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致富经黑鱼_致富经黑鱼王春红_致富经黑鱼养殖全部视频

王春德

大海是他最熟悉也是用情最深的地方,他把自己的事业深深扎根大海,如海浪一般执着坚守与追逐着富海、富民的蓝色梦想,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例外”化为现实。

最新公布的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的人员名单中,有一位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的教授,他就是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扇贝育种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王春德。

而就在前不久,国家最新审定公布的水产新品种中,一个名为“渤海红”的扇贝新品种赫然在列,它的“创造者”正是王春德。他说,大海是他最熟悉也是用情最深的地方,他把自己的事业深深扎根大海,如海浪一般执着坚守与追逐着富海、富民的蓝色梦想,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将“例外”化为现实。

一举成名,“渤海红”走红大海

说起扇贝新品种“渤海红”,它虽然刚刚通过国家审定,但早已是北方众多扇贝养殖户心目中的“香饽饽”了。

早在2010年,胶南扇贝养殖户葛明军就开始“尝鲜”,当他看到从自己养殖场捞出来的大个扇贝都有些难以相信:“我养了十几年扇贝,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好看的。”

其实,“渤海红”杂交子一代在青岛海区试养时便显示出巨大的生长优势,与同期育苗的海湾扇贝相比,单重几乎大了一倍。更可喜的是,杂交扇贝的寿命远超海湾扇贝,可以多年养殖。

经过专家鉴定,当年在青岛养殖15个月的杂交扇贝,最大个体达到了206克,这不仅是青岛以南海域有史以来养殖最大的扇贝,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海湾扇贝的后代。

“渤海红”刚一出生,便引起轰动,它让沿海的渔民看到了希望。这是因为我国北方渔民主要以养殖海湾扇贝为生,但是由于海湾扇贝种质和养殖环境的退化等原因,个头越来越小,价格也越来越低,而且种质退化也导致了育苗养殖过程中的高死亡率,有时甚至高达70%,使得扇贝越来越难养。

而“渤海红”一举解开了困扰广大扇贝养殖户的心病。

致富经黑鱼_致富经黑鱼王春红_致富经黑鱼养殖全部视频

扇贝新品种“渤海红”

随后,该品种便在山东、河北和辽宁等海湾扇贝主产区大规模安家落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渤海红”在这三省海域的养殖面积已占据了半壁江山。此外,“渤海红”还顺海南下,“游”进福建和广东等南方海域。2014年,它还远渡重洋,在马来西亚的婆罗洲成功扎根。

基于此,王春德入选中央电视台第二届“大地之子”年度农业科技人物。

一波三折,“渤海红”在不可能中诞生

“渤海红”的问世赢得了满堂彩,但它的孕育与出生,却着实让王春德走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经历。

2004年,王春德在秘鲁出差时,意外发现了“渤海红”的上一代——秘鲁紫扇贝,一种公认的优良养殖品种。一个想法立刻闪进他的脑海,把它引进国内,缓解海湾扇贝种质退化的问题。

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2007年5月,终于有一批扇贝在中国的大地上成功着陆。

初来乍到的紫扇贝在青岛繁殖得也异常成功。王春德迅速将育出的扇贝苗种进了大海。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王春德完全傻眼了:紫扇贝刚到海里时生长还很正常,可等天热了,开始大面积死亡。

原来,紫扇贝原生地秘鲁与智利海域,常年水温保持在8℃~20℃,而青岛夏天气温最高达29℃,冬天最低至2℃左右。在青岛海域直接养殖紫扇贝显然是不现实的。

王春德陷入深思。经查阅文献,他惊喜地发现紫扇贝竟然与我国大规模养殖的海湾扇贝是近亲。“是不是可以通过种间杂交对紫扇贝进行品种改良呢?”这样一个独具匠心的想法开始在王春德心中萌生。

不过,当真正开始杂交时,问题又来了。紫扇贝和海湾扇贝都是雌雄同体扇贝,而在之前的杂交都是在两种雌雄异体的扇贝间进行,或者在雌雄同体的海湾扇贝的不同种群间进行种内杂交,而在两种雌雄同体扇贝进行种间杂交在国际上还从来没有成功过。

但王春德没有轻易放弃。经过长期的细致观察,他深入研究了两种扇贝的排卵规律后,终于获得了紫扇贝与海湾扇贝的受精卵,成功育成了完全的杂交子一代,开创了国际先河。

成功似乎近在咫尺,可就在王春德开足马力准备尽快培育出大量的杂交扇贝苗种时,一个看起来几乎不可逾越的难题又拦在了面前——杂交扇贝不育。

王春德明白,这其实也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杂交后代往往雄性不育,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马和驴杂交的后代——骡子通常都是不育。“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呀”,朝着这个例外,王春德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实验。

幸运又一次站在了王春德一边。在大规模的产卵实验中,他在显微镜下居然发现了一个正常发育的受精卵。“显微镜下发现这一个,就说明池子里肯定还有第二个、第三个……”

“渤海红”就这样如坐过山车般地诞生了。

一片痴心,一生只做一件事

“渤海红”的成功繁育,让王春德实现了许多水产育种人一辈子也没实现的梦想。行里人都知道,育种需要不断优中选优,一个良种从杂交到最终过审,需要至少十余年,稍一“走眼”便会前功尽弃。在身边人纷纷向他祝贺时,王春德常常自我调侃道:“到目前为止,我也就只做了一件事。”

屈指算来,从选择做这件事开始,王春德已经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

青岛出生的王春德,对海边人从事水产养殖的苦与累有着最深刻的感受。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立志通过自己所学为海边人做点事。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福绥在我国首次实现了海湾扇贝的成功引种,在我国北方海域形成了一个海湾扇贝养殖的新产业。

从大四那年与张福绥第一次见面,王春德就下定了决心,这辈子就养扇贝了。

大学毕业,他考取了张福绥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留在海洋所,在张福绥的课题组继续从事贝类的研究工作。为了能更好地从事这一事业,1995年,他又考取了加拿大东海岸最著名的大学之一Dalhousie大学。

如今,王春德坚定地接过了导师张福绥的“接力棒”,当海湾扇贝种质严重退化,北方扇贝养殖不断萎缩时,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创造性地完成了海湾扇贝的“升级换代”。

有人说,王春德的这一重大突破,将给扇贝养殖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但王春德总说,他才刚刚起步,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因为良种是水产养殖业的基础,是水产养殖的第一环节。但没有永远不衰退的良种,育种家的工作也永远没有尽头。

王春德带领他的团队仍然在路上,青农黑贝、青农金贝、紫墨杂交扇贝……他们正在努力为全国的扇贝养殖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新品种,努力让杂交扇贝在各方面表现都更加优良,他们还要在新品种抗病上不懈探索……

一件事,一辈子,对王春德而言,他的希望总在下一个良种。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