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远“仙客来” 铸造神奇食用菌

——记江西“仙客来”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潘新华

在庐山西麓九江县城,坐落着国内外闻名的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潘新华潜心研究食用菌,经过20余年的艰难创业,在我国数以万计的同行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他开发的“仙客来”食用菌系列产品被列为钓鱼台国宾馆国宴专用菜,公司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定为首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九江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强民营企业”。2004年8月,公司被科技部授予“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9月,公司系列产品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和中国烹饪协会列为全国食用菌烹饪大赛指定产品,还被江西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江西名牌产品”,这在江西食用菌行业和九江市农产品企业中均属唯一。

谈起20余年的创业经历,潘新华激情昂扬。1982年,踌躇满志的他在家乡九江县沙河街镇办起了“九江庐山真菌研究所”,一心扑在品种引进驯化实验研究和推广工作上。一次,他从银耳塑料袋装卧式栽培中受到启发,持续一个多月在实验室无数次地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把这一技术应用到黑木耳生产上。他以棉壳代替木屑,用卧式袋取代吊袋,拌料中增加20多种微量元素,改一处接种为多穴透气式接种,这样使菌丝生长期缩短20多天,使黑木耳产量较以往提高30%。这种“黑木耳卧式栽培法”属全国首创,在福建三明市举办的全国食用菌学术报告会上,受到卯晓岚、黄年来等几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接着,潘新华又培育出了可在300C以上气温条件下栽培,产量比普通菇高30%的桃红菇。这种蘑菇不但色彩漂亮、味道鲜美,更为可贵的是填补了当时九江夏季无鲜菇的空白。

潘新华在不断培育新品种的同时,又瞄准食用菌保鲜这一难题。聪明好学的他,先后多次去浙江大学、南昌大学向有关教授专家咨询,同时自学了生物工程学、微生物学,翻阅了国内外大量科技资料。经过反复试验,在70余种保鲜配方的基础上,他摸索出的“活性保鲜液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工艺”,是食用菌保鲜领域的一项重大创新和突破。保鲜的食用菌和山野菜等产品在常温下可保鲜9个月,有效解决了食用菌及山野菜保鲜期短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经中科院生物研究所鉴定为:该产品不仅有良好的保鲜性能,还属无毒素类物品,符合国际AI级保鲜剂标准。2001年,该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 2003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名牌产品金奖;2004年7月,又被科技部列为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月,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保鲜的“仙客来”系列产品是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菌物学会、中国农学会食用菌分会唯一推荐的保鲜产品品牌,其中11个食用菌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标志。

长期困扰食用菌产品发展的保鲜难题解决后,更重要的是开拓市场,将产品变为商品。1999年,潘新华生产出菌类和山野菜系列产品,并成功注册“仙客来”商标。潘新华综合分析全国市场,在国内同行业率先采用高阻隔、高透明的复合材料制作的椭圆形包装已获专利,具有与产品相协调的绿色健康的天然气息和高雅靓丽的品味,特别符合都市白领阶层的生活需求。同时采用创品牌、争高端、自上而下的营销模式,克服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薄弱环节,加大对营销队伍的建设,无论市场怎么变,潘新华带领营销人员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费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不变,长年累月在全国各地奔波。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海口、哈尔滨等地设立销售办事处,销售网点已分布于祖国的大江南北,形成了较强的营销网络。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商品展销会,送展的菌菇产品和山野菜产品,因品质好、包装美,赢得众多参观者青睐,争相订货。今年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为规范北京市场,对16家企业47个不合格食品下达“封杀令”,逐出北京市场,而“仙客来”产品依靠自身的品质在京城异常火爆,并得到中国食品报、北京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报道。

目前,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落户江西九江县沙城工业园,投资800余万元,按CCIB出口标准和食品GMP标准设计年加工食用菌及山野菜10000吨的规模,集食、药用菌制种、技术培训、栽培示范、产品加工和科研开发的综合型厂区。自1982年以来,潘新华已免费为1500余户农民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带动农民利用农作物秸杆(棉壳、稻草)、木屑年种食用菌33000余吨,年户增收3143元,带动周围广大农民共同致富。公司采取统一制定生产计划,根据销售市场,安排品种和生产时间。采取集中培训和上门现场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菌种供应,统一收购,确保产品质量,确保菇农利益。港口街镇洗心桥村农民赵荣通是潘新华扶持的种植户,种菇15亩,年收入突破10万元。

如今,江西“仙客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灵芝片冲饮、鸡腿菇、茶树菇和山野菜等60余种“仙客来”牌系列品种,以及各类菌种的销售已由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功走出国门,冲浪印尼、韩国、新加坡、法国、日本等国际市场,每年为国家创汇100多万元。公司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已在全县及周边地区种植食用菌4500余亩,带领5500余户(松散型11380户)农民走上了种菇致富之路,为农业产业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