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是我国出口创汇最主要的水产品之一,养殖区域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等地,目前年养殖总量约占世界的2/3,产量约十多万吨,每年出口创汇8亿多美元,而福清的烤鳗产量目前约占全国45%,占日本市场份额38%,是全国最大烤鳗生产加工和出口创汇基地……
早就听说福清渔溪镇柳厝村有个鳗鲡养殖能人,1998年他投资200万元建温室大棚开始养殖鳗鲡,经过21年的打拼,他凭着坚强毅力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把鳗鲡事业越做越好,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每年养殖鳗鲡苗30多万尾、限量出口商品鳗50吨(包括烤鳗7吨),产品畅销日本、韩国、香港及东南亚一带。为了拓展公司业务,他还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寓意深刻的“中洲梦”注册商标;目前公司形成了集鳗鲡养殖、加工、销售及订制于一体的产供销一条龙综合产业……
近日,记者慕名来到福清市渔溪镇柳厝村,走进恒温的彩钢瓦温室大棚,采访了大名鼎鼎的鳗鲡养殖能人——福建中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杰。
“中国鳗业基地在福建,福建鳗业基地在福清,福清鳗业基地在渔溪,福清人经过40多年的打拼,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鳗鲡天下’”。张秀杰在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滔滔不绝说起了鳗鲡发展史。
张秀杰说,鳗鱼别名鳗鲡,主要品种有日本鳗鲡、南美鳗鲡和北美鳗鲡,由于鳗鲡在陆地的河川中生长,七至八年成熟后洄游到淡水和盐水交汇处交配,回到深海中产卵便自然消失了。由于鳗鲡寿命长达50至100年,一生只产一次卵,且目前世界上还无法进行人工繁殖,加上鳗鲡体内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大量的胶原蛋白及磷脂,因此鳗鲡被消费者称为“海底人参”,并享有“水中软黄金”之美誉,出口产品供不应求。
“1979年是福清鳗鱼产业的纪事元年,当年我省外贸厅和福清市政府以补偿贸易方式,在渔溪镇与上迳镇接壤的南湾村引进日本水泥池工厂化养鳗技术,南湾村的鳗鲡养殖场成了全国最大、最早的养鳗场;从此以‘一条鳗鲡’为主导,开创了福清大规模养殖鳗鲡的先河。”张秀杰说,目前渔溪镇是全国最重要的鳗鲡苗饲养基地,曾经全国80%的鳗鲡苗产自渔溪镇,而福清的鳗鲡养殖分场也遍布全国各地。经过40多年的发展,福清目前的鳗鲡养殖企业多达几百家,光渔溪镇登记在册的鳗鱼养殖企业就多达255家。此外,鳗鲡产业还带动了福清市鳗鲡的饲料厂、烤鳗厂、养殖设备等相关产业发展,一个镇单项鳗鲡产业链的产值高达100多个亿,带动福清十几万人发家致富。
“以水得鱼、养鳗先养水”。据了解,鳗鲡从苗养殖成出口的商品鳗需养15个月,在养殖过程中鳗鲡最喜欢在清洁无污染的水域栖身,由于中洲鳗业以立体原生态方法养殖鳗鲡,所以出口给烤鳗厂的鳗鲡才能通过几十项指标的严格检测和每年两次国检,“中洲梦烤鳗”也因此获得“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和“寻找福建绿色健康养殖基地”一等奖。当然,养鳗业也并非一帆风顺,也有低谷的时候,2006至2008年由于受东南亚经济危机的影响,走入低谷的出口商品鳗1吨才卖5万元,直到2012年东南亚走出经济危机,福清出口的商品鳗价格才开始不断飚升,到2012年福清出口的商品鳗(日本鳗)最高1吨卖到了24.3万元,目前出口的商品鳗价格维持在每吨11万元左右。
记者好奇“中洲梦”注册商标的来历,张秀杰说这得益于福清侨乡石竹山的祈梦文化。2016年他和友人攀登千余年来祈梦文化活动经久不衰的石竹山时突发灵感,中国有“中国梦”,“中洲人”和福清鳗鲡养殖企业家也有一个梦,那就是把福清的鳗鲡养殖业和烤鳗加工业做强做大,让更好更多的家乡优质鳗鲡“游向世界”。
做事雷厉风行且脚踏实地,是张秀杰留给记者的印象。
在工作中,张秀杰也确实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马上把灵感付诸实施,立即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中洲梦”注册商标。
经过申请和公示,2018年,注册人为福建中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中洲梦”商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成功,取得了商标注册证。
“我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的,不懈的追求,梦幻就能成真。”张秀杰说,有了这个梦想的鞭策,接下来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去苦干加实干了。为了实现“中洲梦”的发展计划,目前福建中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武夷山分公司在武夷山下梅村成立,公司将充分利用武夷山下梅村的好山好水,养殖更高品质鳗鲡和种植生产出原生态的武夷山岩茶,把福建中洲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打造成集生态养殖、生态种植和生态发展的科技化产业园。
福清市渔溪镇柳厝村的鳗鱼养殖企业家们在致力于鳗鲡事业的同时,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在福清市委发动下,渔溪镇柳厝村成立了乡贤促进会,在乡贤的一致推荐下,张秀杰当选为乡贤促进会会长。在张秀杰的带动下,爱乡华侨和村爱心人士立即筹措资金35万元左右,为柳厝村修一座通往渔溪实验小学的小桥,为村立了地标碑,为村公路进行美化绿化建设,此举获得当地村民的普遍赞誉。
(记者 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