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经竹子创业_致富经竹子_竹编致富

潮州在山海沃野间开启一场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受访者供图

竹编致富_致富经竹子_致富经竹子创业

产业兴旺带动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受访者供图

竹编致富_致富经竹子创业_致富经竹子

漫山遍野的柚子树上,沉甸甸的柚子压弯枝头,拆开包袋,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果香散发开来。中秋节前正是柚子采摘季,潮州市饶平县上饶镇下善村的果农迎来最为忙碌的时节。经过一年劳作,村里种植的100多亩蜜柚迎来丰收,全村产柚约30万斤。

一幕幕丰收场景,勾勒出的是潮州乡村振兴的大美画卷。近年来,潮州立足资源禀赋,找准发展路径,在山海沃野间开启一场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初步探索出一条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独具“潮味”的乡村振兴新路,推动潮州乡村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

在潮州充满希望的田野里,乡村振兴曲正在欢奏,村美民富歌正在唱响。

策划:达海军

统筹:杨可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可

党建引领

夯实振兴之“基”

村道平坦宽阔,现代化公厕、卫生站、菜市场、幼儿园等配套设施齐全,文化广场整洁干净——走进枫溪区路西办事处詹厝村,眼前呈现的是乡风文明、村美民安的好景象。但在几年前,这里脏乱差十分严重,一度被列为“问题突出村”和“软弱涣散党支部”。

由乱到治的秘诀,正是党建引领。研判问题根源后,路西办事处挑选詹爱平为詹厝村党组织书记,对准群众反映强烈的违建问题,打响了重构组织威信的“第一枪”。

“拆违行动一开始,我们村干部先拆自家和亲属家的,群众就跟上了,全村拆了330处5万平方米。”詹厝村党总支部书记詹爱平说。

组织有威信,工作有力度。在新班子的带动下,詹厝村道路平整了、公园美化了、市场建成了,智能AI监控的电视村项目、智慧农村警务室等一一落地,还有了负责调解的“三老常青顾问团”,昔日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迸发出新活力。

在潮州,基层党组织凝心聚力的鲜活例子还有很多:饶平县东山镇湖岭村以红色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蝶变为广东农村基层党建示范点、基层党员教育主阵地;潮安区龙湖镇银湖村通过优化党组织设置等措施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和向心力,啃下“三资”清理这块硬骨头,相继完成生活污水处理、文体广场建设等民生工程……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近年来,潮州市以党建为引领夯实农村组织基础,全面落实领导挂点联系制度,以“抓镇促村、整镇推进、整县提升”为抓手,乡镇、村(社区)换届工作高质量完成。通过深入实施“头雁”工程,该市选优配强乡村一把手和村(社区)“两委”班子,不断优化基层党组织配置,激发基层党员干事创业活力。该市还推动高标准制定《潮州市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明确五大方面26项具体措施,带动全市深入推进基层党的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

丰满振兴之“肌”

依山而起,靠海而兴。在党建引领下,潮州以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产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增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探索出独具“潮味”的产业致富路。

在桑浦山脚下的梅林湖风景区,一排排绿油油的禾苗茁壮成长。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土质黏重的撂荒地。土地之变的关键,在于潮安区庵埠镇有效盘活撂荒地,通过流转梅林湖周边农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入第三方公司承包,因地制宜进行复耕,并引进多个优质水稻品种,着力打造绿色水稻特色产业。目前,梅林湖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超1000亩。

唤醒沉睡土地的同时,潮州依托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力茶叶、畜禽、饶平水产三大产业,打造“乡村振兴弄潮鹅”等“潮”字品牌,推动形成“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发挥“潮州菜是最好的中华料理”品牌效应,潮州组建国际化潮州菜标准体系,探索“中央厨房”产业化新路,“中国潮州菜之乡”声誉进一步提升。

其中,潮州将潮州单丛茶产业作为农业第一支柱产业着力发展壮大,依托茶叶主产区独特地理、人文、村落优势,以打造产业集群、建设特色镇村、引进行业龙头、推动茶旅融合等实践,加速产业化发展和产业链延伸。

以茶为链推动一二三产业整体融合发展,正是潮安区凤凰镇近年来产业振兴工作的重头戏。瞄准茶文旅融合,该镇确立“以茶带旅、以旅旺茶”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凤凰谷、凤溪谷以及棋盘茶樱谷“三谷”项目建设,并精心打造茶旅生态精品旅游线路。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最大受益者是当地村民。在饶平县钱东镇,盐焗鸡产业成为核心,串联带动养殖业、电商、文旅等产业发展。在养殖产业发展上,辐射带动钱东及周边地区养殖户超过5000户。

潮州还坚持以数字赋能产业振兴,成立潮州市数字三农应用研究院,加快省级数字乡村发展试点区镇建设,搭建茶产业5G云平台和产业园信息化平台。通过设立潮州单丛茶产业研究院,以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防伪“四统一”打造“潮州单丛”标准化体系。

文化赋能

传承振兴之“魂”

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也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立足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潮州在乡村打响文化牌,将农村宝贵的文化财富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以此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和活力。

在这方面,饶平县一直在探索。近年来,该县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2021年“五一”期间,“凤江杯”全民健身广场舞大赛吸引来自21个镇的834名群众舞者参与其中;每月25日晚,饶平县滨河公园都会如期举办“凤江戏苑”,与潮剧爱好者来场约会……近几个月来,该县还举办饶平乡村小品大赛,在饶平群众中掀起一股品小品、评小品的热潮。

不仅在饶平县,近年来,潮州各地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学校、乡村文体广场、农家书屋等阵地,常态化举办惠民文化活动,潮剧潮曲演唱、弦乐展演、广场舞、乡村书画展等乡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在这背后,是潮州聚焦满足老百姓基本的文化需求,加大力度补齐乡村文化短板的行动。目前,该市建设镇级综合文化站共4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17个。

乡村文化“活”起来,文明乡风树起来。在湘桥区意溪镇卧石村,闲置的旧祠堂经过修缮,摇身一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整合了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等现有村级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实现“一站多用”。依托这一阵地,该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剪纸、潮绣、潮州大锣鼓等公益培训教学红火开展,文明乡风时时吹拂乡村大地。

而在湘桥区桥东街道社光村,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阵地已成为村民最喜欢的去处之一。定期开展的百姓宣讲、小型书画作品展览、读书心得交流、文化沙龙等活动,让这里成为村民的“文化加油站”,推动着乡村文明焕发出新气象。

人才培引

集聚振兴之“智”

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既需要科技人才,也需要能工巧匠;既需要心怀诗和远方的追梦人,也需要脚踩泥土的“田秀才”。在破解“人才密码”上,潮州在育、引、用、留等各个环节发力,为乡村振兴积蓄动能、聚智聚力。

依托当地红火发展的电商产业,饶平县大力挖掘聚拢乡村人才。连续两年举办网红主播带货大赛,通过“以赛代训”的方式发掘潜力选手,成为饶平网红主播的“孵化器”。不仅针对参赛选手,近年来,饶平面向更大范围的电商培训一场接着一场,官方民间齐发力,为当地产业积蓄人才动能。

在饶平兴起的“电商热”,不仅吸引了许多本地青年加入其中,更在当地掀起“返乡潮”。上饶镇栢峻村的创业青年刘清锐,便是在参加县人社局的电商培训后试水直播电商的。他把直播间搬到了茶园里,对着镜头解说采茶、制茶过程,每天订单近百,茶叶最远卖到甘肃、新疆、内蒙古。在他的带动下,10多位本村青年回乡投身电商行业。

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回乡青年活跃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

在潮安区江东镇下湖村,回乡青年黄继青与几位伙伴一起成立溪东种养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打造高标准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后,又把眼光投向农旅融合发展,将脚下这片田野打造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农旅乐园。在他们的开拓下,这片土地延展出更多可能性:在团潮州市委的牵线下,园区成了“田间学校”,还开展了“一粒米的由来”“廿四节气潮州木雕拓印”等亲子活动课。

专家队也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今年来,饶平县樟溪镇借力市县镇三级乡村振兴人才驿站平台,邀请国内多位“双一流”高校专家学者下沉农村一线,集聚高校专家学者智慧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借此契机,该镇聘请华南理工大学3名教授作为专家顾问,并采集信息入库饶平县乡村振兴人才驿站,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长久智力支撑。

生态保护

塑造振兴之“美”

向南走,有碧海蓝天、阳光沙滩;往北行,见林木葱葱,鲜花绽放——这是大自然给予潮州的生态财富。对于这一份美的馈赠,潮州悉心守护,让绿色成为潮州乡村的底色。

021年1月1日起,《潮州市凤凰山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正式施行。在法律的约束下,凤凰山区域内的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建设施工、资源利用等得到进一步完善。

全面完善河湖长制,推进全域水系治理;抓好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分级分区分类管理农用地;持续整治凤凰山等山体生态修复和“蓝色海湾”,严控茶田、海滩涂过度开发,建设森林城市和美丽海湾;持续强化枫江全流域系统整治……近年来,潮州贯彻生态振兴理念,不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向好发展。

在这一理念之下,潮州持续深入开展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通过“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厕所革命”、污水治理等措施,让更多美丽乡村出现在潮州大地上。

这些行动,在乡村公厕等细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枫溪区长德街道枫溪二村文化公园内,青瓦白墙的公厕掩映在绿化树后,公厕内除设置男、女卫生间外还配备了第三卫生间,不仅干净无异味,还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在饶平县黄冈镇大澳村,每天都可以看到环卫工人在村内进行卫生打扫,负责各住户垃圾清运,美丽整洁成为常态。

不仅如此,潮州还坚持“一村一规划、一村一特色、一村一风貌”,打造一批既有地方特色又可示范可复制可借鉴的生态宜居村。既注重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又突出潮州传统特色和人文风貌,厚植了生态底色,也彰显了潮州人居特色。

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坚持修旧如旧,旧农屋华丽变身文艺民宿;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以独具客家特色的“石头竹子米黄墙”作为统一基调,见缝插绿、见空建园;湘桥区凤新街道高厝塘村投资建设沿路绿化带,种植九里香、桂花、樱花等花木,把村内道路、房前屋后变成一道风景……一个个更具潮味、更加美丽的乡村,唤起人们的乡愁和记忆,也承载着潮州生态振兴的希望。

■案例

饶平县三饶镇

打造香水稻产业链

“致富稻”

有“致富道”

在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有一种致富宝物,那就是来自溪西村的香水稻。在多方努力下,曾经濒临绝迹的香水稻绝处逢生,如今种植面积已有800多亩,年产值650万元,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200多户增收。

香水稻的重生,离不开“头雁”的引领带动。在溪西村党总支书记刘维才的带领下,村里早在几年前就通过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办起饶平县山美香水稻专业合作社,给村民免费发放种子,鼓励他们以自主种植、土地入股或签订统销协议等方式参与香水稻种植,带领村民赚到致富的第一桶金。

由于香米保存时间短,不及时卖出容易堆积浪费,刘维才又大胆尝试开发“香米酒”“香米粿”等新产品,令香米及衍生品产业逐渐形成规模。

立足于保障粮食安全源头、推进种业振兴,在三饶镇党委的指导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溪西村建设种质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并积极对接潮州市农科中心开展保种育种合作,在种质层面提高了香水稻的产量与质量,目前已将一年一造的香水稻改良成一年早晚两造。经专家现场测产,早、晚兼用型“三饶香稻”平均亩产量312公斤,比原纯晚型“三饶香稻”平均亩产量257.6公斤,增产54.4公斤,增产率21.12%。

“种质好了,种植面积自然就扩大了。”刘维才说,在与潮州市农科中心开展保种育种合作后,溪西村香水稻种植面积从300多亩扩大到了800多亩,原亩产量也从200多斤提升到500多斤。他透露,接下来或将与米粉企业合作,开发“香米粉”等新产品,进一步延伸香水稻的产业链。

更多青年的回流,是溪西村发展香水稻产业的又一“收获”。看到家乡香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退伍军人、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创业。曾在外从事电商行业的山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刘维福便回到村里,利用自己的电商从业经验为香米酒打开销路。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