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23—2027年)

为加快构建巴山肉牛产业体系,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巴中由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示范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制订本规划。

第一章 国内外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外肉牛产业继续领跑

一、生产消费持续增长

2017年以来,全球肉牛产业平稳增长。2022年全球牛存栏量超过10亿头、出栏3亿头,其中:印度牛存栏超过3亿头、出栏超7000万头,居世界第一;巴西牛存栏超过2.5亿头、出栏近6000万头,居世界第二;中国第三,美国、欧盟次之。

2022年,美国牛肉产量超过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巴西牛肉产量近1000万吨,居世界第二。中国和欧盟牛肉产量均为700万吨左右。美国牛肉消费量超过1200万吨,居世界第一。中国消费量近1000万吨,居世界第二。

2022年,全球牛肉出口超1200万吨,进口约1000万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牛肉进口国,2022年进口超过300万吨。

二、牢牢占据种源优势

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利用本地资源培育新品种。日本和牛从役用到役肉兼用再到肉用品种培育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历经80余年。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法国利用当地耕牛开展选育,育成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夏洛莱牛和利木赞牛。

三、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

国外肉牛生产从饲料加工、饲养管理、疫病诊断到畜舍清粪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牛场通过自动称重和自动分群设施设备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在产房护理和母带犊阶段实现了精细化管理。欧美发达国家饲草料收贮机械、牛羊饲喂管理机械、环控及粪污处理机械等相关装备研发与应用均领先我国。

四、科技引领作用更加显著

国外除常规育种外,长段DNA纳米孔测序技术、基因组功能注释、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不断加快。牛脸识别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和3D成像动物体躯结构预测等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母牛发情高效精准鉴定、定时输精、胚胎移植等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母体营养调控提高子代生产性能、优质犊牛培育、母子一体化饲养、育肥牛生产性能提升和营养调控改善肉质等成为研究重点。肉牛养殖与环保、节能减排研究持续推进,肉牛运输应激的缓解、肉牛健康状况和生产性能的行为学评估技术不断发展。

五、高档牛肉生产快速发展

随着人类食品结构转型升级,高档牛肉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美国、日本、加拿大及欧盟都制定了牛肉分级标准,规定了大理石纹等级、成熟度等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国家不同需求,利用日本和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等肉质优良品种生产的高档牛肉越来越多。

第二节 我国肉牛产业加速跟进

一、生产消费逐年增加

2017年以来,我国牛存栏量波动上涨。2022年末全国牛存栏1.02亿头,同比增长4.1%。2022年,全国牛出栏4840万头,同比增长2.8%;牛肉产量718万吨,同比增长3.0%。

2022年,我国牛肉进口同比增长15.5%;牛肉出口1.1万吨,同比增长14.6%。进口金额177.58亿美元,同比增长42.2%;出口金额0.65亿美元,同比增长0.7%。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6.93kg,比美国少近20kg,比巴西少约18kg,比世界平均水平少1.2kg。

四川省肉牛产业保持较高增速。2022年末全省牛存栏868.7万头,同比增长4.6%。2022年,全省牛出栏306万头,同比增长4.4 %;牛肉产量38.6万吨,同比增长4.7 %。

二、科技支撑同步发力

我国肉牛种业技术支撑体系、表型数据自动化收集系统进一步完善。饲草料营养价值数据库不断充实,新资源开发、新工艺构建、新技术研究加快。母牛群体高效利用、肉牛母子一体化饲养、不同品种肉牛脂肪沉积能力早期预测技术等持续推进。经济型的适度规模TMR精准饲喂技术、宜机化研制等不断推进。

三、牛业品牌不断壮大

河北福成五丰、吉林长春皓月、河南伊赛集团、黑龙江黑牛牧业、内蒙古科尔沁牛业、重庆恒都、新疆天山、云南鹏都、山东大地肉牛等牛业巨头发展迅猛,均按养殖—屠宰—加工一体化进行全产业链规划布局和发展,规划养殖屠宰规模自10万头—50万头不等。

2020年12月,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主办,以“品华夏牛肉·兴民族品牌·丰百姓餐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授予晋南牛、渤海黑牛、鲁西牛、郏县红牛、夷陵牛、文山牛、云岭牛、新疆褐牛等八个品种“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荣誉证书,平凉红牛获得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

总体来看,我国肉牛产业发展比较稳定,但肉牛产业现代化起步较晚,牛的屠宰体重偏小、个体产肉量较少、生产水平较低、牛肉质量不高、生产效益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与国外肉牛产业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节 巴中市肉牛产业潜力巨大

一、顶层设计为巴中肉牛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

《“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6年,牛肉自给率达到85%,目前尚有近百万吨市场缺口。我市巴州区、南江县和平昌县于2009年被列为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努力把川陕革命老区打造成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巴中肉牛产业为川陕革命老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巴中发展肉牛产业,充分利用碳达峰前的良好窗口期,利在当前,更在长远。川牛羊作为四川省构建大食物观、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四川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转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巴中市历来重视肉牛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突破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兴旺的意见》(巴委发〔2018〕14号)、《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巴府发〔2022〕4号),肉牛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丰富。

二、国内养牛空间南移为巴中肉牛产业创造了发展条件

曾经一度时期,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牧区载畜量过大,引发草场不同程度的退化。近十年来,国家大力实施退牧还草,优势牧区牛载畜量已达峰值,基本形成中原、西北、东北、西南四大肉牛优势区域,其中东北的吉林、西南的四川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西南肉牛优势区作为面向南方市场的前沿,巴中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国肉牛的增量空间在南方,南方肉牛的增量重点有巴中。

三、独特的资源禀赋为巴中肉牛产业聚焦了发展优势

(一)资源优势。巴中拥有优质的地方牛资源—空山牛。空山牛相较南方黄牛品种具有个体较大、适应性强、抗逆抗病耐粗饲、繁殖力高、利用年限长、风味独特等特质,于1982年被列入世界牛种名录,有望于2023年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认定。巴中市草山草坡广袤,饲草资源丰富,同时巴中是四川省粮油大市,玉米、水稻秸秆充足,有条件实现饲草自给自足。巴中地处中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以南,森林覆盖率达63%,生态环境优良,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境内山水相连、沟壑纵横,形成无数道动物疫病防控天然屏障,从未发生过牛的重大动物疫情。巴中市空气清新,2022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52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6.4%。巴中市水质洁净,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国控出境断面地表水水质类别为II类。巴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降水量1166毫米,日照时数1467小时,平均气温17.1℃,平均相对湿度75.0%。巴中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宜肉牛产业发展。

(二)区位优势。巴中地处成都、重庆、西安三大城市腹心地带,市场潜在客户超2000万人。高速、高铁、航空相继开通,形成了南北相连、畅达东西的交通组网,3小时经济圈不断扩大,辐射市场更加广阔。巴中十分注重营商环境优化,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称号,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对巴项目投资越来越多。

(三)产业优势。从历史来看,巴中市肉牛产业传承悠久。20世纪90年代,巴中各类牛种常年存栏100万头以上,几乎户户养牛。境内大大小小的牛市星罗棋布,反映了巴中当时兴盛的活牛交易。平昌得胜牛市兴起于明朝,存续600余年。

从现实来看,巴中市五县(区)均是国家或省级肉牛重点县,2022年肉牛存栏量位列全省第五,空山牛于2023年6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现场核验,有望成为国家地方牛新资源,肉牛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自2022年2月实施“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以来,全市肉牛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一大批集体经济组织、一大批返乡创业人员投资肉牛产业,一批肉牛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巴中,牛舍面积达到154万平方米。市产业发展集团、供销投资集团强势引领,雅拉德荣、华牧巴山牛、长江草业等招商引资企业纷纷落地,肉牛产业签约投资额超65亿元。项目建成后,肉牛饲养量可增加15万头,饲草产量可增加20万吨。

表1 2022年2月以来村集体经济投资肉牛产业情况

县(区)

村名

投资方向

投资额(万元)

巴州区

鼎山镇玉凤村、清泉村、康家坝村,凤溪镇小河村、金鼓村,化成镇长潭河村、水观音村,梁永镇鹦鹉村、升平村,三江镇双寨村,水宁寺镇明山村,玉堂街道方山雁村

肉牛

2700

水宁寺镇花溪村、三皇村

饲草

180

恩阳区

群乐镇玉朵社区、朝阳村、坳盘村、独柏树村、朱家沟村、石龙寺村、南江村、新河社区

饲草

260

玉山镇凤凰梁村、柏杨村、凤舞社区,司城街道碧石村,柳林镇仁和寨村

肉牛、饲草

240

南江县

正直镇花桥村、沙河镇天桥村、天池镇红豆村

肉牛

1800

通江县

铁溪镇园坝村、火炬镇渡水溪村、民胜镇长兴村、永安镇小坪村、杨柏镇盘龙山村

肉牛

1600

平昌县

土兴镇大湖村,澌岸镇民主村,三十二梁镇龙尾社区、柳林村、石垭社区、黄桷村、向阳村,岳家镇涌水村、河源村、观音村,涵水镇海峰村,云台镇五台村,元山镇长岗村,响滩镇东岳村,岩口镇方山村

肉牛

1380

得胜镇莲花村、独柏村

肉牛、饲草

60

合计

52

8220

表2 2022年2月以来新开工肉牛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所在地

投资方

签约投资额

(万元)

1.7万头肉牛育肥项目

巴州区

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25000

万吨牧草种植基地项目

巴州区

巴牧粮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17000

南方饲草料交易集散中心

恩阳区

恩阳区国有资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永续农耕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55000

大河镇家畜规模养殖开发项目

南江县

北京金星源装饰装修工程有限公司

12000

空山牛资源保护场建设

通江县

通江县嘉佑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4100

空山牛第三扩繁场

通江县

通江县嘉佑农业投资有限公司

2000

巴山牛保种繁育养殖场

通江县

巴中乾兴产业园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3200

巴山肉牛产业发展项目

通江县

成都市华牧农慧科技合伙企业

20000

优质肉牛全产业链项目

平昌县

雅拉德荣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500000

10

饲草产业加工应用项目

平昌县

四川芸养农业有限公司、四川畜旺牧业投资有限公司

3000

11

优质牧草培植基地项目

平昌县

平昌县川牧农业专业合作社

5000

12

饲草饲料加工厂建设项目

平昌县

平昌县欣迈科技有限公司

7000

合计

653300

第二章 编制依据

第一节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7.《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第二节 国省规划及政策性文件

1. 《“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国发〔2021〕25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

3.《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推进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农牧发〔2021〕10 号)

4.《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川府发〔2021〕11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推动川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11条措施的通知》(川办发〔2022〕63号)

第三节 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

1.《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

2.《畜禽养殖业污染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3.《畜禽屠宰加工卫生规范》(GB 12694-2016)

4.《屠宰与肉类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 2004-2010)

5.《肉牛场引种技术规程》(DB51/T 1485-2012)

第四节 巴中市政策文件

1.《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巴府发〔2022〕4号)

2.《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巴中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巴府发〔2021〕13号)

第三章 发展思路、原则和目标

第一节 发展思路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市委五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放眼国内大循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全链发展,立足本地优势,锚定“西南第一、全国领先”目标,按照“百镇千村万户”全域布局,深入实施“十大工程”,全域全链全面同步构建巴山肉牛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成渝地区绿色产品供给地、山区现代畜牧业强市,以肉牛产业引领巴中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致富。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全域全链推动。肉牛产业是全市“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首位产业,也是全市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产业,要按照“百镇千村万户”全域布局。前、中、后端协同推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龙头企业带动。引育并重,加快引进培育肉牛产业全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建立健全龙头联农带农机制,保障种源供应,壮大养殖规模,做强屠宰加工,大力开发对接大市场。国有龙头企业要在种源供应、市场拓展等方面担当使命、走在前列。

——质量效益优先。将质量效益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检验标准,不走单纯数量型发展的老路,趟出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新路。以标准化引领带动机械化、信息化发展,有序推进智能化进程。

——科技创新驱动。加快应用及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向科技要质量,靠科技增效益。创新体制,率先在全省开展政策保障、金融服务、绿色生态等领域改革试点,建立支持肉牛产业发展保障体系。

——品牌引领发展。挖掘巴山肉牛、空山牛特色特质,实施品牌战略,在中高端牛肉市场抢占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全链条标准体系,全链推动标准化进程,加强风险防控及质量监管,以品牌助推销售,以销售带动生产,以生产促进发展。

——绿色安全并重。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抢抓“碳达峰”机遇,“售母收犊、藏牛于户,林下开发、藏牛于山”,种养循环、农牧并重,以草定牛、牛草互促,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坚持发展和安全两手抓、两手硬,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力争用5年时间坐上四川肉牛产业头把交椅,率先在全省农区走出粮经统筹、种养循环、农牧并重的新路子,率先在西南地区建成肉牛种源基地,率先在全国山区构建肉牛产业全链地方标准体系。到2027年,肉牛年饲养量达到6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23万头、育肥牛出栏20万头,综合产值120亿元以上。到2032年,年饲养量争取达到100万头,综合产值达到300亿元。

五年内,以下十个方面实现重大突破:

在“种子”自给上,建成空山牛资源场及保护区,培育空山牛纯种及杂交母牛6万头。建成西门塔尔繁育中心2个、海福特牛繁育中心1个,引进海福特母牛5万头以上。建设肉牛特色镇100个,打造母牛扩繁示范村1000个、带动能繁母牛养殖户25000户。新增母牛存栏16万头,种源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在饲草料振兴上,培育饲料粮生产加工企业(家庭农场)315家,天然草地改良率、退耕还草地修复率达到100%,建成林下牧草地17.5万亩,秸秆饲料化70万吨,饲草自给率达到80%。引进培育牛精饲料生产企业2家,建成南方饲草料集散交易中心。

在标准增效上,编制地方标准20项、团体标准10项以上,构建国家/行业—地方—团体—企业四级技术标准体系。新建标准化牛场不少于530家,创建部省级标准化示范场78家,创建国省现代农业园区5个。

在种养循环上,每年建种养循环基地不低于15个、培育专业化粪肥收储运及有机肥生产公司10家以上,牛粪污资源化利用率2025年达到80%、2027年达到95%,在全省率先构建以牛为载体的全域种养循环体系。

在龙头联农带农上,培育种业、饲草、养殖、服务、交易、餐饮等各类龙头企业57家,联农带农机制灵活有效。每年包装储备肉牛产业市级及以上重点项目15个以上,招引5000万元以上肉牛产业投资项目5个以上,落地率100%。

在科技赋能上,构建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种业、牛草配套与精准营养、疫病防控、数字牛业等技术体系,全面保障人、财、物需求,肉牛科技创新能力在2027年居全省各市(州)前列。

在农机装备上,饲料粮基地宜机化改造不低于5万亩,专业化饲草生产企业耕、种、收、加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存栏100头—500头的规模牛场机械化率达到85%以上,存栏500头以上的规模牛场机械化率100%。

在延链补链上,建设活牛交易市场5个、屠宰厂5家、精深加工厂5家,开发预制菜优势大单品2个、休闲食品单品20个,建设以牛肉为主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1个,建成线下销售平台35个、线上销售平台25个。

在品牌培育上,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肉牛产品品牌50个。建设牛肉主题餐饮店200家,美食街5条。宣传广告常年不低于60幅,每年组织赴外推介2次。重大疫病免疫率100%,产地、落地检疫率100%,病死牛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以上。牛肉产品合格率100%。

在财政金融助力上,市、县(区)财政要围绕巴山肉牛产业发展目标,有效统筹整合各级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强化肉牛产业全产业链贷款支持力度,持续优化保险服务。

二、年度目标

各县(区)及相关市级部门年度任务见表3、表4。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