跃出资,同时争取银行贷款。”
为了确保远洋捕捞的安全生产,浯屿村两委还组织外海一线党员及积极分子进行动员跟踪,要求所有船只不超风力作业,不越界不在敏感海域作业捕捞。联动编队下设5个支队和15个大队,由第一线党员和积极分子分别担任支队长和大队长。
“走出国门去远洋捕捞,代表的是祖国的形象,党性纪律是重要保障。”蔡建明说道。
在王占春的故居、九湖镇邹塘村,连绵上千亩的多肉植物种植大棚,一望无际。
蔬菜大棚里的帮扶故事
在颜厝镇上溪村的西边,清晨时分,村民会用摩托车、三轮车等沿着平整的水泥路面,载着新鲜采摘、还沾有雨露的蔬菜、花卉,出村去赶市场。“这是条路,也是条防洪堤,是年初花135万元修好的。”村支书林明和说,“路不颠簸了,菜的品相也好了,价格也就高了。”
上溪村以种植业为主,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大棚蔬菜种植。这些年,许多村民种植的蔬菜都输送到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有的还赚到了大钱。修好路后,村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升级蔬菜种植大棚。了解到村民的心愿后,村里在市卫计局下派驻村蹲点干部方智强的协调下,邀请龙海市农业局专家现场指导后,向上申请帮扶资金,将89亩的竹质大棚改为铁质的标准大棚。“大棚建成后,预计产量将翻一倍,村民有望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林明和介绍。
在村中的公园里,这边四个一桌、那边三人一组闲嗑,村民多碰面沟通,村子就和谐。“年底,驻村干部方智强争取的一批价值3万元的文体设施将安装到位,村里的农民体育公园将更加完善。”林明和说,“后续,我们将继续改造村中道路,完善公共设施,全力打造生态村庄,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本组文图除署名外由蓝腾、周志荣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