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茂名信宜市着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培育新型技术人才,全面整治人居环境,聚焦聚力“五大振兴”,奋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编章。即日起,南方农村报将推出信宜乡村振兴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思贺镇以山地为主,很多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都无法种植,最后我选择了种天冬。”信宜市七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八另辟蹊径,深耕天冬这一农产品中的小品类,成就一番事业。
杨八式的选择在信宜并不罕见。近年来,信宜各镇(街)利用资源禀赋及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三华李、天冬、合箩茶等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实现“小品类、大产业”。
新农人返乡创业 特色产业成就致富路
杨八原在珠海发展,与朋友承包20亩地尝试种植天冬,发现天冬的经济效益较高。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天冬一亩能生产2万斤鲜品,市场收购价为5元/斤,粗加工制成干品后,每斤售价可达30-50元。
经过多番实地考察及实验后,杨八发现自己的家乡信宜市思贺镇桑垌村十分适宜种植天冬。2014年,杨八返乡创业;2017年,信宜市七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七凹农业”)正式成立。
杨八介绍,天冬种植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外,种植技术要求比较高。为了确保产品达到绿色食品要求,他采用人工除草,“人工成本虽然高点,但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又能保护土地不受污染”。
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天冬喜阴的特性,杨八同时种上百香果,既起到遮荫的效果,又可以增加额外收入。“天冬采摘后,剩余的枝叶等可以用于堆肥,达到可持续、立体的循环农业。”
与杨八的经历相似,信宜市金垌镇环球村村民张海堂也是返乡创业新农人,他选择的也是小品类——三唛顶合箩茶。
三唛顶海拔605米,地处信宜市金垌镇与安莪镇间。三唛顶北峰半山上屹立着一座形似两只谷箩的大怪石,当地人叫“合箩石”。“合箩石”直径3米多,中间裂开,形似两个竹箩,裂缝中生长了一棵茶树,这棵茶树繁殖发展,形成茶园,这片土地生产的茶叶就被称“三唛顶合箩茶”。信宜三唛顶合箩茶,历史上曾列为贡品,是广东省15个名茶之一。
三唛顶合箩茶品质佳、历史悠久,本在珠三角打拼的张海堂看好三唛顶合箩茶的发展,2007年返乡创业,种植合箩茶,创办三唛顶合箩茶有限公司。2009年,在广东(茂名)首届现代农业博览会上,张海堂生产的三唛顶合箩茶荣获金奖。现今,三唛顶合箩茶有限公司拥有种植基地1000亩,是茂名市生产规模最大的茶叶企业之一,已连续五年获得“广东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荣誉。
“茶的品类很多,合箩茶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品类,但对于我来说,它有家乡的味道,我希望能把这个产业做起来。”为提高合箩茶的整体品质,张海堂十年如一日地学习种植技术,与多家院校、研究所的专家深入交流,最终摸索出最适合合箩茶的种植方法及加工技术。张海堂戏言:“现在谈合箩茶的种植方法和加工技术,我算得上半个教授了,没有算一个教授,是因为我还要继续钻研技术。”
赠送种苗传授技术 特色产业联农带农
“只要肯努力就不会挨穷。”这是张海堂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又带动村民共同增收。
张海堂共带动周边90户贫困户种植合箩茶。他为贫困户提供种苗及种植技术,经常到村民的茶园查看、指导,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向贫困户收购茶青。合箩茶种植每年可以为农户带来5000元/亩的收入。“贫困户可以种茶,但深加工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收购他们的茶青,可以保证贫困户的收益。”
除了给予技术及种苗,张海堂还聘请贫困户到自己的茶场务工。韦厚权身有残疾,其妻患有精神障碍,6岁的二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生活困难。张海堂请韦厚权到自己的茶园基地打工,并私掏腰包为韦厚权的女儿支付学杂费。“每个月有2000块钱工资,基地包食宿,大大减轻了生活压力。”韦厚权说。
同为产业带头人的杨八,除了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天冬实现增收外,还带动了其它地区的农户。据杨八介绍,七凹农业目前已实现自主研发种苗,并免费派发给周边农户。同时,与省内韶关、阳江、恩平、罗定等地合作,提供天冬种植技术全程指导和产品收购等服务。
截至目前,七凹农业带领思贺镇及周边种植天冬1000余亩,带动广东省多地种植天冬2000多亩,为千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421户,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带动了村民脱贫致富。“有的贫困户种植天冬,有的则在基地里打工,目前长期在公司工作的贫困户有12名,主要负责基地的除草、剪枝、剥皮等工作。”杨八表示,对于参与天冬种植的农户,七凹农业要求其保证天冬生长期在3年以上,七凹农业保底收购。
在种植端杨八为农户提供种苗及技术,在加工端则建立加工厂,聘请当地农户到厂内工作,提供就业机会。据杨八介绍,从地里的天冬植物变成流通市场的中药材,中间还有许多道工序,整体需要较多的人力,“我们聘请工人都是优先选择贫困户”。
多措并举推动发展 产业振兴有妙招
杨八和张海堂的故事是信宜“小品类、大产业”发展的缩影。为了促进产业振兴,信宜采取多种措施,且成效良好。
利用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信宜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村、镇。截至目前,信宜市思贺镇桑垌村等21个村成功申请2019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村(产业)。钱排、洪冠、白石等3个镇被评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省级专业镇。
培育合作社,带动农户增收。近年,信宜市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034家,获得各级示范社称号64家。信宜市钱排供销社三华李专业合作社获得中华全国总社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及农业农村部评选的“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信宜市贵子金盛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则获中华全国总社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建立合作社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带动8.5万多户农户开展生产经营,所连接的农户比其他农户平均增收30%以上。
税收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发展。信宜已成功申报省级龙头企业3家、茂名市级龙头企业5家、信宜市龙头企业24家。“其实整个信宜有很多特色产业,但是整体发展需要资金运营,光有想法是不行的。”杨八说。为了鼓励像七凹农业这类扶贫企业,帮助整体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信宜市为此类企业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在销售环节免缴增值税,种植环节可免缴企业所得税。“这些优惠政策,间接为公司节省了很多费用。2019年,公司共计免缴税款20余万元,这让公司有更多资金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杨八说。
建设服务体系,保障产业后勤。信宜市在各镇积极建设新型乡村助农服务示范体系,以帮助农户解决种植端和销售端的问题。2019年已完成1个县域助农服务综合平台和13个镇村助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
举办节庆活动,推动三产融合。信宜市积极推进“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利用各地特色产业作为支撑,举办李花节、品果节等活动,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吸引游客,带动整体经济,助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并带动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杨八表示,七凹农业正在打造“天冬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链,让企业实现多元化发展,从而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