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蟹脚痒。又到了一年吃蟹的好时节。10月21日,“金秋寻‘堡’,丰收致‘蟹’,2023·崇明清水蟹开捕节暨‘蟹’逅堡镇第二届蟹文化节”在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惠康基地启幕,标志着2023年崇明清水蟹正式开捕。
活动现场,崇明河蟹集团与2家养殖基地签订了“崇明1号”种源订购协议,共同开启河蟹养殖发展新篇章;崇明花博迎宾馆、道道鲜崇明私房菜被授予“崇明清水蟹2023年度专供单位”奖牌;同时,崇明最高品质清水蟹“七两红”也在活动现场首发并上线发售。
启动仪式上,崇明清水蟹正式开捕。箩筐中,刚刚捕捞上来的河蟹个个张牙舞爪、生猛异常,个头也相当大。本次节庆活动不仅是一场赏景品蟹的盛会,更是崇明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品牌商家展示的大舞台。农夫市集上,和崇明清水蟹同台亮相的还有崇明好物、崇明五大集团公司优质特色产品、崇明非遗传承手工艺品等,引来众多来宾和市民围观。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崇明清水蟹综合评比环节,10家单位选送的清水蟹统一上桌接受专业打分,现场业内专家一致给予崇明清水蟹高度评价。在万众瞩目的“蟹王蟹后”角逐赛中,经过激烈比拼,来自河蟹集团惠康基地、河蟹集团海棠湖基地的清水蟹分别摘得了“蟹王”和“蟹后”的头衔。
崇明是中华绒螯蟹的发源地,河蟹业发展已走过数十个年头。从“乌小哈”开始,历经尝试,不断成长,崇明蟹“时机”已到。
2022年以来,崇明依托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建设,与上海海洋大学持续深化合作,在河蟹良种“江海21”的基础上,联手研发了河蟹新品系“崇明1号”,为助力提升崇明河蟹种源竞争力、建立崇明河蟹“育繁推”一体化基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去年5月,崇明5家河蟹龙头企业联合组建上海崇明河蟹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全面整合从苗种繁育、扣蟹生产、成蟹养殖到品牌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使生态“小螃蟹”变身致富“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河蟹集团的成立为统一养殖技术奠定了基础。各方共同制定《崇明清水蟹绿色生产技术规程》,规范了崇明清水蟹养殖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生产管理、养殖尾水排放等要求。同时,专业科研团队为“崇明1号”保驾护航。区水产技术部门与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教授团队密切合作,围绕崇明河蟹的“种”“养”两大核心要素,在崇明河蟹集团惠康、宝岛、玉海棠等基地,系统推进种质研究、技术创新、模式应用等工作。
位于堡镇南海村的惠康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持续深耕水产养殖技术,让崇明清水蟹个头更大、品质更优的同时,积极探索大棚养殖、套养罗氏沼虾等新模式,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水产养殖的‘坑’很多,但我们的对策更丰富。”回堡镇和父亲一起养蟹不过两年半,顾柳滨已经是一位专家了,“一方面靠自己摸索,不断找资料自学、去省外各产地考察;同时和农业领域的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助力研究项目落地。”靠着父子俩的钻劲儿,惠康合作社持续深耕水产养殖技术,成功探索出崇明清水蟹和罗氏沼虾、红螯螯虾等的套养模式,单位面积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在今年6月底,距离崇明清水蟹规模上市还有一整个季度,惠康合作社的不少成蟹就已达到了4两规格。这主要归功于合作社今年首度尝试的大棚温室养殖模式。据了解,大棚水产养殖的主要优势在于养殖周期开始更早,实现扣蟹入塘、换壳时点提前,从而占得市场先机。“相比于同期野外养殖,大棚养出的蟹要多换1次壳,平均规格领先1两到1两半。”
今年是惠康合作社以“江海21”良种清水蟹为产品主力的最后一年。在广阔的扣蟹塘中,崇明清水蟹种源新品系“崇明1号”的蟹苗正在茁壮成长。虽然眼下还不到指甲大小,但它们活力更强,长势也更快,预计到明年9月,这一优秀品种将能与市民见面,成为崇明清水蟹的新招牌。
三星镇的海棠湖基地是全市最大的单一水体清水蟹生产基地。为进一步了解海棠湖养殖水质情况,技术人员不定期对湖泊水质开展抽检工作。生态育苗阶段,上海海洋大学王成辉团队奔走于苗种培育基地和扣蟹养殖池塘之间,1名博士、2名硕士长期驻扎基地,与育苗基地人员同工作、同生活,全程记录相关信息,为标准化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生态技术为河蟹养殖赋能。近年来,宝岛蟹庄开创低碳光伏养殖模式,部分清水蟹塘的水面上覆盖了一层太阳能光伏板。这些光伏板不仅能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还成了蟹塘的天然“空调”,让河蟹住进了“空调房”。未来,这些生态养殖经验可在河蟹集团中推广。
“养好螃蟹,还得卖好螃蟹。”在崇明河蟹集团董事长黄春看来,在完善养殖的基础上,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样关键。黄春表示,崇明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无限潜力,运用好“生态+”赋能,可以将生态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品尝崇明好蟹为契机,引导农旅点位成片集聚,带动乡村振兴,将是崇明河蟹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