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悟县“稻鸭共作”模式。资料图

水稻是湖北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500万亩左右,总产1900万吨左右,面积和总产常年位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份之一。近年来,湖北以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精准聚集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优化推广“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引领全省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

多年来,产学研脱节、协同创新不够、产业需求难以有效满足,是农业科研领域的“老大难”问题。湖北入选全国首批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后,科学制定《湖北省“水稻+”模式协同推广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农技推广机构服务生产优势、农业科研院校创新资源优势、新型经营主体市场运行优势,定向遴选2所涉农高校、4所省市级农科院、20家农技推广单位和16家新型主体,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深度广泛参与”的协同推广体系,由原来的推广系统“单兵作战”向推广系统、科研院所和新型主体“集团作战”转变,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整体效能。

从全产业链角度出发,协同推广体系精准定位水稻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集聚优质学科、优势产业和优秀人才,组建“2(技术首席、推广首席)+8(推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X(技术专家)”的“水稻+”协同推广团队,围绕实际问题开展“全方位”“全链条”无缝对接,农业科研由研发什么用什么的“自上而下”,逐步向生产需要什么攻关什么的“自下而上”转变。

湖北省按照“统筹协同在省市、集成示范在县乡、指导服务在村组”的思路,省、市、县、乡、村(社)五级共同参与“水稻+”协同推广工作,共同打造示范样板,把农业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有效加快了科研成果到田间地头的落地生根。

从“零敲碎打”到“综合统筹”集成“水稻+”绿色高效模式

“水稻+”该怎么发展?在协同创新基地做到多技术集成、多产业融合,绿色适用技术相对集中可借鉴,由“零敲碎打”向“综合统筹”转变,实现农业重大技术集成熟化、示范展示、推广应用的无缝连接。湖北省集成了4类9种“水稻+”模式,通过分地域打造、分层次构建和服务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集成推广了中稻—再生稻—绿肥(油菜)绿色高效模式、水稻—菇类绿色生态高效模式、稻虾生态种养、稻鳖生态种养等符合湖北资源禀赋的4类9种“水稻+”模式。

南漳县“水稻+大球盖菇”模式充分利用水稻收获后的秸秆和温光资源种植大球盖菇,每公顷均消耗水稻秸秆7.5万吨,大大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每公顷可产鲜菇6万吨,不仅促进了冬闲田开发,而且丰富了“菜篮子”。

大悟县的“水稻+鸭”模式、荆门市“水稻+西瓜”模式、潜江市的“水稻+小龙虾”模式,在水稻产量基本不降低的前提下,收获一至两季水(禽、水果)产品,不仅优化了种养结构,而且丰富了供给种类。

目前各类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水稻+”绿色高效模式在湖北各地发展推广。湖北省先后制定“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中稻—再生稻—油菜”等多项技术规程,出版印发《湖北省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图》,潜江“稻虾共作”技术规程作为全国性标准发布。“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中稻—再生稻—油菜”等作为全省主推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潜江“稻虾共作”生产模式以及潜江龙虾餐饮加工行业的人才、技术输出到全国各地。

从单一种植到复合产出提升稻田综合效益

洪湖市雄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方式,颠覆人们对稻田的传统认知——田间种植绿色水稻,旁边一米多深的沟渠,水底养殖小龙虾,水面种植水生蔬菜,田埂上栽果树。这就是新型的水稻绿色高效生产模式。

其实,在湖北,稻田里不仅长出生态大米,还“长”出虾、鳖、蛙、蔬菜等品类,从单一种植转变为复合产出,实现“一田多收”。

模式创新,带来的是效益大幅提升,通过筛选优良品种、配套节肥节药绿色生产技术,部分“水稻+”周年绿色高效模式实现了“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

据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统计,稻渔共生模式平均效益是单一种稻的3倍至5倍,其中“稻虾共作”模式平均亩产水稻600公斤左右,亩产小龙虾150公斤以上,亩均纯收入2000元至3000元。“有机稻+大球盖菇”模式,利用农作物收获后的秸秆种植大球盖菇,亩均消耗秸秆5000公斤左右,亩均收获有机稻谷400公斤以上,鲜菇4000公斤,亩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同时提高了秸秆综合利用率。

另一方面,“水稻+”生产模式,不仅仅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更是对“绿水青山”的维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在潜江市、监利县、公安县等地推行以“稻虾共生”为代表的稻渔共生模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每公顷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30%以上在钟祥市、应城市、团风县等地推行“稻鳖共生”模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每公顷化肥、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40%以上。在石首市、大悟县、仙桃市等地推行以“稻+鸭(蛙)”模式为代表的稻禽协同模式,通过最大限度运用生态调控功能,全过程绿色生产,农药使用量减少90%以上,化肥使用量减少50%以上。

稻粮统筹、稻经轮作、稻渔共生、稻禽协同……多种“水稻+”的生产模式让湖北田野变得精彩多姿,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75%,引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