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冯依才
一 酸性硫酸盐土壤能建虾池吗?
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不少沿海地方,是红树林地带,尤其是雷州半岛至广西地区,广西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但由于沿海一些渔民毁林建造虾塘,近10年来,广西的红树林面积减少了10%,大量的红树林被砍伐、破坏,引起政府的极大关注。目前在中国已经建立7个省级以上的红树林保护区,保护区红树林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并在广西成立了红树林研究中心,使其成为中国建立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红树林保护、科研与管理体系。
酸性硫酸盐的池塘,在我国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有很多池塘建造在红树林地带上,红树林地带土壤属于酸性硫酸盐土壤,由于酸性硫酸盐土壤酸性太强,不宜直接养殖,而且直接使用石灰处理都很难达到调节pH值的目的。这类池塘的处理还需要采取铺膜隔离或多次碱化处理。
新塘土壤如果pH值小于6.5,并且引用的水源的碱度也比较低时,还必须对池塘底部进行碱化,维持池塘土壤的pH值在7-9之间,保证总碱度、总硬度都在80-100毫克/升以上(CaCO3计),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无机碳释放出来供给给藻类生长。
二 酸性硫酸盐土壤的鉴定方式和简化处理
可以通过干燥几天之后的池塘土壤的含硫量(大于0.75%)或pH值(2~3)来鉴定,野外酸性硫酸盐土壤的鉴定方法是:采用几克新鲜土壤与10%-30%的过氧化氢溶液(双氧水)混合反应,反应大约10分钟后在土壤和过氧化氢混合物中放一片广谱pH试纸(0-6),将pH值试纸的末端插入混合物的边缘,让液体沿着试纸吸湿上来,如果试纸的颜色改变,pH值不大于3,该土壤就是酸性硫酸盐土壤,这种土壤有大量灰黄色斑点,排干水的地方稍晾干表层就是呈现红色:
酸性硫酸盐土壤的碱化处理:
步骤1:在干燥季节的早期,将塘底彻底干燥并翻耕。
步骤2:灌注咸淡水,经常测定水的pH值,水体的pH值会从7.0-9.0降低到4.0以下,pH值稳定时,把池水排干,反复操作这个过程直到pH值稳定在5.0以上,这常常需要三次甚至更多排灌循环。
步骤3:塘底改良的同时,必须除去周围堤岸坝埂的酸性。为了利于操作,要将堤岸的顶部整平,沿着堤岸的边缘修一圈小堤形成一个浅池,灌满咸淡水,当池塘排水干燥时,也将堤岸上小池的水排掉晒干,必要时重复操作。最后,清掉小堤,在堤岸的顶部和边上按1-2公斤/平米用量撒上石灰。
步骤4:排灌循环一旦完成,塘底按30-40公斤/亩撒上石灰,之后再根据需要施肥,以促进浮游植物的繁殖。
步骤5:为防止点渗酸,要经常检测pH值,每造结束后不能(过度)清淤,不能翻耕,必要时进行碱化或铺膜护坡。
三 广西沿海红树林地带的土池养殖的“肥水养虾”与问题
我们说,在投产之初,经过净化、消毒、“解毒”、肥水培藻试水成功后,才会安排投放虾苗开始养殖。其中,肥水是营造良好栖息环境和建立池塘池塘生态系统的构成分子、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之一,这也是必须的。但这并不等于将池水培育得“浓浓”的,透明度都在20公分以内的这样。
广西沿海的土池对虾养殖主要集中于“北钦防”三地,总面积约合30万亩,其中北海占据约16万亩,钦州、防城占据15万亩。其中钦防地区至今仍然有不少的浙江养殖户在当地从业养殖,当地的池塘租金也从五六千元下降到千元左右,曾经的盛极一时对虾养殖,经过了多年的洗礼后,还剩下为数不少的浙江人坚持下来。
在日常接触和交流中我们发现,在广西地区养殖的浙江人塘口管理上,他们始终注重“肥水养虾”,在日常管理上,肥料的投入量是相对非常大的,池水也是做得透明度非常低,甚至进入到一肥水成功就几乎进入“老化水”的状态,而且还特别关注到池水pH值与肥水之间的关联,虽然各自的表述精确度不完全一致,但方向是一致的,即pH值一下(来)将就认为“掉肥”了,随后可能就会出现问题。这点与珠三角地区等本地人养殖大为迥异,那里特别“惧怕”肥水,认为水一浓、透明度一低,问题就来了。因此对肥水就颇为忌讳。
随着投喂饲料管理继续,养殖进入到20-40天时,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来了,最常见的就是开始有零星不间断的“耗底”死亡,进而有更多的“游水”离群的虾,摄食也慢下来,喂料也不怎么吃了,随后就有了逐渐增多的死亡,比较急躁一点的养殖户,就开始“四处求医”,多方想办法,求解答案和方法。有些比较“有经验”的老手,心里面虽然有些“慌”,但也强忍着或者默念着,随他去吧,反正放的是“高抗苗”,本来计划里就打算有“损耗这么一关”,总会剩下一点,把死不完的养好就好了,如果运气好,就多剩一点,也因此似乎“高抗苗”在广西就有了“用武之地”,只是让人想不到,是如此的“用武之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其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四 为什么会这样?
在广西对虾养殖地区,不时还流转着一种“虾病”,叫做“跳跳死”,说的意思是看到自己养的虾朝水面上跳几次后,就沉底死亡了。
在本文的上述部分,我们特别呈现了一张图片,这是从某户肥水养虾20多天的池塘一角,用捞网“抄起来”的底泥,我们看到除了底泥表层有呈现一层薄薄的浅色外,其下很厚的一层呈现墨黑色。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是一层厌氧下的产物硫化物(硫化金属盐),底部甚至泥水界面因为出现“厌氧“(溶氧为0)发黑的现象,是因为硫酸盐被“硫酸盐还原细菌”还原,结合金属阳离子后形成了硫化金属盐,而硫化金属盐几乎都是墨黑色。这说明,池底出现厌氧是形成条件之一。
其实,我们的对虾就“养在这样的底质上面”,这样的黑泥之上。同样在这样的底泥之上,对虾本来是回避的,回避这样的地方,假如全塘底部都近乎这样,也就避无可避了,而且虾也没有办法实现“沉底”营底栖性生活,并且这样环境很容易因滋生病原菌、有害微生物激增等出现感染。因为不沉底和漫游回避,所以稍加干扰就“拼命弹跳”,甚至跳出水面,再落回去,筋疲力尽后沉底死亡。这就是所谓的“跳跳死”的根本原因,问题还是出在“环境上”,出在“水质底质上”。
而且出现这样“底黑”、“跳跳死”的结果,又是与广西的浙江籍养殖户这种“频繁肥水”,不断追肥的结果有关。为什么这么说呢?
五 “痛”并“持续着”的养殖现状
现在的状况就是,来广西寻找养虾致富梦的外籍人,不再复现当年的盛况,而且似乎还每况愈下,现在有“快大系”的良种,送给这些地方的养殖户,笑言道“给我也不敢养”,其实,无论所谓的“高抗”还是“快大”,“天下没有不死的虾”。而这些养殖户又不能深入或深层次分析琢磨根本的原因究竟为何,以致于在塘头“战战兢兢”地养着,又对现实中出现的各种各样早发的源于同个根本矛盾的问题而束手无策时,那么,急躁的,或不急躁的,麻木的或满眼埋怨的,都显得“司空见惯”。
其实根本原因说起来,也并不复杂,我们说一方面,就是因为塘口建造在这些红树林地带的,经常或不断面临着“池底泛酸”的问题,本质上讲,这样的地方,是不适合开垦池塘来从事养殖的,不断泛酸的土壤最终导致池水的pH值持续走低,最后的结果就是“寸草不生“,前珠江所的林文辉老师走访过合浦县党江镇的蓝星村,也曾留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对当地的水化做了初步的检测发现,当地用井水养殖,不但面临井水铁含量过高的问题,而且也面临泛酸的现象,同时还发现井水出水口时碱度还能有80-100ppm的当量(CaCO3计),但随后入池后,很快衰减为20-40ppm,虽然林老师对其做了相应的可能性解释(据:为饱和二氧化碳减压逸散与pH值低导致),但发现问题的方向是一致的,就是酸性硫酸盐土壤,先天不足,不适合养殖。另一方面,即使开垦了池塘,做了相应的碱化处理,但并不彻底或有效遏制泛酸,并且为了防止暴露新鲜土壤,又不能刻意有效地每造清淤(消除氧债,减少病原),而且还要在养殖过程中,不间断地关注pH值的变化,当然这里的变化是指“酸化走低”,为了“对抗”这个泛酸,就必须通过“高频”大量的肥水来提高pH值,而过度的、高频的肥水不但带来新的问题,比如透明度过低,容易加剧水呼吸且容易缺氧,尤其是底层水缺氧,而且“没有一种生物可以无限制地扩张下去”,当透明度过低,藻类丰度过大到一定程度上,崩溃“藻败”就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显示出养殖管理上的一种“苦苦挣扎”与不甘。当然,就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在北钦防,在蓝星,在犀牛脚,在江平等地,还是涌现出很多“辉煌”的成功案例,甚至是“实质上的与恶劣环境条件斗志斗法”的养殖英雄。
六 我们给出的良恳建议
由于特殊的国情,对优质蛋白的需求与日俱增以及农民就业的问题,还有特殊的理念认知,比如,我们的一线养殖户所理解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迥异的,一线认为的“可持续发展”是不断盈利,所谓的“环境友好、生态可持”不是最重要的,或者是居于次要地位的。因此既然已经投产,也短时间无法根本性的隔离改善。那么就依据以下几个原则来养殖,从而提高成功率:
1、防止泛酸与处理
尽可能地碱化彻底,避免在休作期暴露新鲜土壤,以免土壤中富含的FeS2经水中氧化产生硫酸,酸化水体环境。休作期慎重清淤,只宜暴晒后严格碱化。
2、投放较低密度
我们很多养殖户有个不科学的心里设计方式,认为我多放一点密度,即使有点损耗,最后保留下来的,还是有一定的当量,所以,宁可放多,务求不能少放。
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科学的,尽管养殖户的心理诉求能够理解,密度的多寡决定于池塘的条件和管理能力,不注重条件和能力的前提,多放的虾苗,相对于较低密度投放的虾苗,前者更难保活,以求回捕率。密度高势必投喂就相对多,管理难度相对大,水质更容易或更快恶化,最后保有的成活率实际上可能更低,甚至不能保活,更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浅水为养殖
在这一点上,也有很多人有“不科学的理解误区”,总是认为,水位深点,虾的活动空间大点,氧份充足点,更有利于养殖,实际上刚好相反。
我们说露天养殖模式,产量主要取决于面积,而非水深,对于养殖底层鱼类或底栖性的对虾类,除非出现极限气温(主要是指寒冻冻伤,但也是相对地深),过深的水位是非常不合适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由于光照穿透水层,水层是一个不完全透明的液体,水越深,底层水就越容易没有光线,更容易出现在补偿点以下更深的“无氧水层”,而且水越深且越浓就越危险,也越麻烦。同时,水位过深,增氧机搅动水体对底层水的交换就越难,甚至底层水无论怎么开机都纹丝不动。这样一来,稍微久一点点时间对养殖底栖性的动物,就必然出现大问题。
4、配置增氧机足够且优化开机、多开机
科学合理开动增氧机对养殖底栖性动物是必须的,而且作用比较显著,一方面用于“消层”,交换上下层水的溶氧,另一方面,搅动水体,使得泥水物质交换(废气、营养盐等)更有效率,且促进营养盐分布均匀,促进藻类光合作用效率(水体运动起来后大家都有见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机会)。当然最重要的是高效利用富氧水层的溶氧为整个池塘所使用。
5、在碱化后的基础上,小量多次肥水
不宜过度过多使用肥料,从而过早地使水体进入老化阶段。在不泛酸或隔离的塘口上,也就没有必要这样通过肥水来“对抗”泛酸。因此,早晚监测(非检测)池水的理化指标尤其是pH值就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