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升供电能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关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邀请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深入湖南省株洲市开展专题调研,总结和梳理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株洲供电分公司(以下简称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经验,为推进全社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体现,也是更好满足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电力作为引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得益于2022年2月政企协同有效应对雨雪冰冻灾害的成功经验,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守“供好电、服好务”的主责主业,在湖南省电力公司党委和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联合株洲市乡村振兴局首创倡导在株洲全面开展“村电共治·便民服务”工程。为了进一步建设供电服务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和的高质量管理服务体系,“村电共治·便民服务”于2023年全面升级为“村网共建·便民服务”,旨在推动将电力工作纳入村务常态化管理,将村务便民服务工作嵌入电力常态化管理,通过政企合作打通乡村供电服务“最后一公里”,助力打造“乡镇主导、村组主责、供电支撑”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
求实为民,持续提升电力供应服务品质
“人民电业为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国家电网公司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电网公司践行初心和使命的高度概括。“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实施这项工程的出发点,就是要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用电服务,让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统筹线上线下,让办电服务有效度。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株洲深入践行数字惠民理念,探索以数智化技术助推村(社区)在公共能效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的智能化、便民化水平提升。在“株洲诸事达”APP开发上线“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平台,推广“网上国网”APP、“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微信公众号,实行“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截至2023年5月,全市乡村平均供电服务半径由原先的25公里缩短至1.5公里,株洲“村网共建”线上平台服务客户超过100万户,政企联动办理用电需求业务8000余件,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大幅提升办电便捷度,百姓办电不出村成为常态。线下则打破“N个镇+1个供电所”的供电服务模式,将供电服务下沉到村一级服务窗口。在各乡镇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全覆盖增设“村网共建”便民服务点,提供用电报装、用电咨询、查询缴费等“一站通办”电力服务,丰富群众办电渠道,延伸服务触角,实现了“好办电”到“办好电”的转变。
拓宽覆盖群体,让供电服务有广度。为了满足农村特殊人群用电需求,属地供电所主动对接村(社区),完善脱贫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用户明细,与村(社区)电力联络员共同制定“一对一”上门走访服务计划,检查安全用电情况、解读用电政策等。同时,组织成立并用好“村网共建”爱心基金,开展农村留守人员关怀服务、特殊群体电力相关延伸服务等。截至2023年5月,村组与属地供电所结对上门服务特殊群体447次。此外,各地还充分利用电力大数据覆盖面广、数据及时详实的特点,着力探索“电力大数据+”应用模式,在赋能数字乡村建设的同时,助困帮扶特殊群体。比如,株洲市渌口区积极推行“电力大数据+防返贫”“电力大数据+关怀孤寡老人”服务,从电量、电费等多个维度动态监测特殊群体生活情况,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开创了一种常态化调查研究新方式。
开展宣传引导,让用电服务有温度。“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的本质是电力供应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一种人民至上的服务情怀。在强化科学用电宣传方面,通过整合县市区政府、乡镇(街道)、村(社区)和国家电网的宣传平台资源,开展多形式、多元化、多角度宣传,如组织制作二十四节气主题宣传等,村(社区)配合供电所在社交平台上发布节约用电视频、图片等宣传资料,推进节约用电、安全用电、电能替代“进万家”“进集市”“进学校”。在开展错峰用电引导方面,供电所建立村(社区)重过载台区台帐并滚动更新,协同村(社区)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等用电高峰前期,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疏导,与电力联络员联动,实地点对点引导大用户错峰使用大功率设备。为了提升群众的安全感、知晓率、满意度,国网株洲供电公司还免费提供用电设备安全检查、政策答疑等服务。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便民服务举措赢得群众一致好评,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到进一步深化。调研组专家、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认为,“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一种机制创新,它的亮点就是把电力供应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政治上有高度、创新上有力度、组织上有效度、便民上有温度。
赋能聚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电力在助力乡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指出,“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推进城乡配电网建设,提高边远地区供电保障能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的实施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力保障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要提升农村电力保障质量和水平。“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以乡镇、村组为主体,供电所参与,差异化开展农村电网规划,完成43个乡镇电力设施规划修编。通过精准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开展中心村小城镇电网、村村通动力电等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株洲农村地区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77千伏安,近三年农村地区用电量平均增速达8.5%以上,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百姓用电需求,增强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为了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国网株洲供电公司联合地方建立了220千伏输电线路沿线248个村455个点位的防山火联动体系,将电力安全纳入村(社区)安全管理体系。针对农村住宅、村道等乡村新建项目,村委会在开工前协同属地供电所做好电力隐患信息收集传递,筑牢电力安全防护体系。截至2023年5月,共同治理电力设施安全隐患点378处,发动群众配合开展砍青扫障、山火防治等专项行动2728人次,有效保障了农村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了“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大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电力设施建设是乡村产业培育的基础。国网株洲供电公司主动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大力推动乡村电气化和能源消费升级,以电力服务升级推动农村营商环境升级、产业发展升级,为乡村振兴蓄力发电。建立乡村产业项目需求清单,推动供电所主动上门,快速响应;开展乡村产业电气化改造,为电制茶、电烤烟、电榨油等电能替代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助力生态、绿色、低碳农业加快发展;协力推动农产品消费升级,通过“村网共建”微信公众号,为本土农产品生产企业搭建产品展示、宣传、销售的线上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此外,国网株洲供电公司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设计供电方案,为小微企业提供零上门、零投资、零审批办电服务,帮助企业优化用能结构,降低用电成本。2022年以来,累计服务农产品加工等小微企业和乡村产业项目2600余个,为企业节约成本6000余万元,办件成本下降28%,实现了“发展等电”到“电等发展”的转变。调研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认为,“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企业服务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典型案例,是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成功尝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行业样板,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
加速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农村能源是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乡村清洁能源发展,推动农村能源绿色转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推动现代化新株洲智慧绿色能源互联网建设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的重要载体。株洲市推动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因地制宜推广电烘干、智能育苗温室大棚、畜牧水产电气化养殖等技术应用,推介节能智慧型电器产品,稳步推广电动农具、全电厨房、全电民宿。服务乡村屋顶光伏开发,协助做好分布式光伏结算,推动农村光伏客户并网高效完成。在绿色用电方面,促进供电公司与教育、卫生等领域相关单位合作,向学校、卫生院、乡村企业等提供清洁能源。为了满足绿色出行的需要,在村内适宜位置建设充电桩,逐步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有序推动株洲电网建设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提质加速。调研组专家、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专职监事李保民认为,“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株洲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重要举措。以绿色电力赋能乡村振兴,要行在实干上、行在生态上、行在细节管理上。
“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三点启示
基础设施的完善,事关农业农村的长远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不仅丰富了村支两委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功能,还贯通了电力服务网格与政府村级网格,有效推动乡村供电服务水平和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真正实现了农村电网共建、服务平台共治、发展成果共享。
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共识形成合力。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强,则乡村强。“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农村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一,深化联学联创,加强交流协同。坚持“党建引领、业务共建、同频共振、互联互通”原则,通过各县市区公司党委和供电所党支部与当地乡镇政府、村(社区)党组织开展“联学联创”“结对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助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高效推进。第二,优化志愿服务,深化文明实践。在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电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以东方红(火车头)党员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的形式,结合主题党日、岗位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开展专项服务行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共同打造一个阵地,提供精准便利的电力志愿服务项目,真正让工作成果融入社区、融入农村。第三,突出示范引领,实现“党建+业务”融合互促。将“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作为支撑乡村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示范工程,将工程成效纳入基层乡村振兴考核范畴。在电力便民服务点创建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在工程落地见效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打造党建与乡村供电服务相结合的典型示范。
强化政企协同,共建共管联手破题。“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于政府而言是需求,造福民生、带动经济;于百姓而言是诉求,办电便捷、用电无忧;于企业而言是责任,服务群众、促进发展。国网株洲供电公司站在政府与百姓角度找到三方契合点,以“政府主导、电网主动、政企联动”的方式扩展网格服务内涵,协同管控服务品质,实现政企在农村地区供电服务上共建服务机制、共筑服务网络、共搭服务平台、共创考评体系,打造政企合作的重要平台、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为改变供电公司“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株洲建立乡镇与县区公司、村组与供电所、电力联络员与网格经理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加强与供电所信息共享、线路巡查、电力施工协调、电力线路山火防治联动等方面的配合,发挥基层组织治理作用,实现乡村电力建设向村网齐抓共管转变,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水平。调研组专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青连斌认为,国网株洲供电公司在推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过程中,充分发挥央企的行业优势和阵地优势,主动融入乡村治理,以电力供应和服务为基础,形成了政企民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其他企业、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治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健全保障机制,明确责任激发动力。“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强激励硬约束,实现常态化运行不走样,便民化服务不打折。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株洲市县两级均成立“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建设专班,负责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及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层层抓好落实,营造全面铺开、共同发力的良好氛围。二是成立工作驱动机制。国网株洲供电公司按照“双推动、双常态、双源头驱动”工作思路,以任务事项为源头推动企业和电网“治理类”业务开展,以工单为源头驱动村务便民服务“需求类”事项闭环。三是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一方面,严格督查考评,对“村网共建”实行月调度、季督查、年考核,将“村网共建”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平安乡村建设考评体系和季度重点工作督查内容,制定涵盖体系机制建设、便民服务点运行管理、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实施3个关键服务11项具体考核指标体系。另一方面,强化正向激励,在全市开展“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典型乡镇、典型村组和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基层工作热情。政府联合供电公司设置专项资金,对工作优秀、贡献突出的电力联络员进行以奖代补,让基层“村网共建”有奔头、有甜头、有劲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电力须先行。“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照亮了美丽乡村的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株洲市领导及国网株洲供电公司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锚定目标、砥砺前行,把“村网共建·便民服务”工程打造成为在省内具有广泛认可度、可复制推广的品牌,以及在全国范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乡村治理“株洲样板”,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更好地服务政府、服务企业、服务民生贡献株洲力量。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专家:
陶建群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
杨宜勇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
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李保民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专职监事、巡视员
张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执笔:陶建群曲统昱;分别为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人民论坛网经济部编辑;该报告为“2023年国家治理创新经验课题调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