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虾业一直是海水养殖增长最快的行业,为提高中国农民收入和水产养殖资源利用效率做出了贡献。虾产业采用了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方法,从粗放型养殖到半集约型和集约型养殖。沿海地区的虾池养殖采用了各种高密度集约养殖模式,如高地、温室和室内工业化养殖模式。然而,由于效率、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考虑,被称为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IMTA)的环保养殖模式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这种情况在中国北部和中部海岸发生得最快。这里回顾的已部署的IMTA培养模式是虾+蟹、虾+鱼、虾+海参、虾+水母+蛤、虾+蟹+蛤、虾+蟹+蛤蜊+鱼和脊尾白虾在盐碱水中的混合培养,
这些模式是根据当地条件和生物特征量身定制的。合适的生物品种和保持合适的环保水质是成功的关键。本文所述的环保型IMTA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池塘养殖资源,以最少的额外饲料和劳动力投入来提高产量,同时减少污水排放和处理成本。将虾IMTA模型的性能与虾单一养殖模型的经济性进行了比较。该出版物的一个同样重要的成果是,让人们普遍了解中国大量关于虾养殖的科学文献中的发现,而这些文献迄今为止还没有英文版。
介绍
池塘养殖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和传统的水产养殖形式,在中国内陆淡水养殖中占主导地位(Wang et al.2016)。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它已在沿海地区被用于养殖咸水和高价值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虾、蟹和鱼。2016年,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963万吨,其中池塘养殖产量为237万吨。甲壳类动物养殖部门始于中国的虾养殖,后来又发展到螃蟹养殖,2016年的总产量为156万吨,占中国海洋池塘养殖总产量的66.1%(MOA 2017a;粮农组织-国际海洋法组织-国际淡水养殖联合会2018)。
指出了绿色、低碳、环保水产养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理念(Tang et al.2016)。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探索和实践各种具有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新文化模式。随着海洋池塘养殖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海洋池塘养殖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应对环境和社会问题、法规和最佳管理实践的实施(Farquhar et al.2017)。
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IMTA)已被确定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合适方法,即通过仿生来限制水产养殖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产量,同时具有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正如世界各地实践和研究的那样(Chopin等人2001;Neori等人2004;Chopin等人2008;Browdy等人2012;Samocha等人2015)。在中国,以虾为基础的海洋池塘IMTA已经在中北部沿海地区实施了多年,由于其环境友好、生态效率和产品安全性,它现在被视为海洋池塘养殖的主要发展方向(Tang 2017)。
中国对虾养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的海洋池塘养殖始于养虾,最早的养虾技术研究是在1952年进行的(Wang 2015)。几年后,首次描述了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生命周期的初步结果(Liu et al.1959)。从无节幼体到幼虫后期,中华鳖幼虫的形态变化和判别特征来自对幼虫发育的系统研究(Zhao 1965)。这项研究以其细致的手绘中华鳖幼虫阶段的形态图,成为此后人工幼虫培养工作中鉴定幼虫阶段的重要文件(Wang 2015)。
1958年,中国政府制定了“水产养殖第一”的渔业生产政策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虾池养殖(薛1958)。从那时开始进行的研究开发了在黄海和渤海捕获的野生种群的越冬和产卵技术,从实验规模的人工户外幼虫饲养开始(Wang 2015)。在1981年将水质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增加水交换来调节pH值,并通过补充碳酸氢钠来稳定碱度——商业化引入幼虫生产之前,我们花了20多年的时间来克服工业化规模人工室内幼虫饲养的高死亡率,这是任何大规模对虾养殖的基础(Zhang 2012),生产密度超过200000只幼虫m-3(Wang 2015)。
自1979年以来,原国家渔业局推广应用虾孵化技术进行大规模幼虫生产,用于放养商业池塘。1982年后建立了新虾种的工业规模人工幼虫培养,主要是青对虾(Alcock 1905)、梅吉氏对虾(de Man 1888)、日本对虾(Spence Bate 1888),斑节对虾(Fabricius 1798)和中对虾(de Haan 1844)(Wang 2015)。从那时起,对虾养殖已逐渐扩展到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中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占海水池塘养殖总产量的53.6%),也是中国海水养殖中快速增长的一部分,具有广泛的地理养殖范围,2016年为259845公顷,占海水池塘水产养殖总面积的61.0%(MOA 2017a)。
该行业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水产养殖业的粮食生产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MOA 2017a)(图1)。从南到北,中国所有沿海省份都有养虾活动(图2)。最高的年产量(2016年)为462875吨,位于广东,其次是广西(255444吨)、山东(123582吨),福建(117487吨)和海南(113910吨),江苏(78913吨),另外四个省份的虾产量均低于60000吨(MOA 2017a)。
太平洋白虾凡纳滨对虾(Boone 1931)、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日本对虾(P.japonicas)、中国对虾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脊尾白虾(Exopal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 1950)是当今中国商业养殖的主要物种。每个物种都生长在条件与其各自的生物需求相匹配的地区(表1)。在这些物种中,1988年引入中国的太平洋白虾(Zhang 1990)在2016年的产量最高,为932297吨,占虾养殖总量的73.3%,其次是虎虾(71163吨)、黑马虾(55885吨)和中国虾(39288吨)(MOA 2017a)。
过去2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内对虾的需求大幅持续增长,消费偏好活虾。因此,随着产量的增加,出口虾的比例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217994吨总产量的38.1%(Sun&Che 2003)下降到2016年1271743吨总产量中的13.2%(MOA 2017a;MOA 2017b)。因此,近90%的中国国产虾产品已经并预计将继续在国内消费。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seawater shrimp farming, with an emphasis on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pond aquaculture farms, in China – a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