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1995年4月15日,吉林市向阳市场又出现了一家肉串店。这已是这个市场里的第三家肉串店了,也是最小的一家:20平方米的铁皮棚子、3张桌子。“这不是以卵击石吗!这仨人不瞧着赔呢吗!三个桌子能养仨人,真逗!”周围的商家议论着,不屑的关注着。这就是“杜家哥俩”在吉林市创业之初的店铺。开个这么小的店,创始人竟多达三个:哥哥杜华伟、弟弟杜建伟、杜华伟妻子赫静华。
杜华伟夫妇原本有工作单位,但每月的收入只有微薄的三四百元。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他们也梦想拥有财富、过上富足的生活。但幸福的生活不能守株待兔,只有通过创业才能实现。他们没有资本,钱是从赫静华娘家借的。6000元只够搭个20平方米的铁皮棚子。再说烧烤业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技术要求不高的行业,只要肯吃苦就能起步。
三个人有了展示自己拳脚的舞台,一身的力气终于派上了用场。切肉的切肉,拌料的拌料,穿串的穿串,烧烤的烧烤。小生意在不懈的努力中如炉中的火苗一样,越煽越旺,经常是这个桌刚撤,就又来人了。还真不错,比起原来的几百元工资,他们现在真是知足啊。可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没有“棚户区”的倒塌,哪有“高楼”的林立,因为要建电影城,他们租用的房子必须拆迁。另谋出路成了三个人不得已的选择。
于是,3个年轻人背井离乡,他们来到沈阳,要在这个地处交通要塞的城市寻求新的创业生机。但是沈阳的房费太贵了,说实在的,每月800元的房租他们都拿不起,更别说找个好地方经营了。目的虽然没达到,但也不能这样两手空空打道回府啊。沈阳一家生意火暴的鸡架城火得真是让他们眼馋。“是什么法宝使生意这么好呢?我们为什么不学学呢?”带着问题,三个人的商机开始垂青他们了。他们看到这家鸡架城里的熏鸡、酱鸡、烤鸡、炸鸡都很受欢迎。为了探个究竟,他们每天中午都去那里吃饭,挨个品尝里面用了什么料、是怎么做出来的﹖尝出个大致,他们决定以此为主打在吉林市开店。
经过斟密地考察,三个人在向阳市场瞄准了商机。烧烤店的名字就叫 “杜家哥俩”,为立足在那里,他们开始摸索着前行。
先从烧烤质量上下功夫成了三个人不约而同的想法。他们严把选肉关。牛肉有5块5一斤的,有8块钱一斤的;板筋有8块5的,有9块的;辣椒面有3块的有5块的,选哪个?他们从来都是选好的,好的当然贵。得润就会相对减少,有同行好心告诉他们,货进贵了。但“杜家哥俩”就是要用好的、贵的。开业不久,就进入夏季,加上开始客人少,肉坏了的情况常有,他们就将肉扔掉,决不处理处理再卖给顾客。赫静华说:“肉扔了真是很心疼啊,不是心疼那点肉,而是心疼工夫。那可都是贪黑起早一点点穿上去的啊!”独特的配方也是保证质量的关键。“杜家哥俩”肉串的配方是他们从沈阳带回来后,在其基础上自己琢磨出来的。杜华伟简单地说:“为了研究别人的配料,啃鸡骨架,我的假牙就啃坏了3颗。我们拿出卖的东西首先请朋友品尝,然后才推出。”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没人尝试过,不让人们知道也是很难让人认可的。他们坚持“只要吃过‘杜家哥俩’的串,就肯定会回头”的准则让更多的顾客品尝到了他们的串。延长工作时间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那两家串店晚上11点准时关门,“杜家哥俩”坚持到后半夜二三点钟;五一那两家关门出游去了,“杜家哥俩”依然开门营业。就这样,本来去那两家的顾客碰了锁,就到从来没进过的“杜家哥俩”。用赫静华的话说,一天攒一个顾客,一年下来就300多个了。
随着顾客越来越多,跑桌的现象也时常发生了。要把爆满的顾客留在自家店里消费,就必须得分流。1998年,“杜家哥俩”第二家店落户朝阳街。2002年,“杜家哥俩”第三家店在维北小区开业。3个激情创业年轻人,面对着生意的逐渐发展,自感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又同时发现生意做到这一步,吃苦耐劳、独特配方已经不够,管理、精细的管理已经格外重要。
事无巨细,杜华伟凡事都亲历亲为。他先抓穿串,一斤肉能穿多少串,上差下差不能差2根串,每根串肉片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顾客花1元钱就吃那么少,你是顾客你能愿意吗?”杜华伟对员工说,“要把顾客当作是自己或者是你的家人。”然后他又抓烤串,烤到什么火候,颜色到什么程度。接着是后厨......每个岗位都规范到一定的标准。
事业的壮大也使日常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摊子就落到了护士出身的赫静华身上。她刚开始并不知如何管理,经常一整天,十几个员工一齐出现,吃饭的、生炉子的、擦地的,乱成一团,顾客推门进来,一看好像准备工作还没做好似的,转身就走了。赫静华就将人分散安排,做饭的先来,然后生炉子的,打扫卫生的,干完自己的活就下班,不用等到关门一起走,人员呈流水状,大家不用干耗挨累了,秩序也井然了。
几家分店逐渐走上正轨后,“杜家哥俩”鸡骨架风味声名远播。有人找上门来,主动提出以10万元加盟连锁“杜家哥俩”。为了不砸“杜家哥俩”的牌子,杜华伟决定不能盲目开连锁店。他开始到各处市场转,同时琢磨着“杜家哥俩”下一步怎么走,如何发展?仅2005年,差不多每个月他都去一趟长春,他要开一家样板店,为以后的加盟连锁做准备。2005年9月,杜华伟看见大东门的清川江饭店张贴出兑启事。回家后,他和妻子赫静华商议。第二天下午,他就以35万元兑下这个占地700多平方米的店铺。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准备,“杜家哥俩烧烤城”在震天的鞭炮声中正式营业了。以黑红为主色调,桌椅选择特色明显,服务员着装以明显而不张扬的粉色马夹为主风格成了 “杜家哥俩”的基本风格。将来,他们想先在长春各城区开分店、连锁店,然后一步步将“杜家哥俩”这个品牌,这个吉林风味小吃推广出去。
→金手指:
企业一旦起步,管理就成了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企业管理不是靠学些书面理论就能掌握的。那是经过实践,把点点滴滴的经验总结在头脑里,再反哺给企业的结晶体。正如有很多店家非常兴隆,又有很多店家黯然关门,就是因为每个店的管理理论不尽相同。
引语:
这是中国许多下岗女工生活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寻常小人物的创业血泪史。这里有创业的激情,这里有致富的法宝。一个40、50的女人,挣扎13年,做起一个又一个的小买卖就是看不见钱影,但她从不言弃。在泪与血的洗刷下,她摸爬滚打,掏出了自己的“血本”,奔向更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