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士比我还像农民”,在老窝村村民张李荣眼中,隔三差五就会下田指导他们种植的李进学,不像一名大家想象中的博士,而更像是村里邻家的大哥,2020年,在李进学的带动下,老窝村村民一起“拼”出了337亩的现代化橘园,把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
李进学出生于1981年,他衣着朴素,喜欢穿运动鞋。因为常年下田,脸色黝黑,皮肤很粗糙,加上不戴眼镜,如果不了解他的科研背景,确实很难将他和博士的身份联系在一起。他的柑橘团队同事和老窝村的百姓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实干”。
但就是这位看上去有点“土”的“实干人”,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通过手把手示范,做给村民看,带着农民干,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多多橘园”,让老窝镇老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家团队初下田,修剪枝丫起冲突
老窝村地处偏僻,位于横断山脉南端的滇西纵谷区,群峰林立,村里几乎没有完整的大片土地,全部零碎地分散在大山之间,人均耕地仅为1亩。
“那时候村里种的都是包谷、麦子,村民辛苦辛苦种一年,收入也就近千元,年轻人基本都去周边城镇打工,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左雪锋说。
作为村党总支书记,左雪锋一直想改变村里贫穷落后的面貌,奈何一没资金二没技术。去年2月,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学,按照省委统一安排,来到怒江州泸水市老窝镇开展脱贫攻坚帮扶工作。
李进学是一位农业专家,他主要从事柑橘、百香果等云南高原特色水果的研究。来到老窝镇工作的第二天,他就扎到了老窝村的田间地头。
李进学发现老窝村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积温高、光照强,适合种植熟期错季的特色柑橘品种。“其实这里的气候很适合种柑橘,但是当地的百姓种植方法还很原始,有的种苗带毒,有的缺乏科学修剪,病虫害还很严重。”李进学说,不换品种,不改进种植管理技术,农民群众再怎么努力,也种不出好果子。
老窝镇党委书记张瑞荣是一名基层老党员,对于这些问题他同样忧心忡忡,如何给当地找一条致富路是他一直揪心的问题。他问李进学:“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李进学很有信心地说,“没问题”。
不过,基层工作的复杂还是超过了李进学的想象。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经所党委书记李进学(中)指导村民科学种植。(摄影:穆功)
在老窝村龚师傅家的沃柑地里,李进学刚刚要对果树进行修剪,村民就着急了,一位村民说:“这树长了好几年才长这么大,怎么现在就要直接剪呢?”
李进学尝试跟村民们讲道理,讲解知识,但奈何村民们听不懂,也不理解。他们觉得李进学是那种“指导一下就走”的科研人员,没有人管后续的话,他们还是不知道该怎么种好柑橘,而且可能还不如以前。虽然李进学态度诚恳,但穷怕了的村民始终没有完全信任李进学。
“后来我教他们如何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水等,说再多老百姓也都难听进去,我保守测算的是2年后就可开花挂果,3年亩产可以达到4000斤,村民反而觉得我在吹牛。”李进学说。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李进学认为,要想让老百姓相信自己,必须要找一个带头人,种出实效来。村党总支书记左雪锋是村里的能人,李进学多次劝说左雪锋,并带着左雪锋前往自己的实验基地调研。
左雪锋说:“李博士务实的态度打动了我,我相信他是一个干实事的人,虽然这个果园的投资要四十多万,我东拼西凑压力很大,但我觉得跟着他这个果园能干成,我干成了,村民就都会来试,我们村就有致富的希望了。”
努力联系企业支持,把现代化橘园搬进大山
李进学深知,有了示范者,还要争取更多资金的支持,才能让村子加速发展。2019年7月,拼多多扶贫助农工作小组来到泸水市。在李进学的牵线搭桥和多方协调下,2019年8月,拼多多与泸水市老窝镇政府合作设立橘橼扶贫示范项目,该项目地处怒江峡谷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吸纳132户建档立卡户成立扶贫专业合作社,并联合云南省农科院柑橘创新团队打造精品示范橘园。拼多多向老窝村无偿注资225万元,在之后的项目建设后续中,又持续投入了124万元。
这批资金帮助老窝村的果园项目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老窝村沃柑种植面积快速扩大,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老窝村沃柑种植面积从30亩到80亩,逐步拓展到337亩。
在果园建设中,李进学和拼多多工作小组付出了很多心血。拼多多帮助老窝村引入了智能滴灌系统,并与中国工程院赵春江院士团队合作,打造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测控系统,怒江峡谷里有了现代化果园。
▲李进学指导村民科学种植。
李进学则过上了“五加二”和“白加黑”的生活,从开挖田垅到种果苗,从病虫防治到浇水施肥,从叶片生长到树干形成,包括各类智能设备的使用,李进学几乎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
左雪锋说:“有一段时间他生病没法下田,他要求我们每天都要上传沃柑的相关照片或小视频,让专家们及时了解叶片、树梢形状,通过照片、小视频查看是否有病虫害、营养是否健康,当天的问题当天处理。”
为此,左雪锋还给李进学起了一个外号叫“啰嗦”博士。“那么多株果树,他要求我们每一株都要看到位,天黑前看不完,打着手电也要看。”左雪锋说。
老窝村村民刘和平说:“过去我们种一棵树3年才1米高,有些四五年也不挂果。但是通过李博士的指导,我们新栽的树长得明显快多了,虽然才种了16个月,但长势比起以前的三四年的还要好,现在16个月已经试花挂果了。”
李进学说:“我们选择的沃柑、香橼可错季上市,上市时间在每年1-6月份,跨越元旦和春节假期。该项目第三年开始正常结果,之后进入丰产期,科学管理的果园经济寿命可达20-30年。因为技术投入量高,还能比普通果园减少15%左右的肥料用量,减少30%以上劳动量,每亩增收800-1500元。”
让石头山变成“花果山”,把论文写在峡谷两岸
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李进学还带领村民将附近的石头山整理出来,种上了沃柑苗。李进学说:“山区的土地宝贵,这块石头地不适合种其他经济作物,种上沃柑,两三年后就能给村里带来更多的收入。”
此外,李进学及柑橘团队还带领村民结合生态建设又开展了337亩橘园套种菊花项目,目前果园成了“花海”,周边开起了农家乐。橘园一组组长、傈僳族和大姐对大伙儿说:“我们果园美了、村子美了,来的人多了,大家都要注意打理好自己和家园,展示我们村的新面貌。”
刘和平是老窝村之前的贫困户,他今年29岁,村里建起橘橼项目后,刘和平作为第一批人员加入进来。他一开始根本不懂任何柑橘知识,不会操作任何设备,跟着李进学博士和技术人员慢慢学会了使用滴灌设备、使用无人机撒药,学会了剪枝、栽种等园艺。他成了合作社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现在,刘和平已经成为合作社技术骨干,负责337亩柑橘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
刘和平说:“加入合作社后,每个月的收入变高了,之前要打零工来回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而且还能拿到分红和激励,我觉得生活很有希望。”刘和平正在准备考取驾照,他希望明年能够买一辆汽车,再开一家网店,把山货卖出去,再多挣一些钱。
目前,老窝村开启了前6年利益分配覆盖132户建档立卡户,6年后惠及全村群众的产业扶贫之路,形成了“基层党建+特色农产品+电商平台+合作社+新农人+科技”的“六位一体”运营模式,该模式融入了脱贫致富、乡村治理、人居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利润分配新机制,杜绝了吃大锅饭、养懒汉,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产生了“搭台子、选路子、做样子、传带子、增票子、美村子”的“六子效应”,全村脱贫致富和集体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李进学说:“我们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科技论文写在怒江峡谷两岸。”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战中,只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做出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园,才能真正带出一群懂农业爱农业的新农人、一群永不走的新农人,才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