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承接全球第1座半潜式养殖平台以来,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就博足了船舶工业的眼球——没想到,从前被认为价值量较低、技术含量不高的渔业装备也能变得“高大上”起来。2017年4月,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接获了挪威Ocean Aquafarms公司5座可伸缩式深海网箱,单价为5000万美元;5月,又与长岛佳益海珍品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国内首座Hex Box深水养殖网箱建造合同。7月,由山东日照港达船厂改装的国内第一艘养殖工船也顺利起航。2017年,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可谓是风头尽显,尤其是在当下船舶市场持续低迷、海工产业复苏缓慢的背景下,这份期许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了。
1世界渔业养殖装备现状
挪威是全球深海养殖的领先国家,其所掌握的冷水养殖和高端海工装备技术在全球独树一帜。目前,挪威已在全世界相应海域国家申请专利,几乎垄断了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的设计技术及运营市场,形成了从装备设计、鱼苗培育、远海放养、活鱼捕捞、鱼肉生产到物流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呈蓄势待发之势。为了满足在海洋中生产蛋白质的强劲需求,国际深海养殖快速发展,很多挪威渔业公司提出了先进的深海养殖模型理念,使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跟传统渔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新型渔场由钢结构组成;其次,新型渔场只需要3~5个工作人员即可控制上百万条鱼的生长,自动化程度高。
当前,已进入建造阶段的新型渔场有挪威SALMAR公司设计的海上渔场,也就是武船重工承接的半潜式海上养殖平台装备,还有挪威Ocean Aquafarms公司设计的Hex Box深海养殖网箱。其中,前者已经运往挪威,并将于近日在Frohavet & InnovaMar渔场投入使用。
养殖工船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诸多实践。西方养殖业发达国家如法国、挪威、西班牙等,以及许多岛屿地区如日本、中国台湾等,也将养殖工船视为重点研发和推广设施。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养殖工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虽有诸多实践,但一直未成为主体产业,这或与生产规模有限、远海养殖需求不足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养殖工程技术和市场的探索。这里面,有“高大上”的技术范儿——2015年,挪威NSK船舶设计公司发布了其设计的大型深海养殖工船,总长430米、型宽54米,造价为6亿~7亿挪威克朗,1艘养殖工船可以容纳1万吨三文鱼成鱼或超过200万条幼鱼,还可以降到海平面以下10米深度。该养殖工船将设计成钢架结构,每艘船上可以安装6个50米×50米的养殖网箱,网箱深度可达60米。
也有“接地气”的实惠派,倡导改装二手运输船进行渔业养殖——2016年5月,挪威航运界的传奇人物John Fredrisksen在希腊海事展上提出将船龄在10年左右的散货船改装成养鱼工船,总费用为1550万~1800万美元。这样既可以去产能,加快船舶更新换代的速度,又能促进全球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渔业养殖装备现状
由于我国养殖产业以作坊式近海养殖为主,粗放式养殖不但设施简陋、工艺粗糙、管理水平低下,也导致目前15米等深线以内适于渔业养殖水域的饱和,而15米~40米的水域利用率不到1%,40米等深线的深水域尚未开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多宝鱼之父”雷霁霖院士提出了在我国建造海工船的初步设想。雷院士称,深远海养殖平台建成后,有望与捕捞渔船相结合,形成驰骋深远海和大洋、持续开展渔业生产的“航母舰队”。
在深远海网箱式养殖平台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制造能力,设计能力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不仅承接建造了全球第1座半潜式养殖平台,而且又接连获得了12座深海养殖平台订单。此外,武船重工也于日前与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中国海洋大学签订了“深海1号”大型智能网箱制造协议。
在养殖工船方面,2016年大连阿波罗海事服务有限公司牵头论证的由散货船改装成养殖工船的总体方案设计获得了DNV GL船舶设计的原则性认可证书(AIP)。该船通过换水孔使船舶货舱内外相通,艏部安装单点或发散系泊设备,可抗17级台风。2017年7月,我国首艘养殖工船也在山东成功交付,该船由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水产科学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设计,日照港达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改装。该船总长86米,型宽18米,型深5.2米,设计有16个养鱼水舱,可满足冷水团养殖鱼苗培育和养殖场看护要求。
3深、远海养殖装备发展面临的挑战
自动化程度需不断提高,抗恶劣海况能力应进一步增强。近海养殖易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并且面临着资源枯竭和海产品大量减少的问题,因此向深远海进军是必然趋势。而装备在向深海、远海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装备在处于远离陆地处运营,各项物资的运输以及人员往来存在诸多不便,深远海渔业装备必须保证能在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实现装备的有效运行。因此,渔业养殖装备的自动化程度需不断提高。包括水质自动监控技术、自动投饵技术、自动分选技术、水下视频监控技术等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将日益广泛,对自动化的开发将成为今后科研的重点。
其次,深远海海域一般水文气象环境较差,尤其是我国海域具有台风多、海洋环境恶劣、海水温度高等不利因素。因此,要想在我国海域发展深远海养殖,必须要求养殖装备技术有很强的抵御能力。
国际市场需求明确,国内发展前景广阔。从国际市场来看,挪威、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渔业大国的大型养殖公司已经成功运营多年,传统的养殖方式已经成为习惯,要想提升技术、革新养殖手法,就得利用新技术、新装备大幅提升渔业资源调查、养殖、捕捞、储运加工全产业链集成水平。挪威三文鱼养殖巨头萨尔玛集团的市场调查显示,仅挪威渔业市场就需要至少100台套大型深远海养殖平台,而该公司也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不少于10座深远海养殖平台。
从我国市场来看,考虑到我国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发展深远海智能化渔业的战略需求,企业可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核心,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求,创新研究养殖模式,逐步形成新型渔业资源调查装备、渔业养殖装备、渔业捕捞装备、渔获加工装备与系列渔业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可以说,未来市场前景极为广阔,可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据初步调研,我国适合新型渔场养殖的海域约为16万平方公里。仅以南海为例,海域水深为45米~100米、且适合开展深远海渔业养殖的海域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随着我国南海渔业养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据测算,未来可形成约1800亿元人民币的渔业装备市场,成鱼年产值将达1350亿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