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正进入新赛道的角逐。

日前,浙江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榜单。由省委改革办组织专家评审会,各地各部门通过激烈打擂,第一批共25项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脱颖而出。

推进政策直达快享,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减轻企业年报负担,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完善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体系,让企业烦恼快速解决……聚焦发展所向、企业所需,最佳实践案例涉及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经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五大环境。

25项最佳实践案例,也是25项硬核改革。进入改革深水区,它们的探索实践不仅为市场经营主体稳预期、增信心、强活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继续推动改革走深走实,提供了解题思路。

向难处行 让企业更有获得感

25个最佳实践案例有一个共性特点,都切中了时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和热点问题。

营商环境好不好,市场经营主体最有发言权。

“没有跑政府,没有准备材料,真金白银就送上门了。”在杭州未来科技城的人工智能小镇,研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软件的嗡嗡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得到了20%的税收减免,同时还享受到了园区租金补助等优惠。企业负责人刘杲劼说,“对初创型中小微企业而言,每一笔补助都是雪中送炭,这给了我们信心渡过艰难时期。”

助企纾困,激发广大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力,是当前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重中之重。从中央到地方已实施了多轮助企纾困的政策。把政策精准送达,让企业对政策“找得着、看得懂、用得上、算得清”十分关键。

为此,省经信厅牵头联动省、市、县三级,着力破解政策直达快享难题。通过在全国率先打造惠企政策直达应用,浙江的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感、直享”企业。2022年,全省完成财政补助补贴1088亿元,减负4302亿元,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

“政府有为、企业有感、治理有效。”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务环境优化提升,不仅要提高企业办事效率,更要能增值,让企业享受最大限度的红利、得到最大程度的收益。

“小切口”里,也藏着改革的大需求。知识产权保护,是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中的一大难题。

在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绍兴柯桥的中国轻纺城,一枚小小的印花图案,可能关系到商家的生死存亡。浙江捷信纺织总经理刘化海花了不到一周时间,从市场的纺织类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拿到了新设计的面料花样版权,“心里有底了,如果市场上发现仿冒花型,来这儿投诉,3天就能解决。”

此前,因缺少有力的著作权保护,一些企业花费精力设计出来的新花型,往往过不了3个月,就被各种“山寨”。如果走司法程序,至少要花半年时间,那时花型也已经过时。针对这一难题,柯桥首创纺织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新机制,市场监管、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协同配合,让花样版权登记从原来的一个月缩短到一周,投诉处理从一周缩短到3天。

这背后有一个智慧中枢。面对数十万的海量印花图案,柯桥建立人工智能比对系统——“中国纺织面料花样版权数据中心及AI比对系统”,快速比对、快速登记、迅速维权。

奔着问题去,向着难处行。切实解决市场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创造性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是这一批最佳实践案例的鲜明特征。

为培养与“一流营商环境”相匹配的干部队伍,省委组织部牵头探索构建“学界+政界+业界”干部多元赋能新机制,形成“干中学、学中干”的双向赋能新模式,不断提升广大干部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能力。

省公安厅围绕群众、企业重复拍摄证件照问题,打破数据壁垒,只需拍一次照,就能在出入境证、身份证、驾驶证等证件上使用,并向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等领域延伸。这项举措每年可为群众节约涉证件相片业务办理费用1.5亿元以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动因。25项最佳实践案例都是基于深入调查研究,聚焦重大部署、瞄准重大问题,在群众、企业的评价反馈中,不断地迭代完善,提升获得感。

涉深水区 破解深层次矛盾

对营商环境优等生浙江而言,涉及营商环境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无人区和深水区。许多领域已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调整和制度体系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

民营企业是浙江经济的“底盘”,也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好,浙江经济才会好。但多年来,一些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中依然面临“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

比如,长期以来,广大中小微企业希望政府采购能进一步降低门槛和交易成本,让企业获得更多平等参与的机会。这涉及深层次的机制问题,需要全面梳理现有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为中小微企业开辟空间。

浙江打造的政府采购云平台,经过进一步完善,正逐步打破政府采购中的“玻璃门”,不仅为省内各类企业提供平等的机会,还面向全国敞开大门。今年6月,省财政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领域支持中小企业政策实现首次突破,研究制定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领域中小企业预留40%份额的政策。

一组数据能看到,浙江中小微企业在政府采购政策突破中获得的红利。2022年,全省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合同份额超1600亿元,占政府采购合同总规模的8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比例10个百分点。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本质上是“刀刃向内”的改革。今年4月,浙江召开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会,强调要用政府放权让利的“失”与“痛”,换企业群众办事的“得”和“爽”。

今年,浙江2000多家医疗器械备案企业就有了这种真切的感受。

3月1日,浙江出台《关于优化医疗器械注册审评审批的实施意见》,X光机等第二类医疗器械首次注册、变更注册、延续注册的技术审评平均时限由法定120个工作日缩减至50个工作日;同时行政审批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注册费用也大幅降低。截至6月,该项政策已为企业节省费用1000多万元。

简化的是流程,减去的是权力。省药监局等部门一时简政放权的“痛”,最终惠及的是全省医疗器械产业的快速发展。“高精尖医疗器械项目的快速获批,能够迅速上市满足临床需求,帮助浙江企业抢占市场先机。”微创龙脉医疗科技(嘉兴)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荆强说。

一系列创新性的改革成果,最终要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来固化。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以来,省司法厅进一步加强行政合法性审查,将政府行为关进“法治笼子”,保障企业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今年,浙江出台了全国首部规范行政合法性审查工作的创制性规章,将改革精神和服务理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合法性审查拓展至政府的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重大执法决定、行政协议等领域,以及其他重大涉法事务领域。这从源头上推动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减少了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行为的发生。

此外,省市场监管局创新实施的企业年报“多报合一”改革、省侨联持续激发广大侨胞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宁波市构建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体系等一系列在全省、全国创新的实践,为解决营商环境共性问题提供了浙江方案。

系统集成 释放叠加效应

一粒创新药从实验室研制到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全球各地的生物医药企业,前赴后继来到这里。这两年,平均每个工作日就有一家生物企业在此落户,全球十大药企中有7家在钱塘区落地。

艰难的生物医药创业之路,因为钱塘区能给企业带来“增值”的政务服务而有了更多保障。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门槛高、人才密集度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钱塘区探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金融链、服务链“六链融合”改革。“杭州医药港的全链条服务,给我们的研究、审批、生产等环节带来极大便利。”当地一家药企的相关负责人说。

比如产业链方面,当地为临床前研究阶段提供了动物实验中心;在产业化生产环节,园区引进了药明生物、澳亚生物等头部企业,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研发、生产服务;而在金融链方面,钱塘区建立规模达50亿的产业基金,并以此撬动了19个知名投资基金。受益于全链条服务,在生物医药领域钱塘区已有20家上市和拟上市企业、30家“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

钱塘区“六链融合”改革实践背后,是一次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跨系统、跨业务的系统性变革。营商环境改革,正从过去的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转变。从此次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中,大多有这种“多跨协同”的特征,并不断释放改革叠加效应。

在杭州市临平区,辖区内的所有企业有一个共同的家——临平区企业服务中心。中心整合了23个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涉企服务资源,并提供人才、投资、行政审批等九类一站式服务。

截至目前,该中心已有1240个事项集中进驻,累计兑付财政资金14亿元,办结企业诉求2.3万余条,受(办)理各类审批业务12万余项。得益于集成服务,该区贝达天广实、微策生物等14家企业实现了快速拿地开工,在施工过程、竣工投产中的问题均及时得以解决。

这些涉及多跨协同的复杂改革,数字赋能是破解难题的有效手段。

在土地要素极为紧缺的温州,数字化技术为中小微企业争取土地要素提供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企业靠数据得地,用数据说话。”温州通过开发上线运行工业用地数字化配置应用,汇聚了来自经信、资规、税务、科技等多个部门的数据,设置了亩均税收、研发占比、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九大核心指数,通过数据对用地需求企业“画像”,排名靠前的企业优先拿地。

温州企业拿地,正从“主观评价供地”向“凭数据客观供地”转变。根据产业空间布局、企业意愿,目前,全市已确定评估排名前45家企业列入第一批供地计划,供应土地面积1200多亩。

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这条主赛道上,浙江将从扎实的改革实践中调动各方积极性,探索出更多最佳实践案例,跑出加速度、跑出好成绩。(记者 施力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