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粮大县每亩收入1000多元
2012年,滑县粮食总产27亿斤,连续20年保持河南省第一。
赵秀珍是河南滑丰农作物研究所高级农艺师。今年元旦过后,她在走访滑县农民时发现,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种粮成本增加,收益走低。
赵秀珍就滑县一年两季粮食作物小麦、玉米种植投入产出情况,给记者算了三笔账:
投入账:小麦每亩总投资520元,包括种子、化肥、播种费用等;玉米每亩总投资570元,包括种子、打药等费用。
产出账:小麦亩产1000斤,每斤1.12元,产出为1120元;玉米亩产1200斤,每斤1.05元,产出为1260元。
效益账:亩收益为1290元。滑县农民人均耕地1.5亩,依赖土地生活,年收入为1935元。
“农民外出务工一天能挣100元左右,一年就是3万多元,远远高于农业收入,谁还能安心在家种地?”赵秀珍说。
针对产粮大县的种粮收益不高现象,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处长汤其林认为,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整合碎片化、粗放型、分散化、小规模的耕地资源,构建扎实的粮食生产基础,成为粮食稳定发展的新问题。
种地能挣钱关键是让谁种
盖会章是西华县西华营乡常武营村农民,2012年被农业部表彰的全国“种粮大户”。
他承包的5000亩地,去年粮食总产量1000多万斤,纯收入150多万元。他说自己的“种地经”,其实就是规模种植,“种地也能致富,关键是让谁种、怎样种。让种粮大户来种,效益就会很可观”。
他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由于购置了大量农业机械设备,种一亩地,只需支付人工成本费犁地25元、打药15元、播种5元、除草5元,加上肥料90元,种子50元,成本比一般农民低得多。即使扣除土地租金,一亩地也能挣600元。
除了自己承包耕地种粮食,盖会章还带领村民进行规模化种植,每年种子繁育面积近6000亩,繁育种子600多万斤,让村民增收80多万元。
汤其林说,要在着力稳定传统种粮队伍的基础上,培育一批新型种粮大户,扶持一批种粮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建立一批专业服务队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模式。
农民加入合作社一个双赢的选择
2月1日,武陟县卓成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永红忙得不亦乐乎。他正忙着给社员们发放去年的分红。
“去年合作社流转的7000亩土地,小麦每亩产量在1300斤左右,玉米亩产在1400斤左右。扣除各项支出,收入100万应该没问题。”赵永红对记者说。
“俺的地承包给他们以后,就不用再操心了,一个月还有千把块钱的工资。”把自家6亩多耕地流转给了卓成农机合作社管理、又在合作社上班的“新型农民”刘和说,“对农民来说划算,对合作社来说也划算,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武陟县40%的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入了合作社,全县70多家农机合作组织共流转土地2万多亩,直接带动像刘和这样的一批“新型农民”年增收500多万元。“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对农机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是一大利好。”赵永红说。
汤其林认为,不论是合作社形式还是“公司+农户”形式,农户始终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业经营体制改革要因地制宜,有利于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保护农民利益、保护耕地、保护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放在第一位。③7
Source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