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大家谈】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乃山水命脉所在,是绿水青山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无疑为森林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不久前,国家林草局出台《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成为推动新时代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森林资源,先后提出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数据显示,这10年,我国森林面积净增3.44亿亩,达到34.60亿亩,森林覆盖率由20.66%提高到24.02%,森林蓄积量净增43.56亿立方米,达到194.93亿立方米,林草植被总碳储量达到114.43亿吨。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最多的国家,森林面积增量占全球总增量的1/4。

当前,我国林草事业发展正处在提质量、上水平的关键时期。围绕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持续提升森林质量,已成为打开林草事业发展新天地、发挥森林“四库”作用的当务之急。

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概念有多种定义,比较完善的是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7年给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各种人为干预措施,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

在笔者看来,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重要任务,更是保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升的重要举措。从现实来看,虽然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世界第六位,但相对于我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庞大的人口数量,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缺林少绿仍是基本国情。因此,挖掘现有林的潜力,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森林生长量,成为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主要途径。从森林资源质量上来看,我国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70%,每公顷生物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森林生态系统平均固碳能力仅为全球相同纬度地区平均水平的58%。此外,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且60%的宜林地分布在一些造林比较困难的地区,森林恢复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升森林质量潜力巨大。

笔者认为,推进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推进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管理。可以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质量,发挥“四库”作用,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林业应有的贡献。

首先,要坚持分类经营、保育结合,科学制定森林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经营策略,使森林分类分级保护和经营的要求落地生根。应科学区划和界定严格保育的公益林、多功能经营的兼用林和集约经营的商品林。对天然林实行保育结合;对于多功能兼用的天然林,要区别林地保护和地上森林资源的保育,在确保不被破坏和不退化的前提下,将科学经营、提质增效、缩短培育周期作为地上森林资源保育的重心,变被动保护为主动经营保育,以提高森林质量。此外,修复退化林,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修复策略,在缺乏自然恢复能力的条件下,采取科学的人工修复措施,加速恢复进程。

其次,要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核心的森林经营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由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部门规章、森林经营规划、森林经营方案和森林经营技术标准等系列规定和准则组成,是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也是监督森林经营行为和评价森林经营效果的主要依据。要加快推进建立全国、省、县三级规划体系,遵循生态学理论和现代森林经营原理,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好森林经营规划和经营方案。同时,建立健全以全国性技术标准为指导、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森林经营技术标准体系。

再次,要大力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实践。以实施森林经营方案为主线,以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为主要任务,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实践,加强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分区分类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林,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形成最佳实践案例。应以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培育健康稳定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立体经营,适度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挖掘林地生产潜力,充分发挥森林多种功能,以森林可持续经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最后,要持续强化林草科技支撑,系统推进关键理论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围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和“双碳”目标需求,开展森林立地质量精细评价、退化林恢复等创新性研究,攻克智能化多功能森林经营规划、森林全周期多功能经营、森林生产力和固碳潜力提升等支撑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大幅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促进森林资源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会儒,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华北林业实验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

SourcePh">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