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硕士回乡种红薯创业一季赚百万李建峰在晾晒粉条600亩的红薯地一望无际,十几位工人一字排开,在认真地给刚钻出地面的红薯苗追施营养有机肥……这是记者24日在沈丘县纸店镇小李庄村看到的景象,这片红薯地的负责人,就是海归硕士李建峰。七年的留学生涯,李建峰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国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甚至是农业生产模式,都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因此回国以后的李建峰踌躇满志,渴望将自己在外看到的、学到的运用到实践当中。本来回国以后李建峰主要负责家里服装厂的管理工作,因为公司是在乡镇,所以平常接触农村群众的机会也比较多。慢慢地我发现他们仍在延续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一家一小块地,基本都在种植粮食作物,一方面不能有效地形成产业链,不能把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也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广泛联系的市场经济。李建峰说,他通过与这些群众的交流发现,其实大家都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只是发展特色种植受市场行情制约有风险,村民们不敢冒险,同时又被土地制约,不能外出谋求其它发展,从而导致他们固守现有生活的情况。我当时就觉得国外的大农场模式可以解决这种矛盾,有少数人把土地承包起来,不仅能有效地使用大型机械耕作,节约成本和时间,还能将大多数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李建峰说,后来我通过调查,发现在国内已经开始推广和农场模式类似的‘土地流转’,我觉得这种模式还要更好,因为农民不仅从土地上被解脱出来,还能按时获得相应的土地租金,勤快点再外出打工,能拿两份钱。建设纸店,服务三农可不是一句空话,找到解决之道的李建峰立即着手开始准备土地流转的相关事宜,成立了东明农民合作社,并考察合适的种植项目。他通过前期的调查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观念的转变,红薯制品将在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尽管人们正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来刺激红薯的生产和淀粉加工,但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目前,不含明矾等任何添加剂的红薯制品,以口感优美而深得消费者青睐。产品用途广,原料价格低廉,加工开发增值空间大,前景良好,李建峰最终将自己创业的项目锁定在加工淀粉、粉条及相关食品上。决定承包土地搞创业,并把项目选定在种红薯,同时将产业链延伸至淀粉、粉条加工上。他从自己老家小李庄行政村流转的1000亩土地也全部完成了相关手续,20xx流转土地、建厂房、买设备……李建峰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20xx月,600多亩秋红薯顺利种下;当年12月,600亩秋红薯喜获丰收,亩产达到6000多斤。据李建峰介绍,一般秋红薯产量要比春红薯低,每亩6000多斤的产量已经是很好的了,这与他科学种植的理念是分不开的。

这批红薯从育种到种植,再到中期的管理,后期的采收,都有专攻红薯种植的农业科研人员全程指导。李建峰不无得意地对记者说。不仅种田要科学,产业管理上的科学合理与统筹规划,也是李建峰这位海归硕士的一大法宝。我们都担心这红薯过冬不好放,结果厂房建成和收红薯时间正好对上,一点都不耽误做粉条。员工李朝方说。李建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6.5斤红薯出一斤粉条的比例计算,这一季秋红薯他获利近百万元。等今年春红薯下来利润更可观,亩产能达到8000多斤,到时候就可以让大家看到真正的利润,吸引他们投身这个项目。李建峰表示,我们还要打造生产过程全公开的观光农产品加工产业。到时,粉条加工生产全程对客户开放,让他们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李建峰,沈丘人,毕业于天津大学,20xx年~20xx年先后在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温斯洛普大学留学,分别获会计硕士学位和MBA学位。四周群山清秀苍翠,山上绿树成阴,各色花儿竞相绽放,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村中成千上万只蜜蜂飞舞,忙着采集花蜜。5月25日,记者在水北街镇翁村马安看到一幅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这些忙忙碌碌的小生灵的主人叫张林友,今年72岁,有着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最初的几群土蜂发展到现在的100多箱中蜂,把甜蜜事业做得红红火火,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蜂王。

提起养蜂人,在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些载着蜂箱寻蜜源、哪里有花去哪里的游徙养蜂人的生活。他们风餐露宿,与蜜蜂为伴,在辛苦中收获甜蜜。然而,张林友却与众不同,他守在自家大门口,不用外出就能收蜜,过着颇为自在的幸福生活。我们村历年来就有着保护生态的传统,这些年来,大家宁愿日子苦点,也不动山上的一草一木,村子四周有着绵延10里,面积5000多亩的生态公益林,这上好的环境给蜜蜂提供天然的蜜源,也酿出了马鞍源独有的口味活到老,学到老。养的时间长了,也就能摸索出养殖蜜蜂的一些规律。张林友说,他还向我们展示了他最新张氏收割蜂蜜技术,蜂箱里的蜂框,原先都是整片的,取蜜时放入摇蜜机,虽然摇出蜂蜜,也把里面的幼虫给破坏了,影响蜜蜂的成活率。而现在把蜂框分上下两层,只要把上面一层拿出即可(蜂蜜80%都在上层),这样节省劳力,又提高幼蜂的成养蜂虽然是个苦力活,可每次取蜜时是最幸福的。张林友说,这些年几乎每天都被蜜蜂蜇,现在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黑斑,就是被蜜蜂蜇的。每年的五月,山上的槐花、栗子花等花开始,都是最好的蜜源,这时也进入了蜂蜜的高产期。为保证蜂蜜的浓度,他一般都会选择在次日上午收割前一天蜜蜂采回的蜜。

他说,蜂蜜经过一夜的风干,水分会很少,由于货真价实,他家的蜂蜜不出家门就卖光了。年景好时,80箱蜜蜂,一年能产蜂蜜500多公斤,年收入可达8万元。由于技术好,前来学习养蜂技术的人络绎不绝,张林友的甜蜜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20xx年他成立了马鞍源蜂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从最初的户发展到现在71蜜不仅在福州、厦门等地销售,还卖到台湾、马来西亚。去年,合作社销售9吨蜂蜜,年收入140万元。今年预计可产蜂蜜15吨,销售额在240万元左右,合作社还打算注册商最初养蜂,是想靠养蜂赚钱。现在不管亏还是赚,我都愿意养,比起赚钱,养蜂更像我的一种爱好,一天不跟蜜蜂打交道,我就浑身不自在。张林友说,四十多年的养蜂经历,蜜蜂早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平常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蜂箱旁看看,夜里也是常常梦到蜜蜂的事,经常会因为梦到自己的蜜蜂死了而哭醒、吓醒。看着蜜蜂在空中飞舞,听着蜜蜂嗡嗡作曲,感受着蜜蜂在手上痒痒爬动,他觉着这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感觉。大学毕业只有一次,而千篇一律的毕业照,已无法满足现在追求个性的大学生的胃口。当你看到网络上一张张充满创意的毕业照时,却有三个小伙子为了这精彩的一瞬间付出了两个多月的努力,而且也收获了巨大的回报。

安庆师范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大四学生杨凯、姚其义和宋若敏,在毕业之际利用创意毕业照这一商机,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赚得40万元。片的时候。从这一时间开始,杨凯每天早上都被电话叫醒——毕业班的同学纷纷找他咨询和联系拍照事宜。召集摄影团队之后,从早上七点半开始,按照流程单上的班级逐个拍摄毕业照,摆造型、想创意,每天几乎从日出拍到日落,晚上分类整理完拍摄服装已经快零点,然后整个团队还要商量 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凌晨才能睡觉。就这一段时间,整个人 感觉像打了鸡血一样在工作。杨凯说道。 毕业季开始后,安庆师范学院100多个毕业班级中,有73 个班级找到杨凯团队拍毕业照。不仅仅提供服装拍毕业照, 他们三个人还负责将照片制作成相册,同时还将其中一些照 片制作成纪念品,最后还承担班级毕业聚会的拍摄任务。整 个一条龙服务,忙完一个班级,已经累得不行了。姚其义说 道,最忙的时候他们一天拍了 20 个班级的毕业照。在安庆 师范学院,他们每个学生收费120 元,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 间,他们三个人已经收入 30 多万元。不仅如此,他们三人 还到黄山学院去拍摄毕业照,挣得10 多万元。 虽然那段时间异常辛苦,但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桶金。

杨凯说,随着毕业季的逐渐离去,生意也会迎来淡季。去年他给 毕业十年后回到母校的思政专业校友做过服务。今年他也从 中受到启发,想到了校友服务这一新业务,把业务范围从在 校时拓展到了毕业时和毕业后,去做校友们的回校接待员, 给他们安排衣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刘大睿,是东北林业大学经管学院大三的学生,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公司董事长。从打工攒学费到 年收入200 万元,刘大睿只用了两年时间。日前,他获得了 省青年五四奖章,也是该奖项设立 17 年来首个在校大学生 获奖者。 刘大睿家住云南偏远山区。20xx年他考上东林,成为村里 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为了筹集学费,刘大睿上过砖厂,装 过一整车的砖,还去工地扛过水泥。 大一寒假,刘大睿决定在大学做点什么。他把在火锅店当服务员的钱和贫困补助攒下来,从云南带了很多玉石饰品回 到学校。他又向室友借了 8000 元,独自前往中缅边境采购 玉石。每个周末,他带着玉石饰品到中央大街摆地摊,慢慢 筹集到资金。 #from回乡农村养殖创业一季赚百万来自学优网 end# 20xx年,刘大睿与合伙人注册了哈尔滨时光慢递有限责任 公司,其业务是把文化创意与互联网结合,追踪记录人生美 好时光,融入时间元素的纪念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学 生可将4 年的成长记录发给公司,毕业后将自动生成多媒体 万元的医疗费令他苦不堪言,更让他备受打击的是,公司又遭遇骗子欺诈,面临失败。当时,大部分 成员离开团队只剩下7 个人。去年5 月,公司成员齐心协力 完成了一批业务,不管男生、女生整夜熬在公司,困了就在 桌子上趴一会儿,正是这种执著拯救了公司。 月,在校团委支持下,公司成为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同年 10 月,公司参加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实践挑 战赛荣获银奖。11 月,公司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青年大学生 创业板挂牌,是团中央主导的全国首批青年大学生创业挂牌 的19 个公司之一,公司研发的拾忆APP 第一个版本正式上 线推广,上线 10 天用户量达到 13700 人。目前,公司年盈 利200 万元。 刘大睿通过校勤工助学中心雇佣了30 人,其中近 20 自于贫困家庭。公司每月为他们发放共3万元工资,解决了 大家的生活费。下一步,刘大睿计划将公司打造成一个文化 创意与互联网结合领域的品牌,明年将业务推向全国让公司 10 真正走出校园。 用平凡的刻刀一个90 后大学生创业的故事 20xx年,肖治鹏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谁也没想 到,这位刚离开校园两年的大学生,头顶已戴着多个光环: 书画艺术名家、中国青年篆刻家、中国钢笔画家、中国当代 资深书画家、中国书画艺术领域百杰、中国古文化优秀传授 者、中华文化艺术爱心使者。 在旁人眼里,肖治鹏是个爱琢磨的人,手里一拿到新东西,总爱刨出个所以然,趴在桌子仔细琢磨,一晃就是几个小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