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昭通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一路高歌猛进。
一季度,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5、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2.5%、第三产业同比增长5.7%。
上半年,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71.03亿元、增长7.4%,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9、2.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在全省排名中实现了位势之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5.26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27.07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388.7亿元、增长5.4%。
前三季度,昭通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53.3亿元、增长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8、3.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5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509.8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539.96亿元、增长5.1%,取得昭通撤地设市22年来GDP增速首次领跑全省的骄人成绩。
一个在全国脱贫人口最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任务最重的地级市,为何迸发出如此的活力?何以做到一二三产全面增长,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曲线一路上扬,高于全省全国?
坚持把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头等大事,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昭通中心城市“会客厅”公式 省耕山水国学文化公园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行走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幸福大道上,挂在高楼外墙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
“搬到鲁甸卯家湾后,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中午时分,安置区内1000多米长的春熙商业街上人头攒动,文成敏在自家开的小吃店里忙得不可开交。“我家食材地道,收费合理。石磨豌豆凉粉筋骨好,吃起来豆香味浓,有老家的味道,安置区里老人、孩子们都爱来,这里快成社区食堂了。”见记者到访,开朗活泼的文成敏开心地说。
48岁的文成敏是永善县黄华镇白沙村易地扶贫搬迁户。她告诉记者,在老家时,粮食作物只种得出包谷、洋芋,生活过得苦。2019年搬到鲁甸卯家湾后,一家5口人免费住进了12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楼房,大儿子高中毕业后跟丈夫在昆明做房屋装修,小的两个孩子在鲁甸县城分别读初中和高中。为照顾孩子,文成敏在安置区开了一家小吃店,一年下来,家里收入除去各种开支后在银行还有存款,过上了城里人都羡慕的日子,这是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事。
卯家湾安置区承接了昭通市内鲁甸、巧家、永善、彝良、盐津5县汉、回、彝、苗、布依等10个民族9100户39106名搬迁群众,是三年脱贫攻坚战中全国最大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跨县搬迁安置区。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按照近抓务工、远靠产业的发展思路,在务工上,鲁甸县有针对性地开展组织化劳务输出,常年做好就业推荐服务,让搬迁群众从家门上车门到厂门。几年来,安置区外出务工人数常年保持在9000人以上,实现了每户搬迁群众有1人外出稳定就业目标。在产业上,该县围绕安置区建设了1万亩苹果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10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蔬菜大棚、5000亩香葱基地,依托安置区内3.2万平方米商铺等资源,打造了春熙商业街、幸福夜市、向阳花游乐园3个自主创业基地,提供创业摊位450余个,鼓励支持搬迁群众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解决就业800余人,为安置区群众搭建了自主创业平台,让不能外出务工和有创业意愿的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自搬迁入驻3年多来,卯家湾搬迁群众的人均纯收入从8306元增长到2022年的12480元。
昭通苹果丰收
围绕“就业+管理”理念,安置区配套建设医院、学校、集贸市场、文化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创新性开展“红黄绿”精准管理,建立起“党工委+社区+楼栋”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如今的安置区正朝设施现代化、产业园区化、村庄社区化、农民市民化的目标迈进。
昭通曾是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经过三年脱贫攻坚战,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85.07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其中8.26万户35.47万居住在高寒、交通不便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住进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的69个集中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安置区9个,创造了一步跨越进城入镇的历史奇迹,让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成为历史记忆。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2020年以来,昭通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坚持把促进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建立常态化排查化解返贫致贫风险工作机制、股份合作机制、利益联结机制“三项机制”,细化监测清单、增收清单、减支清单、帮扶清单“四个清单”,突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搬迁后扶、群众持续增收、乡村振兴示范“四篇文章”,持续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和易迁户、收入万元以下农户等重点群体,紧盯收支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抓好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一把手”负总责,压紧压实市县乡村责任。根据发展基础、收入水平、发展能力等,突出就业和产业两个重点,分层分类制定增收计划,统筹各种资源和各方力量结对帮扶、集中攻坚,全力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3年前三季度,昭通105.03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93.68万人,转移就业率89.19%;19.71万易迁劳动力转移就业18.16万人,转移就业率92.18%;全市脱贫人口和“三类对象”人均收入增速达20.36%,居全省第一。2023年6月,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现场会在昭通召开,彝良云中苗寨被国家乡村振兴局称为“脱贫巩固的典范、乡村振兴的示范”。
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云南水富智能科技园生产车间
“我宣布,盐津县硅基新材料项目建设正式启动。”2023年10月26日,随着昭通市委主要领导一声令下,总投资9亿元、年产10万吨工业硅的新安化工在盐津县硅产业集聚区启动。
昭通虽然工业基础薄弱,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但却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绿色能源,特别是硅磷储量巨大,目前,已经探明的硅矿有420亿吨,储量占全省89%、占全国22.5%,磷矿有130亿吨,占全国51%。境内465公里金沙江流域上,建有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3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761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绿色能源基地。
“昭通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抓住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新型绿色工业,实现换道超车。”依托资源、能源大市的优势,在反复调研、科学论证基础上,昭通市五届六次全会提出坚持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对标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系列三年行动计划,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新能源电池“三个千亿元”现代化产业集群,全力推进绿色能源、绿色硅铝、高原特色农业、新材料、文旅康养、生物医药、现代物流、数字经济“八大产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关于加快工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意见》,制定了翔实的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围绕“三个千亿元”产业建设,昭通建立了调度、协调、考核三项机制,压实压细每一个工作环节,有序、快速地推进产业建设。3项机制紧密联系、环环相扣,形成了抓产业发展的工作闭环,有力地保障了“三个千亿元”产业项目的落地建设,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投资13.9亿元建设的500千伏鹤城输变电工程投产,巧家小坪子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鲁甸水磨镇光伏电站、火德红镇复合型光伏电站开工;省级合盛项目、旗滨项目两个重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上海友升项目、赤水源酒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镇雄磷基新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中晟、盈和等8个新能源电池材料及配套产业项目加快推进……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已开工建设“三个千亿元”产业的重点项目42个,投入资金140亿元,昭通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化工及新材料“三个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驶入了“快车道”。
“电”好基础、从“磷”起步、“硅”模发展,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新能源电池“三个千亿元”产业,截至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第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2.5%、10.4%、12.1%,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扬起跨越式发展风帆
塔吊林立、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初冬时节,镇雄县以勒镇正在建设的小五金产业园区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令人为之振奋。自2023年8月30日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园区工地每天有300多名工人、40多台机械现场施工。
以勒镇小五金产业园位于镇雄县以勒镇庙埂村,距镇雄县城30公里,距成贵高铁镇雄站2公里,距叙毕铁路以勒火车站不足1公里。按照昭通市“产、城、人”融合发展布局和高标准建设陆港新城的目标要求,以勒镇紧扣县城副中心城市定位,依托成贵高铁、叙毕铁路、宜毕高速、镇七高速“两铁、两高”的交通优势,镇雄10.2万外出务工人员从事五金行业的人才优势,以小五金产业园为核心,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6.2平方公里、可容纳常住人口20万人的“中国西南五金之城”。同时,在叙毕铁路以勒站周边规划布局了站南、火草、站北3个五金加工制造组团,站前商贸商业、文笔研发创新2个配套服务组团,一座以五金产业为主的百亿元级陆港新城正在乌蒙山深处崛起。
“随着交通线路和产业布局的持续优化,叙毕铁路以勒站年货运规划运输能力可达900万吨,为镇雄以勒陆港新城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镇雄县以勒镇党委书记涂云万说,围绕产业链建链、延链、强链、补链的发展思路,镇雄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规划了3000亩以勒五金高新产业园,重点引进建筑五金及其上下游配套企业,与县城亿联国际商贸城一体联动,形成集约、高效、专业的产销链条,填补了西南五金制造空白。
“2021年前,这里全是荒山荒坡、沟壑纵横,我们挖填了1400多万立方米土石方,削平了一座座小山,填平了一条条沟,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标准化厂房、一个个开足马力生产的工厂、一大片‘名花有主’的工业用地。”水富市委书记施华松说,依托万里长江第一港的区位、交通优势,爱商、亲商、护商的营商环境,水富经开区已吸引云南中晟、云南锂宸、云南云天墨睿等一批具有支撑性、引领性、带动性的新能源电池企业3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家,年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所有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700亿元、年缴纳税金34亿元以上。
镇雄以勒陆港新城、水富经开区的勃勃发展势头,是昭通市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缩影。
昭通市围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三大经济”,做大规模、扩大总量、壮大实体、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加快构建高原特色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绿色硅铝产业、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五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起“5+N”现代产业体系,扎实做好“产”的文章。
围绕做大昭鲁一体化中心城市和镇雄县城,做强昭阳、镇雄、水富,做特彝良、鲁甸、大关、盐津,做优巧家、永善、绥江、威信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扎实做好“城”的文章。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扎实做好“人”的文章。
农业生产总体良好、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城乡群众就业收入持续增长……“产、城、人”三篇文章,扬起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强劲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