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学富镇河夹社区始终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发展核心,横向构建发展同心圆,纵向打造产业振兴指挥链,因村制宜,精准施策,保持“拼、抢、实”的作风,发展稻蛙和稻蛭综合种养特色生态农业,推动党建和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心“引”、专心“领”,组织堡垒更润心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重点在党组织。坚持支部“引”。富民强村是每个人的使命担当,2018年河夹社区为经济薄弱村,主要原因是没有村集体产业收入,该村党总支聚焦短板弱项,统一“两委”班子思想,凝聚发展共识,把2名有学识、爱家乡、懂农业的回乡青年选进新一届“两委”班子,靠前对接产业项目,多措并举壮大集体经济,2021年底社区集体经营性收入31.5万元,村集体积累资金273.47万元。

党员示范“领”。要想富、建支部,在产业上建支部,把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到干事创业中去。河夹社区成功引进了水稻和青蛙、水蛭综合种养项目,党总支积极向镇党委申请,迅速成立了特色农业养殖党支部,抽调3名精干力量进入“稻蛙”产业项目对接前线,通过“走出去、学回来”的方式,边学边做、互助互通,实现优质种苗引进与种养技术推广的双丰收。

整合资源“促”。社区创新发展理念,盘活“两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将赋闲在家的剩余劳动力统一登记在册、成立务工服务队,分别和江苏田盛源生态种养基地、盐城心想养殖农场以及阿平家庭农场签订务工协议,将农活统一发包,务工服务队人均收入增加2.1万元。同时将社区的闲置土地和废旧厂房再利用,成功引进7家企业落户投产,使闲置资源变成“真金白银”,村集体收益年增加10万元。

精心“培”、细心“育”,产业富民更称心

河夹社区依托村情实际,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迸发新业态。河夹社区充分利用水乡地域优势,以稻蛙和稻蛭综合种养特色农业为依托,在青年路北侧打造350亩田盛源生态种养基地。目前,田盛源生态种养基地已成为一家大型现代化农业生产企业,年出产成品黑斑蛙40万公斤,纯天然优质大米8万公斤,宽体水蛭5万公斤,总产值3000余万元,村集体收益增加5万余元,务工人均收入增加1.6万元。

打造品牌激发新活力。通过稻田生态养蛙,可以达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的工作模式,使每亩稻田的产值大大增加。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稻蛙和稻蛭”的经济附加值,社区协助田盛源生态种养基地在民营工业园区新建了5000平方米的标准加工车间,并成功注册了“呱呱叫”农产品商标,实现农场净利润提高了近两成。

缔造链条实现新突破。河夹社区通过与田盛源生态种养基地合作,对现有350亩生态家庭农场进行开发,打造生态稻蛙和稻蛭综合种养、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项目。同时与碧水蓝天、金虎家庭农场等项目开展合作,在331省道两侧大力发展水生蔬菜和绿色综合套养产业,连点成线,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耐心“帮”、用心“建”,生态富民更舒心

一个产业带动一片,一个项目帮带一方。河夹社区聚焦民生福祉,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探索产业富民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党支部+农场+群众”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把农场变身为务工基地,党员和大户示范带头,通过租赁群众土地进行稻蛙、稻蛭的综合种养,实现了“人+地+蛙”有机融合,带动周边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要想富先修路,河夹社区利用积累资金完善稻蛙产业基地项目配套,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40余万元,浇筑水泥路2.1公里,新建闸站1座,疏浚中小河流2.5公里。通过“一事一议”争取道路硬化1.2公里,积极与电力公司协调做好架线服务,为产业富民、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打造绿色融合的产业生态。河夹社区坚持党建+生态振兴,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起点,落实“门前三包”“红黑榜”等制度,不断提升乡村环境。同时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墙面统一出新,绘制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文化墙,激发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着力打造美丽富裕、生态和谐的新河夹社区。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