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村坐落于闻名遐迩的李家山脚下,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1115户3440人。设有1个党总支,7个党支部,有党员154人。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群众多以种植稻谷、蔬菜、烟叶等农作物为生,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狭窄,村庄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较为突出。温泉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深化基层党建“四级联创”总体部署,以“五抓”促“五强”,多管齐下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齐头并进,做到治理强、发展强,用高质量治理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抓引才育才,强组织固根基
选优配强村“两委”及监委会班子,鼓励支持7名班子成员参加学历双提升。结合村级大岗位制,村组干部团结协作,全力推进工作。规范化开展“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谈心谈话等活动,引领村组干部从思想转变向作风转变提升,培育过硬“领头雁”。把“干部规划家乡行动”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建立67人的在外能人信息册,建立常态化联系在外能人制度,采取“村干部+回乡干部+驻村干部+乡贤+致富带头人”的方式,科学组建村庄规划编制组、成立村庄规划建设理事会,充实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人才队伍”,通过“领头雁”引路、“返乡雁”带路、“本土雁”铺路,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集智聚力。
抓生态发展,强结构促转型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建立“党建+环保”常态推进机制,拓展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载体,组织党员先锋队深入各家各户开展星云湖保护政策法规宣传、沿湖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宣传等活动,倡导禁种高肥高水农作物、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等,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植群众心底。以“湖泊革命”为契机,大力推进农业种养结构调整,引导群众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实施“生态水稻+稻田养鱼”面积85亩,涉及农户75户,投放鱼苗1250公斤,综合亩产值3300元左右。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亩产值增加500多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丰收。按照“户户有生计、户户好生活”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行“党员+农户”发展模式,由村组干部和党员带头,吸引和动员230余户群众种植康乃馨、大花惠兰、火龙珠、玫瑰等600余亩,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新格局。
抓集体经济,强产业促增收
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重点,立足资源禀赋,大力盘活村内集体资产,村组两级收入由原来的不足10万元增长至20万余元。充分利用丰富优质的水资源,成立玉溪涛泉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依托公司向区水利局申办取水许可证,将徐海水站纳入公司运营管理,使水资源配置权牢牢掌握在集体手中,年取水量达7万立方米。目前已向4户用水户收取用水入户费4万元,待正常运营后,每月按水量收缴水费,预计年收入可达10万元。在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后继更好地开发水产品项目预留了足够空间。同时积极盘活集体资源,通过出租神鱼泉、徐家头喜事房、公田、鱼塘及铺面等,集体年收入可达20万元。
抓治理提升,强自治促和谐
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议事决策清单,确保村级权力规范运行。依托“一网十联四创建”活动,划定43个责任区,43名中心户长坚持“下沉下访+及时化解”的方式,及时收集上报社情民意,以镇村组三级联动实现小事不出村组、大事不出镇。推行“4312”工作法,制定门前三包责任牌,通过干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监督,定期开展“5520”美丽家园人居环境整治及“一进五清”等行动,设立“红黑榜”,在古道驿站配置25个带有统一编号的垃圾桶,构建了人人关心、家家支持、户户参与的共建共治格局,村民文明素质明显提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共产党员亮身份、树家风立家训、“美丽庭院”评比等活动,135户群众实现家风家训上墙。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结合,与推进移风易俗同律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依托汤建荣烈士故居开展系列教育活动,用无形的精神力量感染群众,引导群众崇德向善、践行文明新风。
抓文化赋能,强文旅促融合
注重深度挖掘和开发文化元素,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以深挖文化底蕴,激发李家山、神鱼泉文化潜能为主线,进一步开发文化遗产和红色资源,探索文旅增收路径。实施“李家山美丽乡村+青铜文化”工程,兴建青铜文化广场,建设总建筑面积719.6平方米的青铜文化展示中心,修建15公里的李家山游道及800米村内古驿道并配置相应基础设施,进一步解锁乡村旅游新模式。推动实施汤建荣烈士故居修缮工程,进一步推动红色资源变为红色经济,以产业延链再赋村庄文化生命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拆除集体公房,拆迁神鱼泉周边的破旧房屋,修建小花园、小广场,全面提升神鱼泉周边景观,吸引大批观光游客,为村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入挖掘温泉豆腐百年制作历史底蕴,确定以豆腐为主角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在村党组织的引领下,5户个体户从事豆腐制作;温泉传统豆腐生产工艺传承人主动承包徐家头喜事房,利用现有场地开办体验式餐厅,呈现温泉的豆腐产业及特色饮食文化,打响“温泉豆腐宴”品牌,让豆腐产业焕新发展,带动村内10余人就业,走出一条“党建引领兴产业、产业兴旺促振兴”的发展新路子。
下一步,温泉村将结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规划建设契机,按照“一巷多坊两片”的规划布局,打造集温泉+美食+考古+艺术为一体的800米豆腐巷,利用古滇国典型特色的“滇中一颗印”式民居发展手工作坊、民居民宿等,积极打造水生农作物种植文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