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九江镇儒林文化,九江文化站以九江侨乡博物馆为品牌,结合九江侨乡博物馆内吴氏家族、农耕之道、儒乡文化、古韵遗风、民俗风情、异域侨踪、情系故园等主题展馆为背景,制作十二期《馆藏记忆》专题栏目,让素有“儒林乡”美誉的九江镇,历史人文底蕴更深入人心,扩大宣传影响力。
这一期《馆藏记忆》,我们将走进“农耕之道”展馆,了解九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九江鱼花。
九江鱼花传统养殖技艺是岭南“渔耕粤韵”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九江鱼花产业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古时候的九江鱼花靠江河装捞,不过,随着鱼花人工繁殖技术的出现以及逐渐成熟,传统技艺至1968年已基本结束。
九江鱼花
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九江鱼花非常有名,是我们八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九江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质和自然环境,早在500多年前,九江人便开始在西江捞鱼花,从鱼花的捕捞、运输、分辨、养殖,无不凝聚着九江劳动人民的智慧。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人工繁育鱼苗获得成功,古老的江河捕捞技艺逐渐被取代。特别是人工繁育鱼苗经过近50年的发展,从传统四大家鱼的繁育到名特优新品种的选育,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让九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淡水鱼苗生产基地”。
九江传统鱼花技艺传承人陈锦均分享到,改革开放后有些人走出来自己发展,不到三两年的时间,已经有几十个孵化场和养殖场。一直发展到现在的大规模养殖,所以九江孵化以鱼苗为主,鱼花也运到全国各地,很多品种引入优质鱼种进行孵化繁殖。九江鱼花的优势是(鱼苗)比较壮实 品种优良,由于我们选的种鱼都是优良品种,水质又好,养殖户都认为鱼种值得信赖,被多数(养殖户)认可,很受欢迎。
鱼花代表的不仅是一种渔业技术,更是一种渔业传统文化。即使传统技艺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技艺文化永不褪色,那是属于九江水产人的产业文化。即使这门技术后继无人,也应该通过系统的记录,来留住九江人的这段记忆。
近年来,九江镇通过搜集、记录、建立档案等方式,对九江鱼花的相关传统技艺进行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保存以及举办活动、拍摄纪录片等多方面进行宣传。
同时,以“九江鱼花”为元素,创作出《数鱼花》本土原创歌曲以及同名舞蹈,用新颖的形式广泛推广。
农耕之道馆·正厅
九江镇内河涌纵横、鱼塘密布,历史上盛产鱼花蚕桑。九江先民起初以种植水稻为业,但因地势低洼,极易遭受洪水灾害,收成无保障,九江人民便将稻田挖深筑为鱼塘,把挖出的余泥筑为塘基,逐渐形成连片基塘,至清咸丰、同治年间,塘鱼养殖全部变为“桑基鱼塘”的模式,形成“基种桑,塘蓄鱼、桑叶饲蚕、蚕屎饲鱼、塘泥肥桑”的循环生产体系,这一良性生态循环的耕作方式,持续了三百多年。
九江鱼花也非常有名,是我们八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九江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质和自然环境,在明弘治十四年获皇诏,奉旨承西江两岸鱼埠捕捞鱼花。明中期至清中期,九江鱼花业取得垄断地位,远销至黄河以南的广大淡水鱼养殖区和台湾及东南亚各国。
那时有“大抵非九江人不知养鱼苗”的说法,所以九江鱼花就好似皇帝女一样,吾忧嫁吾忧卖。撇花、数鱼花、挑担运输都是九江人独有的绝技,九江人数鱼花是这样的“一介五,两介十……”。
门边的石碑是《重建阖墟公所碑记》,阖墟公所是管理九江所有市集的办事机构,当时九江墟统称“大墟”,有26条拥有1500店肆的街巷,设有“蚕丝行、蚕纸行、布行、鸡鸭行、鱼种行、旧桑墟、新桑墟”等七大专业行市,可见当时九江农业市场发展的兴旺。
九江传统鱼花技艺
九江传统鱼花技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初年,九江人便开始在西江河段装捞鱼花。据《广东新语》记载:“鱼花,细如针,一勺辄千万,唯九江人能辨之。”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九江乡取得了朝廷装捞鱼花的专利。明中期至清中期,九江鱼花业取得垄断地位,鱼花鱼苗远销黄河以南的广大淡水鱼养殖区和台湾及东南亚各国,使得“南至闽广,北越淮泗,东至于海,无别种也”。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九江人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装捞鱼花和培育鱼苗的技术,有“大抵非九江人不知养鱼苗”之说。九江的鱼苗业成为省内外独一无二的事业,对九江全乡人民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有着极大的联系和影响力。1962年,九江公社鱼苗场、五星大队孵化场取得家鱼人工孵化成功,鱼苗培育技术趋于科学化、规范化,九江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淡水鱼苗生产基地”。
九江传统鱼花技艺大致可分为鱼花装捞、筛选分类、鱼苗培育、买卖运输四个步骤,包括预测、分辨、设埠、装捞、撇花、开鱼花、清塘、兑水放养、挑运鱼花鱼苗等环节,其中预测、撇花、挑运、数鱼花几个环节很讲究专业技术,唯九江人深谙其道,可以称之为“绝活”。
每年三月至八月,“侦察”鱼花的老师傅便到江边,西望电光的天象预测何时鱼花将至。捕获鱼花之后,运用因各鱼种耐氧性的不同而出现先后浮头的特性,创造了唯九江人掌握的秘技——“撇花”技术,鱼花师傅眼疾手快,将杂鱼和四大家鱼分层撇出,使九江出品的鱼花具有种类纯、成活率高的特点。分好类的鱼花则运用特制的担挑和挑运技术,颤颤悠悠地挑运到鱼塘培育,或运到外地做买卖。买卖鱼花之时,买卖双方经过多次估算定则,再以五为单位逐一舀起点算,一边高声唱数,富于独特韵味。依托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凭借一套绝无仅有的鱼花培育技术,九江鱼花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九江传统鱼花技艺项目在2012年10月被评为南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一期,我们继续留在“农耕之道馆”了解九江“桑基鱼塘”以及水利的故事。
相关链接:
九江侨乡博物馆(吴家大院)
■ 地址: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人民路40号
■ 开放时间:每天9:00——17:00
(吴家大院免费对外开放,闭院前30分钟停止发放参观票)
■ 咨询电话:0757-86561168
相关报道:
① 佛山首家侨乡博物馆!带你探寻这个百年大院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