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村,曾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深山里的一个贫困村,杨宁是这里土生土长的苗寨人。
2010年,刚从广西大学毕业的杨宁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发展。多年的努力与坚持,杨宁从大学生村官成长为江门村发展“第一责任人”,她把最美好的时光献给了家乡。
回想起当初的选择,杨宁说:“毕业时父亲在外打工,家里年迈的奶奶没人照顾。回村里做村官离家近,又能照顾奶奶。尽管那时已经在南宁市找到工作,我最终还是选择回来。”
然而,真正回到村里,现实和杨宁想象中的大不一样。当时村里办公条件很简陋,村委会只有一台老式电脑,所有的办公文件都靠手工抄写。但这些都没有难倒杨宁。交通不便,她每次出山都顺路搭乘老乡的摩托车;村里电脑不行,就用自己上学时的电脑。
帮助乡亲们过上更好生活,是杨宁一直以来的目标。她通过调研发现,脱贫攻坚开始以后,村里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产业仍然落后。
要实现脱贫增收,发展产业是源头活水。随着一系列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出台,村民只要发展产业就能领到产业奖补,产业发展也有了希望。
江门村拥有丰富的竹资源。为带领村民发展竹产业,杨宁到广东、海南等地寻找商家,为村里销售竹子省去中间环节,并发展竹片加工业,让村民获得更多收入。但种竹子的收益期长、辐射面不大,杨宁又开始寻找其他脱贫致富项目。她尝试带领村民种植辣椒、葛根,但投资与回报基本持平。
“对于发展产业,我没有太多经验,只能不断地尝试,花了不少成本,这是我遇到的最大困难。”杨宁说。两届大学生村官任期结束后,杨宁选择继续留在江门村。2017年,她当选为村委会主任。
杨宁在走访贫困户时,看见村民家里有紫色糯米,很是好奇。村民告诉她,紫黑香糯是糯米的一个品种,在市场上卖得很好。杨宁算了一笔账,种紫黑香糯的收益是普通糯米的两倍,一定可以成为帮助群众增收的新路子。
找到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后,她鼓励村民用“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然而很多村民并不信任她。因为之前在探索产业发展过程中,杨宁带领他们种葛根、种辣椒,都没赚到钱。
“我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率先发展产业,并向村民承诺,如果出了问题,损失我们来兜底。”杨宁说,最终村民被打动了,选择跟她一起干。
在她的带领下,江门村村民种植了120多亩紫黑香糯,每亩增收1500多元。杨宁又动员村民种植高山泉水西瓜、黄金百香果和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好,2020年,江门村94户326人全部实现脱贫。
“脱贫只是起点,乡村振兴是新的战场。我要继续贡献青春力量,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更富足的生活。”杨宁说。
如今,江门村一步步地发展起了西瓜、香菇、木耳等特色产业,创建了“苗阿嫂”“苗阿公”品牌,还在村里建起腊味加工厂。村里还规划了乡村振兴产业园示范园区,已完成选址。“随着村里农产品加工能力的提升,电商服务中心也会进一步升级发展,这个平台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杨宁说,2016年起,她联手融水苗族自治县的6个大学生村官成立电商服务中心,至今已帮助村民销售900多万元的特色农产品。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因带领家乡人民致富表现突出,各种荣誉纷至沓来。“这些荣誉是鼓励,更是鞭策,让我深感自身背负的职责使命。我要更加脚踏实地,开启新征程。”杨宁说。
从穷乡僻壤的深山苗寨,到瓜果飘香的世外桃源……看着家乡的变化,杨宁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广阔天地真的大有可为。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到农村来,在新时代汇聚起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杨宁说。(经济日报记者 童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