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美国特工看CCTV7窃取情报,不想通过看《致富经》学会了养殖,退役后养猪去了。这当然是个段子,最近黑《致富经》好像成了一种潮流,其实对《致富经》,应该辩证地去看待。通统计,10个农民就有4个看过《致富经》,《致富经》究竟有何魔力让无数农友趋之若鹜?为什么成功的是少数?草根农创人逆袭的故事究竟有多大的真实度?
23年历史的《致富经》
1996年1月1日, 《致富经》在中央七套正式开播,至今已有23年历史,成了很多80,90后童年的记忆,很多人对“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这个宣传语,都能脱口而出。
《致富经》主要是讲草根涉农创业的案例,项目各不相同,结局却无一例外,一波三折后都能取得成功。23年来,在跌宕起伏的剧情里,我们见证了养蝎子养鸵鸟养娃娃鱼养蜜蜂……种竹笋种金针菇种百香果种猕猴桃种羊肚菌……
节目的辐射人群非常广泛,既有希望通过农业致富的农民群体,更多的是远离了田间地头的城里人。
其实这并不让人意外,毕竟后有李子柒,前有《致富经》,在短视频爆发之前,电视里的《致富经》,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人说,这种最纯天然、无污染、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乡村生活,是钢铁丛林城市里,日复一日单调生活的点缀,也是对田园生活的想象空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种上各种果树,养各种小动物。
生活如此艰难,但在《致富经》里,小人物总会逆袭,鸭子总会长大,果树总会结果,主人公最终披荆斩棘,到达光明的前途。
对于一般民众,《致富经》是励志的成人童话,而对广大农民朋友而言,《致富经》代表了他们朴素的愿景:发家致富。
最正能量的农创故事
我国有六亿农民,在三农大背景下,农民创业是长久的主题。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的乡镇企业大潮,90年代农村个体经济爆发,再到千禧年后,涉农创业的主角,变成了新农人。
由此,《致富经》里面的故事也与时俱进,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案例大量增加。
随便找了近期的9期节目,基本都是新农人的创业故事,让人大开眼界。
首先,标题风格之清奇,相形之下,UC震惊部也只能算是小儿科,例如《便宜的鱼,亏钱的价 他却能年赚百万》,乍看标题你会产出疑问,“亏钱的价”如何年赚百万?《突然有了500万,我却发愁怎么花》,难道是中彩票了吗?
在《大鱼生财,鱼肚里挖出“黑黄金”》这一期里,节目简介是这样的:
田开红养的鱼,个头越大越值钱,市场上一条能卖上万元。10万元都不卖一条鱼的背后是因为一次偶然,他发现一个能从一条鱼肚子里掏出上百万元的大秘密。拥有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的郑维中,他的养殖场池塘边总有一台神秘机器,一条又一条的鲟鱼从水中抱出,都要在机器上检查一遍,能不能卖出高价钱,从机器的检查中就能够知道了!
这期其实说的是一个高学历的新农人,返乡养鳇鱼的故事, 但光看简介, “大鱼”,鱼肚子里挖出来的“黄金”,加上“神秘机器”,活脱脱魔幻现实主义巨作《百年孤独》里面的情节,光看剧透就让人欲罢不能。
据说,一代高僧本焕长老给人“开光”,最喜欢的就是摸着信众的头顶,说:发财发财发大财,他会根据你的根机,把你真正想要的东西给你。
农民穷怕了,不是想致富吗?那就告诉你,这是一个关于如何发财的故事,当你看了《致富经》,就好像头脑被“开了光”, 很容易产生致富如此简单,马上开干就能赚钱的错觉。
有人总结了套路:决定养殖——家里反对——去意已决——技术问题——亏损连连——专家相助——大获成功——共同富裕
一定是草根农创者,搞种养,开始决定要干没人支持,后面小打小闹赚了些钱,遂决定扩大规模,突然出事了,亏的一塌糊涂,有的甚至妻离子散。
当然我们的主人公怎么可能那么容易放弃,经过一番摸索,专家相助,尝尽人间冷暖,最后排除万难,年入百万、千万登上人生颠覆,就差赢取白富美了。
搞农创,真有那么简单?当然不是。
模仿《致富经》,可行吗?
《致富经》里面的案例大部分是真实的,但能上《致富经》的只是少数已经成功的人,本身存在“幸存者偏差”。很多农友照本宣科一头扎进去,开头一样的:艰难,但结局却很少照着逆袭剧本走,有些亏的血本无归。
难道《致富经》只能是《致负经》吗,不白觉得, 这要一分为二地看,
1)《致富经》的成功,很难复制
像这位网友的爸爸, 本来生意做的还行,看了《致富经》贸然改行养鱼,毫无经验而且一养就是500亩,亏的一塌糊涂,最后当搬运工去了。
没有人甘于贫穷,农村从来就不缺乏在种养领域进行探索的人物。但养殖和种植技术、市场动向、财务管理、团队设置各个方面都是需要专业能力的,如果能把这些都玩得转,涉农创业成功的几率就大。但是绝大部分农友都缺乏这些能力,需要一个系统学习和培养的过程。
就这个例子而言,违背了不白经常强调的涉农创业第一法则:适度规模。
其次,没有考虑市场需求性。需求弹性小,是农产品的普遍特性,这意味着供给的小幅度波动,极易引起价格的剧烈变化,且不考虑市场需求,或者即使在需求性不错的情况下,如果盲目跟进,一窝蜂地上,也会引起价格周期性变化,从而出现滞销。
浙江金华有个农民叫孙龙飞(起了这么个名字,好像还是挺适合养蝗虫),2011年在外打工,偶尔在电视《致富经》中看到养蝗虫投资少,效益高。
遂赶往河北邯郸,花费7000元,带回了100斤蝗虫卵泥土,开始走上了养殖路。期间克服了各种技术难题,养殖成功了。不想当地人不吃, 拓展销路又难,养了7年,除了混成了个“养蝗能手”,一分钱没赚到,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什么《致富经》中所谈及的特色养殖项目很难复制,孙龙飞的例子颇具代表性,小众养殖本身市场就狭窄,如果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或者听信可以回收的一面之词,利润高不假,卖不出去啥都白搭。
再次,抗风险能力不一样。《致富经》上面的项目,都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的,农村常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 意思就是养殖业存在较高的风险性。
有一期《致富经》是说养沙蚕的,主人公投了一百多万,苗都投了,突然幡然醒悟:沙蚕吃什么?结果第二年又追投了五百万,当然最终照例修成正果了。像节目中随便投入几十万、上百万的项目,中途遇到挫折,还能追加投入,一般农民又谁有这个资金实力?很容易就中道崩殂了。
2)不必妖魔化《致富经》
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跳出各种项目来看《致富经》,还是有些方面可值得农友借鉴的。
毛主席说,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刚好契合了《致富经》里面的主人公锲而不舍的创业精神。在新三农场景下,农业肯定是大有可为的,但坑也不少,创业过程中,即使不能跟节目一样结局圆满,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打艰苦战、持久战的准备。
其次, 每集《致富经》都有矛盾、冲突部分,即遇到生产管理或者经营管理问题,主人公怎么样去调整思路跟策略,甚至怎么样去申请政策优惠等等, 对涉农创业者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再次, 在《致富经》里可以学到很多营销理念,比如,有一期讲养殖黑猪的,主人公说“爱他,就要给他自由” (恋爱的人可借鉴)所以黑猪都要放养,去森林里溜达溜达这样肉比较好吃,还说给黑猪听摇滚,这样的肉出来比较“动感”。
其实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点子, 是农户在刻意制造一些传播的“套路”, 制造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不对称,一切皆传播。
总结
《致富经》风靡大江南北的背后,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农民群体对致富的渴望。据农业农村部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600元,达到了历史最高点。
但必须看到,增幅中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占比达到了最高点,换句话来说,农民务农的收入占比降到了最低点。要让农民回归土地,应有更多实际的、广泛的支持。
不要让广大农民兄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致富经》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