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到了关键时刻。怎样让农民尽快脱贫,而又不让这些脱贫的农民返贫,河曲县委县政府近两年通过实施蓖麻蚕养殖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如今,河曲县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蓖麻蚕养殖基地和育种基地之一。
一个国际性的会议
8月14日,河曲县蓖麻蚕产业项目合作集中签约暨授牌仪式在该县举行。来自山西、河南、山东、吉林、辽宁、台湾及柬埔寨的科研人员、养殖户、加工企业代表近百人共商发展大计。
山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曹教授说,现在我国蓖麻蚕养殖主要集中在山西、河南、山东、广西、福建等地,但蓖麻种植面积与蓖麻蚕养殖数量都不大。山西种植面积和养殖量最大,河曲县种植蓖麻面积有3500多亩,太原市小店区有1000多亩。
来自河南省扶沟县中保经济作物专业合作社的刘瑞文在蓖麻蚕养殖中,算是先行先试。他说,蓖麻蚕养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由印度传入我国,到七十年代成熟。后来受国外市场的影响,推广缓慢。刘瑞文从2011年开始采取种养相结合的办法,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
参过军,一心想着建设美好家乡的河曲县智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吕峻峰说:“蓖麻蚕养殖项目由我们公司和台湾中盈绿能生技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进行技术孵化和蚕种供应,由蚕研所专家具体负责技术指导。2018年试养,种植蓖麻面积约300多亩。试养成功后,2019年推广到3500多亩,涉及两个乡镇八个村三百多农户。每亩地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和种植玉米相比,每亩地能多收入近800元。”
一个可行的项目
河曲县位于忻州市西北部,地处晋、陕、蒙三省交界。在许多人的认知中,河曲县有两大特点:一是来自于一句谚语,“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说的是自然条件之恶劣;二是民歌与二人台,河曲的民歌与二人台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清脆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山西,唱响了全国。
近年来,河曲县委县政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招商引资,广纳贤才,不仅引进了大量的资金,还引回了一个又一个可行的项目。蓖麻蚕养殖项目就是2017年4月忻州市长三角区域招商引资活动中引进的。
说起蓖麻蚕养殖,不能不说在江苏省镇江市工作的河曲人吕雪峰。他是镇江市一所高校的老师,离开家乡有十多年了,但一直关注着家乡的发展。工作中吕雪峰了解到用蓖麻叶可以养蚕,这让他想到小的时候,家乡大量种植蓖麻,如果通过蓖麻蚕养殖能让乡亲们脱贫,也算是对家乡养育之恩的回报。
当时,忻州市组织的招商引资活动到镇江后,吕雪峰向带队的领导介绍了这个项目,领导听后觉得可行,又向河曲县推荐了该项目。
河曲县商务服务中心郑主任说,正是吕雪峰的热心和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该县的蓖麻蚕养殖。
一个脱贫的新途径
河曲县属于高寒地区,山多沟多,种植蓖麻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一位知情者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受国外市场影响,当地的蓖麻种植才逐渐减少。现在,在河曲县还有一家蓖麻油加工企业,有几十年的历史。
8月16日,河曲县刘家塔镇前大洼村村民郝二女站在自家种植的蓖麻地前,看着绿油油一人多高的蓖麻苗,满脸欣喜。她家承包着14亩农田,今年全部种上了蓖麻。郝二女说:“种植蓖麻比较省事,老公和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从种植、除草、摘叶子、喂蚕,我一个人就可以全部料理,而收入比种其他植物明显要高。”另一位村民说,除此之外,只要是种蓖麻养蚕,县政府每亩地还补贴500元。
前大洼村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说,该县蓖麻蚕养殖实行的是“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去年,养蚕是以家庭为单位,自己种植自己养蚕,但蓖麻蚕最大的天敌是苍蝇。由于密封不好,苍蝇很容易进入室内,导致蚕茧受损。今年,县政府在适合种植蓖麻的村庄都建了标准的养蚕车间,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养殖户的蚕全部进入车间进行养殖,恒温、通风,便于技术指导,还不受苍蝇干扰。该农业合作社和河曲县智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公司提供蚕种和技术,全部收购养成的蚕茧。
山西民晟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宏说:“蓖麻和蓖麻蚕浑身是宝。蓖麻籽可以榨油,榨油后还可深加工成化工原料。蓖麻叶可以养蚕,蚕茧还可深加工成蚕被及纺织品。蚕蛹可以食用,还可以培育成虫草,深加工后还可制成虫草酒等,营养价值极高。蓖麻杆深加工后可以提取汽油和柴油,是很好的能源材料。”
河曲县副县长张秀文说:“蓖麻和蓖麻蚕养殖前景非常广阔,但需要建立健全完整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该次蓖麻蚕产业项目合作集中签约、授牌,就是要让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及科研院所互动起来,在稳定的基础上繁荣市场,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然后通过‘蓖麻种养分离’和‘投资型养殖模式’,逐步引导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之路,使整个产业链在市场经济中健康长久地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