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种植基地_隰县种植高粱致富_山西高粱种植面积

山西新绛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技术员在蔬菜大棚里管理水果型冬瓜。

发展导报记者 裴云锋

山西58个贫困县,资源禀赋各不相同,脱贫致富根本还要靠产业支撑。未来几年,山西农业将重点实施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大力发展小杂粮、干鲜果、中药材、蔬菜、马铃薯、农产品加工、草畜牧等七大特色产业,促进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旅游则旅游。比如,在吕梁山发展干鲜果和马铃薯,在北部地区要大力发展草食畜,有条件的地方要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要错位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近日出台的《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我省将重点实施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充分挖掘贫困地区区域比较优势,着力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和竞争力。

今年全省现代农业计划投资1130亿元,比上年任务增加39.5%,农产品加工业计划投资600亿元,同比增长16.5%,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亿元。从明年起,省农业厅要把60%以上的产业项目资金用于贫困地区,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也都用于贫困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省所有贫困县都建立起稳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一县一业”产业开发体系,扶持115万左右的人口增收脱贫。

小杂粮:带动70万贫困户增收9.8亿元

山西是名扬全球的“小杂粮王国”。小杂粮是小宗粮豆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我省小杂粮品类众多,主要包括高粱、谷子、荞麦、燕麦、大麦、糜子、薏仁、芸豆、绿豆、蚕豆、豌豆、黑豆等。近年来,小杂粮产业也日益成为我省的现代农业品牌,成为富民强省的活力产业。

据了解,目前山西小杂粮常年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约占全国的10%。其中,谷子总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荞麦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燕麦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小杂粮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渠道。

为了把小杂粮产业做大,《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我省将围绕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和加工转化三方面,重点在贫困地区实施标准化小杂粮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是:到2020年将重点县的小杂粮面积增加78万亩,达到720万亩;单产提高25%,亩产达到160公斤;加工转化率增加30%,达到65%;带动70万户贫困户实现增收9.8亿元。

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还将突出谷子、燕麦、荞麦、糜子和杂豆等五个重点作物,在贫困地区的30个重点县,每县建设不少于5万亩的标准化小杂粮生产示范基地、1个千亩核心示范区、2个百亩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点。同时,加快推进小杂粮的全程机械化作业,重点抓好谷子、荞麦、燕麦等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并加快研发小杂粮功能产品和方便食品,培育一批小杂粮加工龙头企业和小杂粮知名品牌。

水果产业:六项工程提升水果产业链

近年来,苹果已成为吉县的一张重要名片,苹果产业已是该县的第一支柱产业。去年,该县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果农2万多户,产值超过6亿元,果农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在我省,像吉县一样依靠水果脱贫致富的还有很多,平陆的苹果和桃,隰县金梨,祁县的酥梨,清徐的葡萄,临猗的樱桃,夏县和繁峙的杏,柳林的红枣,汾阳的核桃等等,为了进一步使苹果、梨、葡萄、桃、杏等水果成为各县特别是贫困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省计划实施果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建设、高效果园示范区建设、中低产果园改造示范、果园沃土示范、品牌创建以及10万果农培训和新型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六项工程。

省果业总站工作人员介绍,为实现水果产业增收目标,我省将试验示范推广10个果树优良品种;建设20个千亩高效果业示范园区;改造中低产果园10万亩;实施果园沃土工程50万亩;打造有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的2—3个地域品牌、10个企业品牌;为贫困地区培训果农10万人,培育新型果业经营主体100个。到2020年,使处于水果适宜区的贫困县,水果生产总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达到320万吨;形成集贮藏、粗加工、包装、冷链运输、品牌等于一体的产业链,让水果产业为贫困农民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蔬菜产业:重点推进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和食用菌项目

应县是晋北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该县蔬菜产业不断上档升级。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总产量10多亿公斤,收入达12亿多元。蔬菜产业收入占到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应县结合蔬菜品种丰富的特点,集中建设了青椒、胡萝卜、西瓜、大蒜和大葱、辣椒等特色蔬菜产品专业生产基地,涌现出一批名优特产品专业乡和专业村。其中,大临河乡以培育胡萝卜、夏马铃薯为重点,今年全乡种植胡萝卜7000亩、夏马铃薯1.3万亩,亩纯收入平均达到2500多元。金城镇龙泉村以打造“中国胡萝卜第一村”为目标,大力发展胡萝卜种植,仅此一项纯收入就达1800万元,人均收入超过6000元。

在我省,依靠蔬菜产业脱贫致富的还有阳高、曲沃、寿阳、新绛、清徐、榆次区、夏县、盐湖区等县区。根据《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未来五年,我省将在蔬菜产业方面,重点推进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食用菌等项目建设。开展设施蔬菜提质增效工程,在基础较好的贫困县,对结构严重不合理和损坏程度较重的10万亩日光温室进行改造;新建日光温室、大中小棚、节水莲菜10万亩;加快发展食用菌,使产量达到10万吨。积极开发露地特色蔬菜,建设20万亩优质特色露地蔬菜基地。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程,建设部级蔬菜标准园5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5个。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新增蔬菜纯收入39亿元以上,贫困县的农民人均增收400元以上。

马铃薯产业:打造示范基地,提升种植水平

7月21日,岚县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土豆花开了”旅游文化月。从去年开始,岚县举全县之力培育土豆产业、发展土豆产业、宣传土豆产业,并以土豆产业带动全县经济、文化旅游的发展。土豆学名马铃薯,岚县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优势,“岚县马铃薯”地理标志已经通过国家农业部认证。目前,岚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人均1.8亩,总产48万吨,马铃薯产业总产值4.8亿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22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7%。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岚县推进脱贫攻坚,实现富民强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山西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马铃薯的生长,北部大同、朔州、忻州等市的一些主产县,马铃薯品质优质,也是农民传统的粮食作物。相关专家曾鉴定,山西马铃薯干物质与淀粉含量一般均为22%—2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是中国马铃薯最适宜区之一。并且,由于这里海拔高、气温低、风速大、病害少,繁育脱毒种薯退化慢、产量高,而且山西还是马铃薯繁育良种的最好基地。

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山西省特色农业扶贫行动实施方案》对马铃薯产业的安排是:选择北部贫困区、吕梁山和太行山区域的26个贫困县作为马铃薯产业扶贫重点县,提升马铃薯的种植水平。办法是:继续实施脱毒种薯繁育财政专项,形成较完善的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使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50%;建立优质商品薯生产示范基地,选择条件好的10—13个贫困县,建设10万亩配套设施齐全,实现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的优质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支持贫困县建设马铃薯仓储设施、市场流通和种薯质量监测体系。到2020年,要把全省58个贫困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50万亩以上,亩产达到1350公斤,总产鲜薯达到338万吨,让贫困人口人均马铃薯种植收入达到700元。

中药材、畜牧、农产品加工: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山西中医药底蕴深厚,遍地药材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中药材主产区,省委、省政府把食品医药产业作为大力发展的七大非煤产业之一,突出发展中医药产业。平顺县佛堂岭村,家家户户把中药材当成庄稼种,中药材党参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

如何让中药材在扶贫攻坚中派上大用场呢?我省决定建立50万亩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鼓励农民种植连翘、黄芪、黄芩、柴胡、远志等重点品种。鼓励药农开展中药材初加工,提高药材附加值。到2020年,在全省58个贫困县新增中药材面积25万亩,使总面积达到23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达到27万吨,产值达到39亿元以上;贫困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398元。

在畜牧业方面,我省重点在大同、朔州、忻州及太原的部分贫困地区实施“粮改饲”、肉羊家庭养殖、绒山羊家庭养殖、退耕还草等四大工程。通过“粮改饲”和退耕还草,到2020年带动贫困户1万户,增收6500万元;通过肉羊家庭养殖工程,带动0.65万户贫困户,增收6500万元;通过绒山羊家庭养殖,带动贫困户1万户,增收1亿元。

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增值的重要环节。为了使农产品加工业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我省决定适当降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门槛,使贫困地区更多的企业享受政策优惠。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将给予重点扶持,确保对小杂粮、马铃薯、中药材、蔬菜、食用菌、畜禽等加工有长足的发展。到2020年,使贫困地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农产品加工业的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带动30万贫困人口就业增收。

今年,我省农业部门将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同时,要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精准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还将进一步稳定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土地确权登颁证工作,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业产业发展增添活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