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晓伟说,作为一个手艺人,他的故事不多。
应晓伟说,故事一多,他心思一活,这店就开不下去。
应晓伟说,一张烧饼,不知不觉也红了26年,算是欣慰。
烧饼炉前演绎着无数温暖的故事
清晨五点不到,应晓伟就已经从菜市场里挑选上好的猪油和鲜嫩的小葱回到店里,揉面、包馅、烤贴、起饼……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忙碌里重复着开始。
用料是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应晓伟从不马虎。猪油必须自己去挑,挑回来再亲手熬。同样,面也是如此。看似普通的一张烧饼,每一道食材,乃至每一道工序都很讲究。揉捏之间,细微之处,注入了应晓伟20多年的经验和手感。
这样锤炼过的每一张烧饼,才经得起市民味蕾的挑剔。应晓伟说,用料地道,加上制作从不投机取巧,这是他们这样的小烧饼店经久不衰的诀窍。
炉火渐旺,客人已在摊前排起了长队。小店最受欢迎的依然是葱油烧饼:有葱香但不油腻,有芝麻香但不干噎,咬上一口,简直是人间至味。说起在饼里放香酥鸡、臭豆腐,应晓伟觉得也就近些年才流行起来。他坚定地认为,自己的烧饼加什么馅儿都是锦上添花,本真的味道始终没有改变。
一方案板,一个烤炉,一张烧饼,成就了一方传奇。小店的墙上,别无更多的装饰,只挂着几张早些年的媒体报道,泛黄的纸张抹不去岁月的痕迹。应晓伟说,开店这么多年,老顾客最多了。要真说有故事,那都是和顾客在烧饼炉前的一次次因缘际会。
“太多的顾客从小吃我的烧饼长大,后来到外地读书、工作了,也还惦记着这张烧饼。”对于外地的游子来说,也许这就是久违的家乡味道。应晓伟记得,曾经有个嫁到上海的湖州姑娘,对他的烧饼情有独钟。“有次回家,就坐在这里,一个接一个地,我给她数着,一共吃掉了七个哩!”还有一位老阿姨隔三差五来买烧饼,不过以前是给女儿买,现在却成了小外孙的最爱。还有一位客人很特别,每次来买烧饼都必须认定要应师傅亲手制作,“因为她对烧饼的火候有特殊要求,每次给她做,我都会掌握好分寸。”应晓伟笑笑说,做烧饼这样的小生意就是给自己的手艺搭建一个平台,大家喜欢就足够了。“顾客跟我讲感情,我就把感情揉进烧饼里。”应晓伟眼光闪亮。
20多年来,有人因为这烧饼慕名而来,有人因为这烧饼流连忘返。小店里,也无数遍地演绎着这样的温暖故事。湖州本土女作家王麟慧,尝过烧饼后顿生灵感,由此写了一篇散文《爱上吃烧饼》,后来收录进了她的作品集出版。事隔多年,应晓伟还时常挂在嘴边,心存感激。
“记得还有一家开在湖州的上海公司,一次订了800张烧饼,后来才知道是给上海总公司员工的‘福利’。”应晓伟说,到现在还常常有人来买烧饼快递给外地的亲朋,“我想可能是寄去了一份乡愁吧。”
“今天的幸福,都是一天天辛苦干出来的”
应晓伟是丽水缙云人,用他的话说,缙云人的烧饼手艺是天生的。20岁刚出头,应晓伟就带着一只炭火炉子和几条板凳走南闯北营生。直到1996年,应晓伟和妻子在湖城马军巷门口斜对面摆下烧饼摊,就再没有离开。那一年,他26岁。
那时的马军巷都是老房子与堆土。彼时,应晓伟与妻子白天在马军巷守摊卖烧饼,晚上还要在北街摆夜摊。夫妻俩租着十几平方米的老房子,条件艰苦可想而知。“哪怕是搬到店里,做烧饼也是十分辛苦的。”每天从小店开门一直站到半夜收摊,一刻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动作,夫妻俩常常累得腰酸背痛。应晓伟的双手布满了被炉火灼伤的印记。
当时湖州城里卖烧饼的,说起来都是应晓伟老家那边的人,但坚持至今的恐怕只有应晓伟了。一块钱一张烧饼,一天能卖100多张。在那个年代,收入也算是可观。后来,应晓伟又添了一个炉子,忙不过来的时候,他还雇了两三个员工。每天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往往是“一饼难求”。
2016年,应晓伟在马军巷路42号租了30多平方米大小的门面,继续着自己的烧饼生意。
此后,应晓伟几乎没有休息的空档。“开店容易守店难嘛。”回想起刚到湖州,应晓伟自己也没想过会做这么久。或许对他来说,生活就是这样,充满着戏剧与妥协。“当初摆摊,也是想有了本钱再转个行业做做。结果回头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好,我就不再想着换行当了……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去年,应晓伟在湖州织里和金华永康开了两家分店,交给徒弟们在打理。
现在,夫妻俩忙活一天,能卖三四百张烧饼,等天凉的时候,至少要做五六百张。即使这两年受到疫情的影响,应晓伟的烧饼炉前也从来没断过顾客。应晓伟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靠着一手烧饼技艺,已把两个女儿培养到大学毕业。不过,对于江湖传言,他在湖州买了好几套大房子,应晓伟笑了笑说:“这也许就是‘传奇’吧。早些年我们攒的钱,买了车买了房,在湖州扎了根。今天的幸福,都是一天天辛苦干出来的。”
傍晚的日头依然热烈,余晖洒在金黄的烧饼上,令人垂涎。“来,赶紧趁热吃,味道正好呢!”应晓伟热情地递过来一张刚出炉的烧饼,笑容里透着质朴、坚韧和真诚。
店名:应记烧饼铺
店主:应晓伟
店龄:20年
记者手记
一个人,一只烧饼炉子,就这样在命运的推动下,谱写出了一部小人物的致富经,呈现的是众多小餐饮从业者们在疫情波及下最鲜活、最深刻的生命状态。
应晓伟积攒的技艺口碑,背后却是26年的寡淡重复、碌碌平常,是历经风霜的执着坚守、辛勤累积。这股浓浓的烧饼香味,抚慰了街头无数人的辘辘饥肠,也承载着难以忘怀的湖州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