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草莓第一县”的辽宁省丹东市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创立之初就秉承着“好水果从种植开始”的理念,坚持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经营管理模式。从单一的草莓扩展到蓝莓、板栗、黄菇娘、艳红桃等极具丹东地域特色的各种水果,形成了集种苗、研发、种植、管理、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果业闭环。2008年-2019年,十年时间,合作社创建的“圣野果源”品牌价值已达1.82亿元。

提升产品品质,实现草莓全程管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说。为了抢占上市时间,合作社专门成立了一支由7人组成的技术研发团队,并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公司合作,从种苗选育、土壤改良、投入品选择着手,提升栽培管理技术,全方位研发升级产品包装、产后处理、仓储物流等各个环节。

努力没有被辜负,丹东红颜草莓的上市时间成功提早1个多月,成为全国红颜草莓最早上市的地区,每斤零售价最高可达100元。“这项技术对提升合作社综合竞争力和丹东草莓种植户的经济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廷东说。

为了提升商品果率,合作社科学制定小浆果果品品质标准、包装、采后处理和物流配送标准等生产管理标准,合作社成员按照相应标准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分级、包装销售,并结合大棚内安装的物联网设备、溯源监管体系进一步提升成员的种植规范水平。

“我们合作社有一套完整的温室种植标准体系,采用现代化物联网模式,设定好草莓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最佳生长环境。只要将影响环境的环节采用数字化的形式输入计算机管控系统,计算机就会根据空气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小浆果所需的最佳环境。”马廷东娓娓道来。生产过程数字化,大大提升了丹东小浆果商品果的标准化。

合作社综合利用网络技术、射线技术、条码识别技术,建立起集网站、POS机、短信和电话号码于一体的多终端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我们给每户成员发放智能手机,并派技术员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农户将草莓生产的全程信息采集并上传到追溯平台,就会立即在追溯平台上公开展现。消费者只要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观看草莓的生长全过程。”马廷东介绍。

拓展营销渠道,建立多元化销售网络

“2008年,我们的销售不是很理想,于是我就和理事会成员一起到全国主要的大型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调研草莓的销售情况,最终决定选择与生鲜连锁超市直接对接的销售模式。”回忆往事,马廷东感慨万千。

沈阳的地利生鲜连锁超市第一个月拿出5家门店免费为合作社代销,作为回报,合作社则把优质的草莓鲜果按成本价供应。短短一周时间,单店的草莓销量从原来的100斤激增到1000斤。“超市把其余20多家门店草莓的直供权直接给了我们,先期还给了我们1个月的免费销售权,我们由此在沈阳打开了市场。”马廷东说。

发展永不止步,合作社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农产品展览会和农交会,探索农超、农企、农校、农社等产销对接的新思路。合作社的线下销售渠道也拓展到百果园、果多美等其他生鲜连锁超市,销售的产品则从单一的草莓扩大到蓝莓、黄菇娘等其他浆果产品。

销售问题顺利解决,品牌的打造便提上日程。为了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合作社注册了“圣野果源”商标,并从2013年开始举办“圣野果源”杯草莓大赛,搭建了成员、种植户交流、展示的平台。

合作社还积极开拓线上市场,进驻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2019年的天猫年货节,我们备足了货源,委托专业电商销售团队24小时值班,年货节首日旗舰店的草莓销售量就突破了1万单,销售额突破100万元,是天猫店铺当天唯一销售额破百万且发货无差评的水果店铺。”马廷东满脸自豪。

重视成员结构,提升全方位带动成效

“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小浆果成为丹东农民的致富果,成员户均年收入超20万元,带动了周边10多个乡镇3万余户农民从事小浆果种植。”马廷东如数家珍。十年的发展,合作社成员从最初的6户发展到266户,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最高日销售草莓10万斤,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

面对销售能力持续提升、草莓供不应求的情况,合作社在东港吸纳人品好、土地条件好、种植技术优的农户加入合作社。“经过成员大会决议,我们决定将售卖的利润在草莓收购时直接加价返给成员,成员户的草莓收购价比非成员价每斤提高0.5元-1元。”这样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周边草莓种植户的入社热情,同时有效解决了合作社货源不足的问题。

“我们合作社先后招聘了10多名大学生从事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文案、销售等工作。”马廷东介绍,培育和发展人才队伍是企业保持活力的秘诀,更是带动广大成员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保障。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事业。“我们带动了东港、凤城、宽甸、振安区、振兴区及大连庄河地区的贫困户,从种苗提供、技术指导、管理和销售服务等方面帮助他们发展草莓种植,助力脱贫致富。”马廷东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