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山村里,红色火龙果成就致富带头人;希望田野上,紫色稻米走向广阔市场;碧绿鱼塘里,青龙虾上线电商平台……2019年以来,响应省科技兴农的号召,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江门职院”)累计11组共40余位农村科技特派员对接云浮市30条省定贫困村,开展包括紫米产业基地建设、新农村规划、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信息化培训、乡村科普等11个项目的帮扶。
项目主要负责人、江门职院科研处处长巫若子介绍,本项目旨在提升云浮市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推进,学校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农业一线,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和创业,有力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农业产业兴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到2021年,我们会根据项目开展的实际情况,总结提炼部分技术帮扶贫困村产业发展较好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探索形成有效的先进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巫若子说。
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技术扶贫贫穷山村里结出“致富果”
“刘老师,你看我这苗打理得不错吧?”在云浮市云安区永丰村的山坳里,精准扶贫户林锡周拉着江门职院派出的农村科技特派员刘子贵,讨论起火龙果种植的用水施肥问题。在他们的眼前,是一块占地100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也是林锡周过上红火日子的“脱贫致富果”。
曾经,机电技术院系出身的刘子贵对火龙果种植一窍不通,一年多的帮扶工作下来,他成了半个专家,对种苗选育、病虫防治、灌溉施肥头头是道。
刘子贵介绍,几番深入调研以后,他们了解到永星村正在重点扶持火龙果种植产业,村民对火龙果种植有迫切的技术需求。为此,他们在完成了农机维护与保养培训的帮扶服务后,借助团队资源,请来技术专家提供火龙果种植的田间指导与技术培训。
跟着技术专家的步伐,刘子贵也在培训中掌握了火龙果的品种特性、联排搭架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及病虫害防控等相关知识点,并用钻研机电技术的精神,翻查资料、彻夜学习,以便及时解答群里种植户发出的疑问。“我们的经费有限,总不能每次都请专家来,我得多学学,能帮一把是一把。”刘子贵笑着说。
“没问题的,刘老师,我们都相信你!”林锡周拍了拍刘子贵的肩。从生活捉襟见肘的精准扶贫户,到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身份的转变让林锡周对未来生活充满了期望。“我种植火龙果,驻村工作组在资金、肥料、种苗、技术上都给予了大力的帮扶,今年初收期预计有8万—10万元的收入,下一年稳产期预计可达20多万元,未来丰收期一年可以挣个30万—40万元。”
“扶贫先扶志。永星村村民掌握的种植技术有限,难以跟得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感谢刘老师帮忙搭建了技术培训平台,指导村民更正传统的种植方法与思维,提升火龙果的产量与质量。”永星村驻村第一书记梁海泉介绍,永星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刘子贵一行人的到来,为永星村脱贫致富增添了科技动力。当前,永星村有70多户村民种起了火龙果,面积约计900亩。贫穷山村里,红色“致富果”渐成熟。
火龙果长成,但刘子贵他们步履不停。根据永星村的脱贫致富计划,下一步,该村计划利用省扶贫资金与对口帮扶资金,投资160万元建设一个家禽养殖场,打造本土特色产业品牌,带动更多村民走上小康致富路。“回家以后,我得多买几本家禽养殖和品牌宣传的书来钻研一下。”刘子贵说。
校企联动探索“造血式”科技帮扶模式
近3年来,新兴县天堂镇精准扶贫户温志能每年年收入增加了1万多元,他喜上眉梢。增收秘诀来源于田间种植的稻谷。
2010年,从北京回到家乡天堂镇的郑经绍发现了本土紫米品种。经过4年的品种改良,他逐渐将紫米种植从0.5亩的试验田,发展成为五谷丰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并于两年后成立微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延伸紫米深加工的产业链。
如何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经过协商,江门职院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决定以“把天堂镇贫困村、贫困户纳入发展紫米产业的种植基地”为目标,依托“农村科技特派员+公司+基地+农户”帮扶联结模式,推行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应用示范、科技服务为特色的科技扶贫模式,示范推广紫稻先进适用技术。
当下,天堂镇紫米种植面积从1亩到拓展到上千亩。依托“学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该项目致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带动农户120户种植发展紫米,建立示范基地250多亩,带动农户增产30公斤/亩,增收3500元/户,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一步,我们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借助校企合作的模式,帮助解决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科技问题,如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总结凝练出一套适合推广的科技扶贫模式。”巫若子说。
目前,依托紫米种植,微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研制出紫米酒、紫米茶、紫米饼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在成功创建新兴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背景下,郑经绍有了下一步的计划:“专业人做专业事。在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与科研教育项目上,我们计划借助江门职院的团队优势,从科研创新、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巫若子表示,针对农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他们接下来的帮扶工作将侧重增强企业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只有建立‘造血式’帮扶模式,才能让科技扶贫更具可持续性。经过一番调研,我们了解到,该企业在种植方面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层面亦更显优势。但在品牌推广、发展定位上,他们仍存在一定的短板。对此,通过市镇校企四级联动的合作方式,我们可在人才培养、品牌推广上给予支持,总结经验、凝练成果,并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应用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走出山窝扶贫农产品搭乘电商东风
今年4月,恰逢澳洲淡水青龙虾上市时节,云浮罗定围头村的移动应用商城正式上线运行。“借助线上销售平台,今年的青龙虾销售客源同比增加50%,前来下订单的客户不止罗定本地的酒楼商家,省内的佛山、中山、江门,邻近的广西都有订单。”围头村村民陈超能表示,电商平台的落地应用,提高了青龙虾的知名度。
三年前,陈超能回乡创业。看中本地水源优质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兴起的青龙虾市场,他承包了70多亩地,带动村民一起养虾置业。三年下来,青龙虾的亩产可达700—800斤,平均每斤可卖出50—55元,效益可观。此外,青龙虾养殖项目还带动了6名精准扶贫户就业,每人平均月薪为3000—3500元。
“如何扶持农村特色产业走出大山,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是江门职院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成员吴南雁与同伴们的任务。经过一个月的开发调试,由该项目电子商务组支持开发的宇信澳洲淡水青龙虾商城微信电商销售平台正式建成。
如今,尝到电商销售甜头的围头村正在修建一栋电商大楼,希望借助青龙虾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的成功经验,帮助更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我们村附近水质好,种出来的农产品,如五指毛桃、天冬红薯、大米等,品质优良,要是能推广到市场上,村民致富不用愁了。”围头村第一书记陈金奎说。记者了解到,围头村村委希望通过此次落地的电商项目,为当地原生态农产品销售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提供榜样示范,为日后更多项目的培训孵化、产品对接、品牌建设、网络推广、电商培训等提供经验。
“针对当前围头村特色农产品+电商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除了提供经济扶持,我们还将利用江门职院在经营销售、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资源,结合周边红色科教旅游项目,进行品牌包装,期望可以打造出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实现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吴南雁分析说,“下一步,依托电商平台,我们计划铺开农村快递物流网络,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将村内的农产品等资源与电商平台进行对接,让农民足不出户便能将自家的农产品卖得远、卖出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