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云南有奇山、异水、森林、湖泊。生态是云南的眉眼神韵、魅力所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并明确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时隔5年,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上云岭大地,心系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给出“把滇池治理工作做得更好”等重要指示。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资源高效利用制度、绿色发展路径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极具云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模式。

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

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具有战略性与实践性

环境保护应从源头管控。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了从单项、局部治理向融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转变,实现了全面、综合治理。《黄帝内经》对于疾病的治疗早有定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上医”能够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同理,生态环境保护要以预防为主,从源头上严控严管,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云南环境保护顶层设计具有大局观和战略性。云南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总量控制、功能区划等手段及其形成的倒逼机制,提高生态效率,调节社会经济系统资源消费和污染物的排放。云南省编制并实施《云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确定了“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的发展空间格局。云南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于2016年出台了《关于构建环境保护工作“八大体系”的实施意见》,从目标、法规,到风险防控、监管治理等各个环节统筹考虑,其中“八大体系”为构建环境质量目标体系、构建环境法规制度体系、构建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自然生态保护体系、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体系、构建环境监管执法体系、构建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和构建能力建设保障体系,环境保护体系逐步完善。2018年6月,省政府发布云南省生态保护红线,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0.9%,包含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三大红线类型。

云南污染防治的顶层设计落地实践性强。2015年被称为中国绿色产业元年,“水十条”“土十条”“气十条”出台,云南省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云南重点综合治理水环境,省生态环境厅进行高原湖泊水质监测月报、地表水监测月报、饮用水预测月报、重点流域监测月报等水质实时监测工作。根据2019年6月发布的《2018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稳定,局部向好,地市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素有“高原明珠”之称的滇池,是省内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滇池治理工作从单方面治理到“环湖截污”“四退三还”等重大工程的实施,再到“河长责任制”为代表的《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政策制度的出台,滇池的水质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云南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云南省大气污染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行动方案相继实施。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18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所占比例为98.9%。

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材料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

资源高效利用态势呈现产业化与常态化

资源高效利用的精髓是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云南正在进行一场能源革命,大力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推广新能源汽车,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激励、市场监管等一系列举措,在绿色产业、绿色能源方面成果显著。

绿色崛起,产业先行。绿色产业可以有效地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促进绿色福利的产生。云南的绿色产业遍地开花,主要分布在昆明、曲靖、玉溪、红河、大理等地,产业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产业政策逐步完善,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产学研”合作模式逐步打造。

绿色发展,能源助力。近年来,云南省在包括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生物质能、风能、水能、节能环保等绿色能源领域发展势头迅猛,能源产业将成为云南主要的支柱产业。绿色能源牌的绿色含量快速提升,共享单车、共享汽车逐步成为人们日常出行的“主打歌”,《云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云南省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等规划方案相继出台,进一步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绿色发展路径的本土化与多元化

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根本属性与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利器”。民族地区的绿色发展在全国发展格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云南有着较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本土条件,绿色是云南省最大的省情。

七彩云南,多彩发展。云南各州(市)因地制宜推行绿色发展,呈现出本土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特点,既“量体裁衣”地精心设计,又独出心裁,别具一格。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申遗成功,借助“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片,保护与发展并行中形成独特的“丽江模式”,在保护中发展旅游业,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双赢。普洱市是全国首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在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探索性推行“绿色新政”,在全国率先推行绿色考核,制定绿色经济考评体系和考核办法,在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清洁能源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曲靖市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改革国有林场,依托森林、湿地、自然保护区,打造森林康养产业,真正实现“山增绿、人增收”的效果。迪庆州深入开展“最美城市、最美集镇、最美村庄、最美家庭”活动,积极打造最美藏区。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民生福祉。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早在2007年,“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就全面实施。2009年颁布的《七彩云南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09—2020)》是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纲要。2010年启动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十大重点工程。2014年《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编制。2016年《关于贯彻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16—2020年)》出台。云南,一个以“多样性”著称的美丽省份,一直坚韧有力地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