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可是一个大家族,全世界的石斑鱼一共分为16个属160余种。绝大多数石斑鱼属热带亚热带鱼类,喜欢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和砂砾、岩礁、珊瑚礁质海底,我国沿海分布有约六十种,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及西沙、南沙海域。其中最常食用和规模化养殖的大约有十余种,南方的朋友没准能如数家珍。闽南语中,石斑鱼被称为“[guò]鱼”。
石斑鱼究竟能长到多大
大部分石斑鱼身形肥硕,鱼口比例较大,身披小栉鳞,有些种类鱼鳞藏于皮下,背鳍和胸鳍普遍十分发达,尾鳍呈扇形或月牙形。石斑鱼种类繁多,而且身型相似,区分依赖体表颜色和斑纹的差异,但石斑鱼的体色多变,同一个种不同育龄以及在不同环境中体色变化都很大。
成年褐点石斑鱼。
有些石斑鱼体长超过一米,体重达百公斤以上。比如褐点石斑鱼(E。fuscoguttatus)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老虎斑”,体长可达1.2米,老虎斑肉质鲜美,是一种很有价值的食用鱼,不过市场上的规格通常也就几公斤重。
浓汤老虎斑。
“龙趸[dǔn]石斑”的名声可能是更响亮,其实龙趸也是个统称,它们的共同点是体型巨大并且鱼鳞被鱼皮所覆盖。比如黑斑石斑鱼(E。 tukula),又叫金钱龙趸,英文名叫Potato cod。外形彪悍,体长可达2米。人们把老虎斑和龙趸进行杂交,培育出了龙虎石斑和珍珠龙趸。
黑斑石斑鱼。
龙趸中最大的种鞍带石斑鱼(E。 lanceolatus)又叫花尾龙趸、龙胆石斑,英文名Giant grouper。体型非常巨大,通常栖息在珊瑚区的洞穴及沟壑中,能以小型鲨鱼和海龟为食。
成年的鞍带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是一种具有极高经济价值的食用鱼,曾经属于粤菜中的高级鱼种,如今已有广泛养殖。广州曾经渔获过一条巨型鞍带石斑鱼,体长达2.65米,体重680斤。
近2.7米长的巨型鞍带石斑鱼。
石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它们喜欢等待猎物靠近后发起突然袭击,捕食时它们会张开大口,利用海水的负压产生吸力,瞬间整个吞噬而不是撕碎猎物,它们会利用咽喉里的牙板磨碎猎物。曾经有过巨型石斑鱼吞食潜水员的记录,最终因为无法压碎氧气瓶而把潜水员吐出,它们有多厉害看下面的动图你就明白了。
石斑鱼通常单独栖息,生活的范围也较小,除极少数种类外,一般不会长距离洄游。石斑鱼栖息水深随水温而变化,春夏较浅,秋冬较深。石斑鱼属热带亚热带鱼,脂肪含量普遍不高,但肉质极其细腻,被誉为海底鸡肉。
柚皮闷龙趸头腩。
那些颜值爆表的石斑成员
生活在珊瑚礁海域的石斑鱼,体色自然多变,并且带有耀眼的条纹和美丽的斑点。腮棘鲈属的石斑鱼又被称为珊瑚斑鱼,一些小型的石斑鱼不仅味道鲜美,凭借鲜艳的色彩和优雅的体态,还常常被当做观赏鱼。如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星斑”,是一种在中国宴席上极受欢迎的中高级鱼种。
豹纹鳃棘鲈又叫东星斑。
东星斑的名字来自于遍布全身的美丽的黑边蓝色小斑点,除了鲜红的体色,东星斑还有一种橄榄色的个体,但因为中国人更喜欢喜庆的红色,所以前者的价格是后者的一倍。东星斑肉质极其鲜嫩,口感在石斑鱼中也数上乘。
浓汤东星斑。
美味美丽的鱼总是逃脱不了被滥捕的命运,东星斑已被IUCN列为近危级别,野生东星斑数量逐年减少,捕获的东星斑体型也越来越小。不过,东星斑人工养殖技术已较为成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野生资源的压力,价格也日渐亲民。
东星斑刷锅。
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可能算是最名贵的石斑鱼种了,它就是传说中的“老鼠斑”。光念名字都仿佛听见了金钱的声响,老鼠斑十分容易辨认,全身白色或半透明色,布满黑色的小圆点,背部高高隆起,幼鱼的体色更加鲜亮。
驼背鲈,又叫老鼠斑。
老鼠斑的肉质在石斑鱼中数一数二,并且生长比较缓慢,还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养殖的成活率一直很低,所以价格也居高不下,市场上出现的几率并不高。
清蒸老鼠斑。
餐桌上的翘楚,野生种群堪忧
石斑鱼是如此的具有经济价值,渔获量也是逐年攀升,全球160余种石斑鱼,近四分之一的种类生存受到威胁,处于近危或极危状态。大型种类和大型个体被过度捕捞,因为石斑鱼多为雌雄同体,具有性转换特征,初次性成熟时全为雌性,几年后再转换成雄性,成熟的大型个体锐减对种群繁衍也是极其不利的。
餐桌上常见的斜带石斑(E。 coioides)。
全球每年食用约三十万吨,近9000万条石斑鱼,旺盛的市场需求和野生种群的压力使得人工养殖业也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人工养殖的石斑鱼种类有斜带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等等。目前达到规模化全人工繁育的石斑鱼仅有斜带石斑鱼。其它种类的鱼苗仍然依赖野捕。
餐桌上常见的玳瑁石斑(E。quoyanus)。
大多数食用类石斑鱼属于热带珊瑚礁鱼类,因为食物的原因,野生石斑鱼可能存在雪卡毒的风险,不过人工养殖的石斑鱼相对安全很多。
说了这么多,为啥偏偏没有说今天日历上印的鲈滑石斑鱼(E。tauvina)?因为它除了一个响亮的中文译名“巨石斑鱼”外,实在没什么特点,国内市面上也极其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