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县政协调研课题,县农业农村局对近年来泰和乌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并围绕推进泰和乌鸡纵深发展提出意见建议,供参考。

一、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现状

泰和乌鸡是我县独特的种质资源。历年来县委、县政府都把泰和乌鸡作为支柱产业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确立了品牌。泰和乌鸡发祥于泰和县武山汪陂途村,是泰和灵山秀水孕育的神奇瑰宝,距今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老而著名的医食同源、药膳两用的优良鸡种,素有“世界珍禽”和“白凤仙子”的美誉。特别是2000年以来,泰和乌鸡先后获得“全国首例畜禽资源保护品种”、“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多块金子招牌,2015年被列为全省“三只鸡”品牌之一。二是形成了规模。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资源保护场1家、一级扩繁场2家,常年种鸡存栏50多万羽,建立乌鸡专业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3家,培育万羽乌鸡养殖大户8家,马市镇(乌鸡)被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三是培植了龙头。目前全县拥有乌鸡加工企业10多家,涵盖酿酒、制药、食品加工等产业,先后研发出泰和乌鸡产品8大系列130多个品种,特别是乌鸡补酒、乌鸡白凤丸、复方乌鸡口服液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分别获得省优、部优称号,贝得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的“一品乌鸡精”,被认定为国家专利产品。四是开拓了市场。一方面,利用传统的流通渠道来拓展巩固“老市场”,产品销售触角已伸入到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的商超、社区;另一方面,养殖、加工企业引入“互联网+”销售平台了开发“新市场”,在京东、天猫、上海股东商城等建立线上销售渠道,构筑了一条养殖到餐桌的直营通道。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泰和乌鸡产业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壮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种质保护处境艰难。一是缺乏技术支撑。迄今为止,全县获得国家级资源保种场1家、一级扩繁场2家,但专业技术人才配备不强,保种选育工作依托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部分养殖场盲目自繁,缺乏保种意识和技术支撑,造成泰和乌鸡的部分优良性状退化。二是缺乏资金投入。泰和乌鸡为国内独有的种质资源,被列为国家级首批地方保护品种,但每年只有省财政下拨少量的保种经费,而保种企业自身又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保种规模难以扩大。三是缺乏机制创新。一直以来,泰和乌鸡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组织形式单一,保种企业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或龙头企业连接不紧,造成泰和乌鸡品种保护和开发严重脱节。

(二)品牌管理亟待完善。一是运行机制不规范。我县现有的养殖、加工、销售企业商标五花八门,在包装上未统一“泰和乌鸡”商标标识;在产品上虽有《地理标识泰和乌鸡》(GB/210042007)国家标准,但都没有得到统一落实。在养殖技术上,虽然颁布了《泰和乌鸡种鸡饲养技术规范》DB/T36/667-2012、《泰和乌鸡商品鸡饲养技术规范》DB/T3666-2012,但多数养殖企业未按规范执行。二是市场监管不到位。自“泰和乌鸡及图”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开始,我县出台了《泰和乌鸡商标保护管理办法》、《泰和乌鸡原产地域保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并成立了泰和乌鸡市场清理整顿小组,但由于职责不明,市场监管有行无力,导致一些养殖户急功近利,以假充真,挤占了正宗泰和乌鸡的发展空间。

(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一是在饲养环节上,由于养殖与销售脱节,养殖户经济风险大,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往往出现应出栏的泰和乌鸡销不出去,造成饲养成本增加,亏损压力增大,养殖规模难以扩张。二是在加工环节上,尽管全县拥有10多家泰和乌鸡加工企业,但由于投入不足,产品开发不力,多年来泰和乌鸡的销售主要以活鸡、速冻乌鸡、礼品包装的鲜蛋为主,不利于长途运输和保鲜,而且附加值低,制约了销售市场的拓展。三是在销售环节上。一方面,行业间自律、抱团意识不强,恶性竞争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多数企业营销策划目标定位不准、手段落后,致使产品销售徘徊不前。

(四)品牌宣传力度不大。一是宣传口径不统一。泰和乌鸡问世以来,由于历史悠久,叫法不一,涉及乌鸡商标众多,目前县内乌鸡养殖、加工企业在广告、包装上商标名称与品牌字样各种各样,体现不出泰和地方特色,反而给消费者造成误导。二是宣传资金投入少。泰和乌鸡作为一大地方品牌,在宣传上应由政府主导,但一直以来,由于主体不明,宣传经费投入不足,缺乏整体策划和长远规划,方式单调,小打小闹,难以形成氛围。三是宣传主题不突出。泰和乌鸡是我县独特的种质资源,而在品牌宣传过程中,没有重点突出泰和乌鸡的“正宗性”、“原产性”和“生态化养殖”的优势,以致在人们心目中尚未形成一种“不食泰和水、不是泰和鸡”、“吃乌鸡就吃正宗泰和乌鸡”的消费理念,使泰和乌鸡这一品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五)政策支持没有落地。近年来上级相关部门虽然项目扶持资金较多,但真正用于扶持泰和乌鸡产业发展的却很少,即使有项目扶持资金,也没有用在刀刃上,如同撒胡椒面。

三、推进泰和乌鸡产业纵深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策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到“十四五”期末打造泰和乌鸡百亿产业目标,推进泰和乌鸡产业纵深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下一步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大种源保护,确保性能稳定。一是健全繁育体系。制定原种场和扩繁场建设标准和泰和乌鸡种鸡质量标准,按照泰和乌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二维码使用管理办法,完善审批发证制度,明确各级保种繁育场业务范围和职责要求,建立层次分明、分工明确、衔接紧密的“保种场—一级扩繁场—商品养殖场”的三级保种繁育体系。二是严格规范管理。对现有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进行调查摸底,在建立品种分布、数量和性能表现等数据库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全县统一的泰和乌鸡原种鸡子系代系谱,对现有的泰和乌鸡种鸡场和商品场进行规范管理,并依托产品质量溯源平台对泰和乌鸡品种质量进行检测和监控。三是落实保种责任。为确保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保护的长期性、持续性,国家级保护场要严格履行泰和乌鸡种质资源保护责任,并与县政府签订责任状,保证泰和乌鸡品种选育质量和工作的连续性,县财政拟在基础设施建设、保种经费等方面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其选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是提升育种水平。一方面,抓好泰和乌鸡原种场育种队伍建设,多渠道引进育种人才与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对接,深入开展泰和乌鸡保种繁育体系的现代化管理、生产工艺、监测体系和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并根据市场需求,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和利用好泰和乌鸡品种遗传资源,走“科研、培育、生产”一体化的路子,推进泰和乌鸡品种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实现产业化开发。

(二)创新养殖模式,提升规模效应。一是优化区域布局。以泰和乌鸡发源地武山为中心,以澄江、塘洲、冠朝、马市、南溪、沿溪等乡镇为重点,规划建立泰和乌鸡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培育壮大汉君雄、西昌凤翔、汪陂途都市农场等一批泰和乌鸡规模化养殖基地,其他乡镇各建设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实现泰和乌鸡养殖由零散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培育经营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在规划区域内大力发展泰和乌鸡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采取“公司+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生产,统一原料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使之既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推行标准生产、提高品种质量、减少饲养成本,又能降低泰和乌鸡养殖风险,实现各经营主体间的共赢。三是推进生态养殖。一方面积极引导养殖企业按《世界地理标志泰和乌鸡》(GB/T210042007)国家标准和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泰和乌鸡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养殖,通过加强投入品控制,严格饲养规程,减少面源污染,不断优化泰和乌鸡的养殖环境;另一方面,结合实施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地区林下泰和乌鸡全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课题,充分利用林地、果园、鱼塘周边等空闲地,开展林(果)下、荒丘人工有机泰和乌鸡养殖技术试验示范,提高泰和乌鸡产品质量。并在全县拟选择3-5家泰和乌鸡规模养殖企业开展物联网试点,建立集环境信息采集、无线传输、自动控制、视频监控和信息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对鸡舍内光照、温湿度、饲料添加、疫病防控等功能的控制,并通过运用软件系统方便专家远程协助和消费者远程查询。进而引导泰和乌鸡养殖由传统型向智能化转变。

(三)培强加工龙头,促进转化增值。一是抓好产品研发。泰和乌鸡生长周期长、个体小,在低端消费市场不占优势,而用来开发药用、营养保健产品则大有前途。因此,要改变目前泰和乌鸡主要作肉用鸡和蛋用鸡的利用方式,积极策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决策,借鉴山东东阿县“把驴当药材养”的成功范例,引进技术和人才,充分挖掘泰和乌鸡滋补、防癌、保健、美容等功效,重点开发泰和乌鸡药品、高端营养保健品、美容产品等系列主导产品,提升泰和乌鸡产品附加值。二是注重产业孵化。依托县食品工业园建立泰和乌鸡加工区,引导全县泰和乌鸡加工企业入驻,并在资金、用水、用电以及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更新设备,改进工艺,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同时,加强与国内重点禽蛋加工龙头企业对接,引进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省级以上龙头加工企业,开发泰和乌鸡系列产品,打开国内国际市场。三是组建集团公司。引导现有泰和乌鸡企业实施兼并重组,组建集团公司或产业联盟,打造集泰和乌鸡种源培育、饲料加工、规模化养殖、精深加工、物流销售、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为一体、上下游结合、产业链打通、可持续发展的“全产业链”,提升泰和乌鸡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一是充分发挥泰和乌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全国首例活体原产地域保护产品、世界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驰名商标的知识产权优势,按VI设计规范,高标准制作泰和乌鸡宣传广告片和广告牌,并聘请媒体公司制作泰和乌鸡动漫片,在电视台、网站和平面媒体进行广告宣传。二是与权威科研检测机构合作,开展泰和乌鸡营养成分、药性药理、保健功效、处方配伍等研究,出具相关结论并对外公布,增强消费者对泰和乌鸡的认可度。三是改变传统节会方式,每年确定一个产业融合主题,采取“泰和乌鸡+乡村旅游节”、“泰和乌鸡+美食文化节”、“泰和乌鸡+摄影采风节”、“泰和乌鸡+电商特惠节”、“泰和乌鸡+创意文化节”、“泰和乌鸡+产业恳谈节”等形式,有重点、有节奏地开展泰和乌鸡品牌宣传。四是完善泰和乌鸡官方网站,优化网站结构布局,丰富网站内容,将网站打造成为集产品宣传、防伪查询、信息发布、技术培训、投资推介、互动交流等为一体的泰和乌鸡专业网站。五是在全县公职人员手机设置宣传彩铃、路灯设置宣传广告,县内交通要道设置宣传牌,县电视台滚动播出公益广告,统一印制使用邮资信封和在宾馆、酒楼投放泰和乌鸡宣传画册。通过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泰和乌鸡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健全流通体系,拓宽营销渠道。一是选准市场定位。通过市场调研,根据不同群体的消费需求,合理确定产品销售区域。在总体布局上,拟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为主攻市场,巩固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及本省市场,开拓北方市场,形成以本省市场为基础、南方市场为主体、北方市场为链接、覆盖全国的产品市场格局。二是完善流通体系。一方面协调县内加工企业、大型养殖基地、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在泰和乌鸡食品工业园建设统一管理的泰和乌鸡产品配送中心;另一方面,在泰和乌鸡产品主销区域寻找代理商,分层级确定省级代理、设区市代理商和县级经营点、专卖店代理,并与国内大型生鲜农产品物流企业合作,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立一批泰和乌鸡生鲜产品配送中心和中转站,有效解决泰和乌鸡生鲜产品保质期短、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同时利用世行贷款泰和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项目建设,按规范化要求,在交易中心建设泰和乌鸡专业交易市场。通过引导入驻企业完善配套设施,丰富服务功能,将交易市场打造成集产品交易、产品检测、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一体的泰和乌鸡专业交易市场。三是创新营销方式。一方面,组织泰和乌鸡加工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设立统一格式的泰和乌鸡产品专卖店,推进泰和乌鸡连锁经营,并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泰和乌鸡旗舰店”,采取竞标方式确定旗舰店经营人;另一方面,拓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销售渠道,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省级或国家组织的各种产品博览会和展示展销会,促进产品销售,并结合实施泰和乌鸡文化休闲旅游项目,通过开设泰和乌鸡全席宴、乡村游、农家乐等活动,开展泰和乌鸡美食营销,推进泰和乌鸡产业融合发展。

(六)加大政策扶持,完善保障机制。一是资金优先投。县财政拟设立泰和乌鸡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加强资金监管,实行专款专用。同时协调金融部门创新推出“白凤乌鸡贷”信贷产品,重点支持种源保护、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等领域。二是政策优先帮。根据制定出台的《泰和乌鸡产业规划及行动计划》《泰和乌鸡产业发展奖补办法》,落实部门、乡镇职责,加强督查考核,凝聚各方合力。三是科研优先扶。深化与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健康研究等对接合作,引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全产业链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四是要素优先供。年度新增建设用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林地报批指标优先向泰和乌鸡产业倾斜,对泰和乌鸡产业的涉企项目审批实行“容缺审批+承诺制”,全力支持泰和乌鸡产业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