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西红柿酸酸甜甜的,就是小时候的味道。”近日,泰安高新区房村镇的西红柿采摘大棚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采摘。记者走进一个大棚,看到西红柿秧苗翠绿茁壮,红色、黄色、绿色的西红柿点缀其间,煞是好看。据了解,近年来,房村镇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引导,从单一大棚种植,到特色农场采摘,积极推进西红柿种植扩面、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房村镇冬暖式大棚西红柿产业已形成1000公顷、1万余个大棚的产业规模,大棚高新技术应用普及率超过70%,已成为长江以北重要的西红柿种植产业基地,享有“齐鲁番茄第一镇”的美誉。
扩大西红柿种植规模,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
近期,随着气温回暖,大棚西红柿大量上市。记者在走访市场时了解到,受前期寒潮影响,部分蔬菜价格上涨,而西红柿的批发价保持在约2.4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价格差距较大。
1月30日,在房村镇西杨庄村村民杨国防家的西红柿大棚里,大棚里的西红柿长势喜人。杨国防告诉记者,西红柿大棚基肥使用的是豆饼和酒糟,不使用农药,是纯绿色种植,他每天会将摘下的西红柿送到房村镇西红柿批发市场。“去年西红柿的价格较高,约8元/公斤,今年产量较大,价格下降,批发价约2.4元/公斤。”杨国防说。
据杨国防介绍,上世纪90年代,房村镇学习寿光蔬菜种植经验,根据地理位置、土质等实际情况,发动村民大量种植西红柿。杨国防也是从那时开始种植西红柿,目前,他已有6个西红柿大棚,年产量约10万公斤,每年收入非常可观。
为了让村民种植的西红柿有销路,房村镇整合鲁里、邹家庄等村原有西红柿批发市场,于1994年建成占地120亩的山东泰山红西红柿专业批发市场。市场年收购西红柿约3.5亿公斤,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20多个省市,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
引导一产向三产转变,培植精品采摘农场
除了发展传统西红柿种植,近年来,房村镇积极引导一产向三产转变,培植了一批精品采摘农场。
从刚开始销售蔬菜种子,到如今拥有300余亩的采摘农场,今年35岁的赵森亲身经历了房村镇西红柿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起初,西红柿的销路窄、价格低,效益并不是很好。后来,赵森从顾客身上获取了一条重要信息,有顾客问他能否到农场看看西红柿的生长过程,这让他萌生了建采摘园的想法。“2010年左右,我开始建西红柿采摘大棚。”赵森说,2011年,他到外地参观时看到了特色农场采摘,很吸引人,于是他也开始扩大西红柿种植规模,打造特色采摘农场。
经过10年的发展,赵森打造的家庭农场立足西红柿种植,历经了从普通种植到特色种植、从单纯采摘到田园综合体、从单一发展到成立合作社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建成占地300多亩、大棚30多个、各类果蔬产品50多种、员工70多人的现代综合性采摘农场。
赵森的采摘农场里最具特色的产品是“泰山七仙女”西红柿,包括红色、绿色、黑色、黄色、橙色等7种颜色不同、口感不同的西红柿。采摘农场一年接待游客两三万人次,更吸引了大量儿童前往探索“泰山七仙女”西红柿的奥秘。
房村镇以特色农业为依托,通过采摘观光吸引人,用传统文化留住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市民参与”的乡村旅游长效发展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专家助力产业发展,研究西红柿废弃物处理
房村镇西红柿产业能够快速发展,还得益于相关专家给予的技术支持。
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常年活跃在房村镇蔬果产业中,通过科技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式服务房村镇蔬果产业发展。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博士谷端银作为山东省科技厅选派的服务基层科技人员,近几年一直在房村镇一家庭农场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咨询、基层人才培养培训等科技服务。2020年,谷端银主持的省技术创新引导计划(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项目“设施鲜食番茄品种引进及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在家庭农场实施。
作为市农科院驻基层的科技特派员,谷端银引导村民使用有机肥代替化肥技术、高效栽培技术等,推动高效农业发展。“我们从去年开始,针对樱桃西红柿的高效栽培模式开展研究和试验,比较单干整枝和双干整枝的差异。”谷端银说,“现在房村镇种植的普通大果西红柿多是单干整枝生长,从下往上一般结五穗或六穗果实,这几穗果实相继成熟后,人们也是自下而上采摘。对于小果的樱桃西红柿来说,采用双干整枝方式,樱桃西红柿果实个头小,如葡萄粒大,更便于食用。”
此外,山东农业大学联合浙江大学,在房村镇试验无土栽培西红柿。“这是一种新型的无土栽培技术,用铝箔纸代替传统的PVC管等,技术核心是感应探头能根据土壤水分含量,自动控制施肥浇水,这就是数字化、智慧化农业。”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王晓云指着大棚里的无土栽培西红柿说,铝箔纸卷成槽,里面放置基质,给西红柿提供营养,在铝箔纸卷周边铺设白色无纺布,能提高地面反光,也能促进西红柿生长。
“西红柿每天都有老叶需要处理,将这些老叶当垃圾扔掉,有些可惜,还给垃圾清运带来负担。”王晓云说,西红柿老叶可用于喂食昆虫,但带有吊蔓绳(塑料绳)的秸秆处理起来比较麻烦,她和学校其他教授讨论过一些处理的方法,一是使用可降解吊蔓绳,但这种吊蔓绳推广应用需要一个过程;二是将吊蔓绳连同西红柿秸秆打碎,这需要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
房村镇北依徂徕山,三面环大汶河,地理位置优越,该镇冬暖式大棚西红柿产业自1990年至今,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颇具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棚老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希望相关部门能与学校等单位联合做好西红柿等蔬果废弃物的再利用,并在深加工方面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将西红柿产业做大做强。”王晓云说。
山东省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