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海产品在内陆盐碱地‘安家落户’,让更多养殖户走上致富路。”随着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竞赛落幕,00后秦康翔又回到了熟悉的实验室与试验田。

这是秦康翔第二次在全国“挑战杯”的舞台上分享他与海蟹的故事。2020年,他作为“海蟹行盐碱,瘠土变沃田——全球首创盐碱地青蟹生态养殖”项目主要负责人参赛,项目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23年,他作为“青创报国”大学生代表,在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舞台上,讲述他4年的科研创业路。

2018年,读高二的秦康翔在老家河南延津县盐厂村过寒假,正值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教师王欢一行人来村里做海蟹盐碱地养殖调研。

“盐碱地上哪能养海蟹?不可能吧。”秦康翔好奇。

“盐碱地也有盐分,海洋里也有盐分,试试看。”王欢的回答触动了秦康翔。

2019年高考结束后,秦康翔报考了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一入校便报名加入到王欢所在的海蟹低盐研究课题组。

实现海蟹在盐碱地上“横行”要解决3个问题,即“能不能养活”“能不能养好”“能不能量产”。

“海蟹所处环境的海水盐度在20‰上下,而黄河盐碱地的盐分浓度变化很大,有时普遍低于3‰。如果直接将蟹苗放入极度低盐的环境中,会导致蟹苗大量死亡。因此,驯化出适合盐碱地的海蟹品种是关键。”王欢说,选择河南省延津县、兰考县作为实验点,是因为这两个县是黄河故道所在地,经过多年的盐碱地治理和改良,土壤中的盐度较其他省市盐碱地偏低,“如果驯化出的海蟹能在这些地方生存,那推广至其他地方肯定更不成问题。”

为筛选出最适苗种来源,秦康翔和组员们与海蟹同吃同住,最终从近千批次海蟹样本中筛选出了最能适应低盐环境生长的青蟹,并研究出了高效蟹苗淡化技术,将适宜生长盐度下限由最适的15‰左右降低到1‰,实现最短时间内即可获得适应盐碱地环境的健康苗种。

相较于“能不能养活”,“能不能养好”的研究难度更大。在王欢老师的带领下,秦康翔从水质矿质离子研究入手。

秦康翔解释道,与海水相比,延津县、兰考县的盐碱水缺少很多矿质离子,这些离子正是螃蟹蜕壳生长时所需的关键元素。

在试验田的日子,秦康翔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蹲在养殖池边观察海蟹的生长状况,不论深夜还是清晨,一旦发现问题,他和组员们就拍视频、抛问题到群里实时讨论。做科研的4年里,他每一个暑假都在水塘边度过,暴晒、熬夜都是常有的事。

经过数月的研究,秦康翔和课题组成员掌握了低盐状态下海蟹离子调控的关键机制,并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成功将海蟹蟹苗的成活率从最开始的不足5%提至实验室条件下的95%,养殖全程成活率达到15%。

为了实现量产,秦康翔回到家乡试验推广。河南以养殖淡水鱼为主,海蟹对于养殖户来说是全新的物种,尤其是种了一辈子地的老人们对转行进行海蟹养殖,更是顾虑颇深。于是王欢带着秦康翔一次次往返于宁波与河南之间,将实验室培育的淡化蟹苗免费送给乡亲们,手把手教授养殖技术。

随着越来越多养殖户实现增收,海蟹盐碱地养殖模式推广速度加快,课题组又先后引进了南美白对虾、缢蛏、美国红鱼、黑鲷等海产品,并试养成功,累计帮扶农户百余户增收超千万元。课题组“海蟹安家黄河边,盐碱瘠土变良田”科研案例入选2022年第三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获评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现在我们已将青蟹养殖的模式推广至内蒙古、宁夏、山东,也在研究内陆盐碱地‘青蟹+南美白对虾+缢蛏’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秦康翔告诉记者,他决定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跟随王欢老师继续攻克钾离子在拟穴青蟹适应低盐胁迫的关键作用分析研究,让盐碱地这片瘠土真正“摇身”变金滩。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