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我国开始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全国各地开始掀起一股“特色小镇热”。但是各地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了一些偏差[1],诸如没有带动乡村发展、定位不准、盲目跟风、急于求成等问题突出,偏离了特色小镇发展的本质目标。一直以来,小城镇被称为“村之头,城之尾”,是广阔乡村腹地的发展引擎,是农业发展的服务器。当前,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小城镇是依托农业发展的,如何为这些小城镇发展找到合适的路径是迫切的问题。五泉镇作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中以农业立镇的典型代表,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径,为我国小城镇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五泉镇简介

五泉镇是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辖区内的省级重点示范镇,镇域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镇区建成区面积1.0024平方公里。五泉镇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距离杨凌主城区约12公里,位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内,是关中环线上的重要城镇(图1)。镇域交通便捷,省道107和县道杨扶路构成镇域道路交通主骨架。该镇拥有优质的土地资源,土地相对平坦,便于灌溉,易于耕作,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杨凌重要的农业生产和实验基地。

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杨凌农业种植项目

图1 五泉镇在杨凌的区位

经济发展良好,城乡差距较小

2015年五泉镇总人口已达3.1万,镇区常住人口5631人,镇GDP总量为15.1亿元。2015年该镇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89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33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14元,高出陕西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7%,高出全国的35%(图2)。城乡人均纯收入比为1.23:1,远小于2.73:1的全国城乡收入比,城乡人均收入中农业及涉农行业的比重为60%。

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杨凌农业种植项目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

图2 2015年五泉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陕西省、全国的对比图

镇区建设初具规模,建设成效显著

五泉镇镇区模块化建设内容已经基本完成,美丽宜居农科小镇初具规模。近三年来,该镇重点开展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旧城改造工程和民生保障工程建设,投资额巨大,累计完成投资13.7亿元。市政基础服务设施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了品质提升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文化娱乐中心、文体活动中心、五泉法庭等公共服务设施已建成投用。此外,五泉镇积极开展民生保障工程建设,建成保障性住房3359套。旧城改造也加紧步伐,商业街等提升改造工程全部完工(图3)。

杨凌农业种植项目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种植致富模式

图3 五泉镇镇区建设情况

五泉农科小镇发展路径

农业为根本的特色产业发展

立足农业发展,打造特色产业。五泉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充分利用优越的农业资源,把握自身农业发展优势,形成了以农业为特色的产业形态。

a.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依托农科优势,立足农业发展。五泉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五大主要产业,包括优质小麦育种、经济林果种植、畜牧养殖、蔬菜种植、苗木和花卉栽培(表1)。主导产业企业年投资额较大,达63420万元,主导产业产值在省、市、县同类行业镇中排名第一。镇域农业企业众多,该镇拥有农业产业化企业47户,规模以上企业4家,年产值达9.1亿元,带动就业1万余人。初步形成了5大鲜明的产业功能片区,总体产业格局发展良好(图4)。

表1 五泉镇种植和养殖业数量规模表

杨凌农业种植项目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种植致富模式

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农业种植项目

图4 五泉镇产业布局图

二是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五泉镇围绕建设新型产业示范基地,建成了2300公顷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合理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建成后固定资产投资达10亿元,可解决就业3千余人。同时,利好的农业政策迅速催生出了一批优秀的涉农龙头企业(表2)。

表2 五泉镇农科技术服务情况

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杨凌农业种植项目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

b.优化产业体系

一是以现代农业为主,通过与其上下游的产业联系,形成了“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相互交叉”的特色产业模式。通过增强三次产业的关联度,衍生出了新的产业,诸如农副产品加工、农用机械制造、技术培训、农业休闲旅游等,进一步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发展。而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发展特色农庄,该镇的农业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高度融合,观光农业逐步兴起,农业附加值进一步提升。现阶段该镇沿小湋河已建成一批集休闲、采摘于一体的特色庄园。

二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完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科技型发展道路,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积极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该镇通过拓展产业前向、侧向、后向联系,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了产业协调发展。以体验农业、历史文化为载体,关中民居、特色美食、民俗风情、农业科普、农业展览为建设主体的三产融合发展综合体正在逐步建设中。

c.创新经营模式

一是支持企业、合作社和现代农庄品牌化,五泉镇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农业品牌。二是积极推行“龙头企业+现代农庄+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图5)。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三是搭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基点辐射周边区域的全国销售网络,实行会员制的销售模式,实现了消费者从农户地头直销农产品。同时,该镇积极接轨电商,努力开拓网上销售市场。

杨凌农业种植项目_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

图5 五泉镇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助农为方向的美丽环境建设

一是美丽乡村整治。五泉镇大力推行“政府组织,企业拉动,基地示范,多方配合,农户参与”的乡村建设模式,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美化。经过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已全面完善,村庄对外道路和村内街道已全面修缮,公交线路实现了城、镇、村直达,在陕西省首先实现了城乡公交一体化。3个省级美丽乡村累计投入5000万元建设资金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2016年又新增确定了4个村16个项目,总投资148.068万元。同时,该镇建立了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完成了农村卫生连片整治工作,全部村庄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二是生态治理。通过生态治理,为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五泉镇现已实施小湋河生态综合治理,建成小湋河生态景观带。该镇累计投入3000万元,栽植绿化苗木,修建小湋河观光步道,建设生态景观节点;沿线现已建成6个特色庄园。通过在沿河流域建设小型潜流湿地、周边村庄建设生活污水稳定塘等设施,保障小湋河生态基流[2]。经过生态治理,小湋河沿线景观风貌显著改善,为发展小湋河旅游观光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图6)。

杨凌农业种植项目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种植致富模式

图6 小湋河沿线治理成效

农耕为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

立足农业主题,挖掘特色文化。五泉镇为中华农耕文明始祖后稷故里,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结合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开展以农为特色的文化建设。一是积极推进农耕文化体验园建设,旨在通过现代农业技术的观光展示和科普教育彰显五泉镇的农业文化特色。新建的五泉农耕文化产业园包括民俗风情街、农耕文化体验及果蔬展销、精品客栈、关中院落和文化广场五大功能片区(图7)。二是结合特色农家乐建设,进一步弘扬传统农耕文化。近年来,该镇依托小湋河自然旅游资源,沿小湋河旅游观光带积极建设以农耕文化体验为主题的特色农家乐。该镇已建成特色农家乐20户,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产值达到500万元,充分挖掘出农耕文化的价值,实现三产发展和农耕文化相结合(图8)。

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农业种植项目

图7 五泉镇农耕文化产业园规划效果图

杨凌种植致富模式_致富种植杨凌模式有哪些_杨凌农业种植项目

图8 五泉镇特色农庄

兴农为目标的农科服务完善

构建“城—镇—村”三级农科服务体系。杨凌城区成立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首的农业科研机构,构建“品种、技术、培训、认证、检测”一体化的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同时,每年举办国际知名农科展会“农高会”,为展示农科成果、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合作交流等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五泉镇成立镇办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乡镇基层农技机构和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农村成立专业合作社、专家楼和试验基地,实现农业技术指导包村到户。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五泉镇积极利用杨凌区两所大学的科研技术战略优势,依托杨凌的高新科技力量,不断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竞争力[3]。同时,五泉镇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加速产品升级,促进产业发展。

实行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大学的科研优势和杨凌的科研技术基础,五泉镇积极培育基层农业技术员,不断探索完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作为杨凌现代农业的重点推广基地,五泉镇极大地促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该镇通过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农业技术指导等方式快速促进了镇域农业科技的推广。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五泉镇成立了五泉职业农民培训管理中心,积极开展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创新培训机制。以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村强民富为目标,该镇整合各种资源,不断强化农村专业人才培训和职业农民登记工作,积极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

利农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创新

户籍制度改革。五泉镇积极促进农业人口城镇化,农村转移人口享受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农业转移人口在农村的产权如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宅基地、农村承包地等原则上保持不变。实行户口一元化管理,取消以往用来明显区分城乡户口的“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方法,根据常住地来登记户口,农村和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得到统一,都称作“居民户口”。住房和工作相对稳定的镇区外来人口及其直系亲属可以取得镇区居民户口,户口政策的改变降低了进入城镇的门槛,促进了农业人口就地转移。

制定农民住房安置政策。五泉镇依托住房安置政策引领,加快农民进镇落户,全面启动安置小区进镇落户工作,制定了农民进镇办法、新分支户和空院户进镇安置办法等政策办法,同时每年财政具有专项住房补助。目前,五泉中心社区已入住约3500余人,合计1054套住房。五泉镇依据农村新分支户、空院户进镇安置办法,积极开展二期分房工作,现已完成107省道165户拆迁户的分房安置任务,对申请入住的754户进行资格审查并分房安置,与此同时完成了蒋家寨、官村、周李、孟寨进镇申请初审及初次公示工作。

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可以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4]。五泉镇依托土地流转服务公司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化,对土地进行优化配置,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该镇现已组建专业合作社46家,流转土地1.8万亩。流转的土地用作发展现代农业,为转移向城镇的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同时,五泉镇为进镇落户的农民提供生活和就业保障,解决了农民进镇以后的后顾之忧,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鼓励以农企养民。五泉镇积极带动农民知识升级、技能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城镇化人口身份的转变,积极解决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的就业问题,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镇域企业,进镇农民初步实现了就业和收入“双保证”,极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真正实现由“村民”变为“市民”的角色转换。

五泉模式的提取

五泉镇坚持“以农为本”的理念,通过农业为根本的特色产业发展、助农为方向的美丽环境建设、农耕为特色的文化品牌打造、兴农为目标的农科服务完善、利农为导向的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农业主导+环境优美+文化彰显+农科支撑+体制创新”的特色“五泉模式”,为小城镇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并提供了经验借鉴。

农业依旧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立镇的根本

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当前依旧是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的立镇根本。小城镇仍有大量人口从事农业[5],发展农业也是实现小城镇人民安居乐业的途径之一。五泉镇立足农业挖掘特色,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使当地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证明了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不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唯一路径,依托农业资源,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也可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五泉镇注重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促进当地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当地人民的收入。因此小城镇在产业发展上不应盲目地跟风发展,而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基于地方的优势特色和原有的产业基础进行打造。小城镇产业的设置要注重对当地人力资源的考量,产业选择要与当地人力资源水平相匹配。“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应该立足农业,发挥地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做精做强特色农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形态。同时,小城镇应该发挥好龙头作用,构建良好的镇村关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带领镇域村庄实现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小城镇应该成为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为周边地区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促进周边地区农民就近就业,最终实现就地城镇化。

美丽宜居的环境是“以农为本”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前提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美丽宜居的环境是小城镇发展的前提。农业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支撑,城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更加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来承载。五泉镇通过城乡整治和生态治理,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为其产业发展和宜居环境的打造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城镇应该打好“生态牌”,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加快镇区开发建设,同时加强美丽乡村整治。“以农为本”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注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注重完善农业景观和农村风貌塑造。通过生态建设、景观开发和城乡环境整治,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环境。通过美丽宜居的环境建设,助力农村和农业发展,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将小城镇打造成人居环境的标杆和典范。

特色文化的彰显为“以农为本”特色小城镇提供独特魅力

小城镇应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特色文化的彰显可为其提供独特魅力。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农业既是先进农业的发展方向,也代表了“以农为本”特色小城镇的文化特征[6]。五泉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准确把握农耕文化的内涵,同时活化传统文化,将农耕文化注入旅游产业发展,彰显出以农耕为主题的文化特色。同时,五泉镇以广大乡村为基底,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因此,小城镇应该注重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传统文化品牌。“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应该依托特有的农耕文化、民风民俗、传统工艺、节庆文化、民间艺术等,注重小城镇核心文化的挖掘和塑造[7]。同时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并研究其在今天所要发挥的作用,做到古韵今生。将文化内涵融入产业发展和百姓生活之中,从而实现文化与产业、旅游和人们的生活相融合。

农科服务的支撑是“以农为本”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引擎

便捷完善的科技服务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科技的支撑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资源尚有较大的挖掘潜力,而这种潜力开发需要良好的科技服务来支撑。五泉镇依托科技支撑和适宜的农业推广获得了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农业技术的提升获得了农业的高效发展,其发展是可持续的。虽然五泉镇的农业科技基础是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长久积累下来的,但是科学技术是可以传播的、技术人才是可流动的,其农业科技推广的体系方法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同时,五泉镇通过多元的农业推广模式将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惠及农民,起到了服务当地农村的作用。科技的支撑和技术的推广助力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小城镇能够良好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因此,“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应该强化科技和人才的注入,强化与农业科研部门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借助科学技术力量,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科技服务应该注重服务城乡全域,将科技的成果惠及当地农民。

体制机制创新是“以农为本”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助推力

制度改革可以激发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体制机制创新助推小城镇发展。来自杨凌区、陕西省乃至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让五泉镇获得了诸多优势资源进而推动了其发展。五泉镇自身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农政策,积极开展体制机制创新。除了在户籍、住房、土地、就业等方面的利农政策创新外,该镇还实行了扩权强镇、财政体制改革、融资方式创新、建设实施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此外,该镇还创新健全管理体制,简化内设机构,细化业务职责,提高管理和服务能力。因此,“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应该积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优化配套扶持政策,特别是注重有利于农业发展和惠及农民的政策制定,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和政策制度保障同步推进。

结语

农业是我国自古以来的立身之本,农业的发展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基础,“以农为本”的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力补充,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举措。在区位条件相对劣势、人力资源品质相对低下、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条件下,小城镇依然是带动广阔乡村地区发展的龙头,突出“以农为本”对我国广大的小城镇发展具有示范带动意义。未来在中国城镇化路径当中,“以农为本”将是大多数小城镇的选择之一。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基于其地方资源禀赋、区位特征、人力资源条件和劳动力素质水平的考量,“以农为本”是一种务实而明智的选择。小城镇在发展的时候不应该忘记自身条件,一味盲目地跟随当下的“特色小镇热”和“旅游热”盲目发展,更应该回归理性。五泉镇能够一直走在陕西省小城镇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前列,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抓住了自身农业的发展优势,同时积极带动镇域乡村发展,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特色发展路径。因此,小城镇在发展中应该注重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随着国家开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小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好龙头作用,成为乡村发展的服务器,积极促进镇域广大乡村的发展,引领乡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时,小城镇在发展中应该注重营造优美的城乡环境,打造特色传统文化品牌,以及外部智力资源的引入和内部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劭琨.理清思路科学认识实现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J].小城镇建设,2016,34(11):25-2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11.007.

[2]刘薇.陕西省杨凌区五泉镇特色小镇建设纪实——后稷故里农科小镇[J].小城镇建设,2016,34(11):94-97.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6.11.023.

[3]赵广东.杨凌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创建——大学依托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1-33,78.

[4]冯奔伟,王镜均,王勇.新型城乡关系导向下苏南乡村空间转型与规划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0):14-21.

[5]赵晖,等.说清小城镇——全国121个小城镇详细调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6]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J].开放导报,2017(3):85-88.

[7]徐萍,卫新,王美青,等.探索特色农业小镇建设新路径[J].浙江经济,2016(5):50-51.

作者简介:

段德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郑自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杨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