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作报告
“羊肚菌的技术体系未有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还是围绕外援营养袋的大田生产模式,出菇稳定的原理性问题没有突破,只是在种植技巧,管理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升。”4月20日,在2019第四届全国羊肚菌大会“羊肚菌加工与市场发展高峰论坛”上,四川菌益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亚作《羊肚菌产品标准的确定及市场细分分析》报告时表示。
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市场进一步增大
会上,张亚总经理首先介绍了目前羊肚菌产业的基本现状。他表示,羊肚菌人工栽培自2012年开始至今已进行了7年的时间,在这七年里。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0多亩发展到如今的140000亩左右。栽培区域由最初的川渝地区迅速扩张,现如今全国各地除海南以外的各省份均有种植。种植模式由最初的单一模式向区域性的适宜模式展开,市场价格从2015年前的统货1700元/kg迅速下降至600元/kg。羊肚菌的技术体系未有进一步的提升,主要还是围绕外援营养袋的大田生产模式,出菇稳定的原理性问题没有突破,只是在种植技巧,管理水平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出菇原理问题是制约羊肚菌产业的核心问题,盈利与非盈利的边缘,也是目前羊肚菌产业真实的写照。
“从全球市场来讲,羊肚菌消费是无限大的,但从全球的生产情况来讲,羊肚菌现目前还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生产工艺,欧洲以及美国等发达地区想要在现目前的技术情况下取得像中国这样大的产品体量,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说“出口”的趋势随着产品价格的下降会越来越大。”谈及羊肚菌市场消费时,张亚表示,从国内市场来讲,相对于其它食用菌,2018总产量500吨左右,2019预计在700吨左右,随着市场的开发,羊肚菌的消费市场还会进一步增大。
报告现场
工厂化栽培或成未来发展方向
据了解,我国所实施的大田栽培技术,一直借鉴美国工厂化羊肚菌栽培的一些方法,这些年通过大田数据的总结,解决管理参数化指标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各地对工厂化的探索,对参数化管理的尝试也都积极的进行尝试,如:人工培养箱中的栽培试验、设施化大棚里的加温出菇实验、设施大棚内的层架加温种植等实验,都在加快工厂化栽培技术的成熟。
张亚总经理表示,羊肚菌生产周期较短,大田栽培表明,羊肚菌从播种到出菇的最短周期是28-33d,从出菇到采收的正常状态约20-25d,这种短周期是羊肚菌的适宜于工厂化生产的最大亮点;羊肚菌的温型,目前市场流行的品种均属于中低温品种,养菌温度10-20℃,催菇温度6-10℃,原基发生温度8-15℃,子实体生长温度15-20℃,这在工厂化运营中的能耗是可接受的;羊肚菌鲜菇可以便于采摘、分拣,货架期等自然品性也是可以满足于工厂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羊肚菌在一定阶段内的售价和利润可以支撑工厂化企业的长期存在;工厂化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于市场消费,而是来自于不能明确的“生活史”,出菇原理性认识的缺乏,是导致工厂化生产的最致命短板。“自然品性决定着工厂化栽培的道路的必然性。”
报告现场
围绕“技术产品化”思路期待产业突破
羊肚菌是一个新型的行业,在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羊肚菌产业与其它食用菌产业不同的是从业者多为80,90年代的年轻人,在发展热情、工作效率、知识结构层面相较食用菌的其它产业优势明显,在较短的时间内仍会有大量的产业突破。
张亚表示,就市场而言,羊肚菌的鲜销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未来的两三年内羊肚菌的鲜货销售预计将达到每日15-20吨的销量;干货市场将继续保持稳定的销售增长,主要以精剪品为主,工业级干品为辅的干货供应趋势;而冻品羊肚菌市场当下发展滞后,主要是准入门槛较高,受制于渠道以及运输链条的不完善,所以进展缓慢,而羊肚菌冻品销售,正是未来羊肚菌巨大潜在市场的重要单元,可以利用大众化的商超,借助于羊肚菌冻品这样的产品投放方式,进入广大普通消费者人群的餐桌。
羊肚菌技术方面,将会围绕“技术产品化”的思路,有一大批针对于行业的技术产品出现,如:各种控制羊肚菌病害发生的制剂;支持生产工艺效率的机械;针对行业标准的工业化的工艺产品等等,将真正的实现产业化发展。
2019第四届全国羊肚菌大会于19-21日在陕西榆林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菌物学会、榆林市人民政府、易菇网主办,由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政府、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榆林市农垦服务总站、中国菌物学会菌物产业分会、中国菌物学会羊肚菌产业分会共同承办,由榆林市榆阳区农业农村局、榆林市榆阳区农垦总公司、榆林市马合农场、榆林市科学技术协会、榆林市农垦农业技术服务站、榆林市餐饮业商会、榆林市科技信息协会、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专业委员会、中国菌物学会食用菌采后与加工产业分会、陕西省食药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办,由武汉菌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执行。本次大会首次在北方举行,对羊肚菌的消费升级、区域化栽培模式的推进,特别是南、北从业者的交流与合作将起到推动作用,是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次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