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贵港11月6日讯(通讯员 黄福奇 马海媚 刘志宁)“现在我宣布,新华村分红大会现在开始!”新华村第一书记陈东宣布后,各村民代表排队、登记、签字、领取现金,最多的一个村民小组领到了3.56万元分红,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欢乐的笑容。这是今年一开春,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分红大会的场景。会场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102万元现金。

近年来,新华村强化党建引领,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0年、2021年、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70万元、120万元、35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连年跃升的“三阶跳”。

“一清二谈三诉讼”,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新华村有集体山林2800多亩,本应该是一个“聚宝盆”,但是2019年之前,却一直是群众的一块心病。“我们当年的集体山林出租协议也不知道是谁签的,价格低、年限长,一亩年租只要10元,跟白送差不多,我们村很多人现在想起这个事情都觉得不可思议。”新华村第3村民小组长李承清感触很深,“幸好后面国家有政策,我们大家一起跟承包方谈清理合同的事情,最后每亩年租金涨到了400多元。”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19年,自治区印发的《关于开展农村集体经济承包经营合同清理规范工作的通知》,在全区范围内掀起了清理村级集体经济不规范合同的浪潮。新华村抓住这个政策窗口期,探索创新“一清二谈三诉讼”清理不规范合同工作法,将超低价、超长期限等不规范合同进行清理。“一清”即摸清底数,对每一份发包的合同进行实地摸排、调研,制定问题清单和处置清单。“二谈”即商谈和约谈。村谈判小组把承包商约到政府安排的办公室,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在谈判小组多次商谈无果的情况下,由镇党委主要领导对承包商进行约谈,争取以双方都能接受、比较合理的价格签订补充协议。“三诉讼”即发起诉讼。经过商谈和约谈后仍不配合的,由港南区委组织部联合其他职能部门组成“司法后援团”,对承包方进行警示,通过以案释法、以法明理,协商无果就发起诉讼解决。

在上级党委部门的指导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新华村“两委”摸排并清理集体山林、鱼塘、铺面等不规范的问题合同7份,找出具体问题逐一登记造册,完善合同后为村集体增收59.4万元,比2018年增长了10倍。

“确权不确地,小块并大块”,撂荒地变“香饽饽”

“在村里,土地就是我们的命根子,养活了我们一个村子的人。但是这些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老了,也种不了那么多田,渐渐都撂荒了,我们看着都很心痛。”新华村74岁老党员黄文敬想起以前土地大片撂荒的情况,满是痛惜。

据了解,农村地区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村中“三留守”情况日益突出,土地撂荒情况也越加严重,比如新华村,全村人口4913人,单是外出人口就达到了3300多人,占比达67%;全村耕地2470亩,撂荒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亩,占比达40%。

“清理合同后村级集体经济每年有70多万元,该怎么用,是分给群众还是用于发展?这是群众热议的话题。”新华村党总支书记李春景介绍,“2021年,村里经过多方考察和‘四议两公开’讨论,决定把这笔钱用于盘活撂荒地,继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村党总支部的号召下,短短半年时间,村集体以盘活撂荒地为重点,流转土地总面积达1500亩,全村1260户,参与流转的就有655户。同时,村集体成立农机队,配备了旋耕机、无人机、收割机等设备,以“小块并大块”的模式打造优质稻种植基地300亩、糖料蔗基地1200亩,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统一耕作,助力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0万元。

绿色种养循环,开启集体经济新模式

“单纯的种养产业不符合我们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趋势,也解决不了人口流失的问题,”新华村第一书记陈东规划着新华村的未来,“下一步,新华村将探索‘水稻、甘蔗—肉牛—有机肥’立体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吸引人才回流。”

2023年,桥圩镇新华村着力引进肉牛养殖、糖料加工、牛蛙养殖等大型企业,总投资额达30多亿元,大抓以水稻、甘蔗、牛、牛蛙为主的农牧业,探索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绿色高质量现代农业的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水稻装进“粮袋子”,糖料蔗卖给酒厂酿酒、醋;水稻秸秆、甘蔗叶、蔗渣回收加工成青饲料卖给牛场;牛场产生的粪便进行堆沤,繁殖蚯蚓饲养牛蛙,粪肥返地还田,培肥地力提高水稻、甘蔗质量,形成绿色种养循环经济链。今年预计集体经济超500万元,肉牛、牛蛙养殖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为集体经济增收超1000万元。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个重大挑战,更是一个重大机遇。”港南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德胜介绍,“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本地产业与集体经济同频共振、协同发展的新模式、新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今年8月,全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2981万元,同比增长20.2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