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百万粒虹鳟鱼苗种从这里“游”出,“游”向全省各地!

这里是大通县城关镇李家磨村,一个地处山坳里的村庄,却因为有着青海省冷水鱼良种繁育的“摇篮”——大通县鲑鳟鱼种质资源场而被众所周知。

一尾尾鱼苗带动了乡村产业,促进了乡村振兴,助力了农民致富。

在虹鳟鱼产业带动下,沿黄各地养殖合作社和企业27家、498户1544人参与到冷水鱼养殖、加工和销售中。在辐射壮大周边冷水鱼养殖产业发展的同时,大通县鲑鳟鱼种质资源场还累计为当地50多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不但实现了他们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而且还让他们日渐掌握了冷水鱼的养殖技术。

虹鳟成鱼养殖技术_养殖虹鳟鱼的注意事项_养殖虹鳟鱼的条件

山坳坳里“养”出优质虹鳟鱼

深秋时节,走进大通县城关镇李家磨村,一幅幅乡村秋景图美不胜收。沿着笔直的村道往村庄深处走去,一座整齐的厂房跃入眼帘。这里,正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大通县鲑鳟鱼种质资源场。

大通县鲑鳟鱼种质资源场,是李家磨村一家规模养殖的“老厂子”,这里集种质养殖、研究、实验于一体,每年可发育鲑鳟鱼发眼卵500万粒,孵化培育鲑鳟鱼苗种500万尾。“目前青海市场上销往全国各地的虹鳟鱼之中,不少优质鱼苗来自这个小村庄。”大通县鲑鳟鱼种质资源场负责人朱博告诉记者。

朱博是名副其实的“鱼二代”,他的父亲从内地来到青海,是第一批在青海养殖虹鳟鱼的人。

为何选择在李家磨村建厂?当记者问及这一问题时,朱博介绍说:“虹鳟鱼对水质和温度稳定性要求极高。李家磨村有着养殖虹鳟鱼的资源禀赋。在李家磨村有一股‘清泉’,经检测,该股泉水的水温常年保持在5.3摄氏度至7.9摄氏度之间,这给虹鳟鱼繁殖提供了最佳的生长环境。”同时,这股泉水纯洁度很高,没有其他支流混入,种质资源场在建设时将水井、暗渠、车间及孵化间进行了封闭式处理,实现了种质繁育的稳定性。

让虹鳟鱼“游”向全国

今年该种质资源场实现了多个车间、多条系统的升级改造,向绿色养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朱博告诉记者:“2021年在原有基础上,我们对四套系统和全设备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实验室、仓储用房,增加更新了养殖尾水水质无害化处理系统、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设备、实验仪器设备设施以及病死鱼无害化处理设备等,为将来研究青海湖裸鲤子二代繁育、虹鳟鱼三倍体制种打好基础,从根本上解决种业‘卡脖子’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扩大了销售市场,可进一步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促进当地生态渔业发展。”

养殖虹鳟鱼的条件_虹鳟成鱼养殖技术_养殖虹鳟鱼的注意事项

联农带农开辟致富新路子

一尾尾鱼苗不仅促进了当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增收。

张占红是李家磨村村民,今年是她在该种质资源场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从一开始对养鱼行业一无所知,到现在成为了“半个专家”,她受益匪浅。采访时,张占红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种质资源场离我家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路,现在我既能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生活过得不比城里人差。”

与张占红一样,村里有不少人是该种质资源场的长期员工。他们在这里领到工资的同时,也在不断实践中学到了养殖虹鳟鱼的技术。他们中有人表示,今后有能力了也想投资开个养殖场,带领周围的村民一起干起来。

村民们信心满满,朱博更加干劲十足!

“目前种质资源场已形成初具规模的良种引种繁育基地,我们将继续努力,帮助村民增收的同时,在推动青海特色渔业设施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技术规范化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让虹鳟鱼逐步‘游’出青海,‘游’向全国。”朱博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