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江师范学院“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资中县鱼溪镇金带水库水产合作养殖基地投放10万余尾花斑副沙鳅。这是内江师范学院科研团队历时10年研究开发后,花泥鳅走出实验室,成功的实现大田养殖。

6月20号,内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谢碧文教授及科研团队一行人,来到资中县鱼溪镇金带水库鱼苗鱼种繁殖场进行考察。据了解,在去年和今年6月初,该团队先后两次在这里投放了十二万尾花泥鳅,实现了科研成果花泥鳅走出实验室,进行大田养殖。

通过现场的观察了解,在经过半个月的大田养殖后,6月6号刚刚投放的10万花斑副沙鳅也是长势良好,同一批鱼苗不仅比实验室的长得更快,而且几乎没有发现有死亡的现象。

据了解,“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是2012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建立的校、地共建实验室。从2010年开始,内江师范学院组成了以谢碧文教授、王永明副教授等人为主的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团队,系统的对沱江流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花泥鳅包括宽体沙鳅、中华沙鳅和花斑副沙鳅三种鳅科鱼类进行科学研究。

花泥鳅是一种濒危物种,因全身长满花纹而得名,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兼备;市场价格达到400~500元/千克,是长江中上游特产优质的名贵珍稀鳅科鱼类,也是中国的特有物种。

该团队通过开展花泥鳅基础生物学、人工繁育、成鱼养殖、鱼病防治和营养饲料研究,于2013年成功实现了其全人工繁殖,获得了以上三种鳅科鱼类的子二代、子三代,研究成果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后来,随着团队新的专家加入,该团队继续坚持对花泥鳅的大田养殖进行研究。直到2018年,该实验室对花泥鳅的研究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大田养殖。目前实验室拥有以上三种鳅科鱼类亲鱼和后备亲鱼群体逾万对,2019年生产苗种近100万尾,并成功实现大田养殖。

花泥鳅走出实验室进入大田养殖,在花泥鳅产业化开发研究中具有里程牌意义,是“长江上游鱼类资源保护与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是我市泥鳅养殖校地合作成果上的一次突破性进展。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强地方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高端养殖技术及科技人才,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使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