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宜都,春光明媚。

走在全心畈村大地上,一条条平坦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新修房屋整齐排列,一片片特色林果孕育生机,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

近几年来,宜都市全心畈村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深挖自身潜力、放大比较优势,在突破关键环节、解决难点问题上作出很多探索和尝试,不断与时俱进,农业、农民、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一个美丽幸福的村庄拔地而起。具有顺应政策导向、符合村情实际、体现创新精神的鲜明特点。

一、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在把握“发展与变局”中明晰思路

乡村振兴是深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背景下,全心畈村认为,在发展与变局中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变化,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让农民充分享全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利益,积极开发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的内涵、外延和发展领域,加快挖掘农业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休闲价值。

构建发展框架。全心畈村位于宜都枝城镇西北部,距县城5公里。全村国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6公顷,水域15公顷,林地192公顷。辖5个村民小组,565户,总人口2004人。在建设初期,该村就按照“一产形态,三产功能”的构想,高位谋划了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四季采摘、民宿体验为亮点,在山、水、田、园上做文章,融入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发展思路,通过调整农业传统种植,以价值为导向,提升村庄名片,形成了培育影响力与知名度,最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人均收入及村民获得感的总体构架。

做好科学布局。2015年他们根据本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把建设美丽乡村的目光放在了打造宜都美丽后花园上,提出植入地域、文化两大元素,建设黄桃生产专业村、特色养殖重点村、现代农业示范村、观光农业旅游村的设想。将全村划分三大特色农业板块:即1000亩桃花核心观光区;1200亩四季果蔬采摘区;800亩生态特色养殖区。

找准突破关口。规划制定后,如何找到突破口?他们认为:环境治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于是抓住宜都市“四好公路”建设政策机遇,按时按质高标准建好望赤路、全新路、与洋冿畈村接线路,将6.2公里主干道提档升级工程,主干公路旁搞好绿化美化工程;借助新桥河流域治理、枝城西流域治理项目,沿红岩河新修5公里健康绿道。全村范围内多栽树、广植绿,让全心畈绿色连片、四季有花、处处有景。村成立了“厕所革命”改建工作专班,抓好“厕所革命”改建工程,专业队伍施工,强有力推进,确保全村“三格式”化粪池在全村覆盖率达到95%。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的垃圾处理模式,配齐村内垃圾清运人员,对农户耐心宣传环境卫生,多措并举,让白色垃圾离开我们的视野。

二、流转土地,示范引领,在挖掘“资源与要素”中寻求突破

地是生财之母,通过市场手段实现合理有效配置,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该村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在挖掘“资源与要素”中寻求突破。

敢为人先。对土地进行流转才是生财之道。2010年全村土地整理2457亩。土地流转始于2010年11月,近几年持续围绕土地做文章,先后发展了黄桃、蔬菜、葡萄、草莓、脆蜜桃、金桔、沙糖桔、花卉苗木、特色养殖等产业。到目前为止,全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2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45%。全村近70%的农户有土地流转,常年在流转土地上务工的村民有近200人,年劳务收入300多万元。

敢试敢闯。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推进规模化经营,先后建设了16个特色种养基地。其中,黄桃基地1010亩、脆蜜桃和乌山李基地210亩、蓝莓基地20亩、金桔基地150亩、沙糖桔基地80亩、反季节蜜橙基地50亩、蔬菜基地200亩、葡萄和芦笋基地100亩、草莓基地220亩、花卉苗木基地150亩、青蛙养殖基地30亩、稻田养虾基地50亩、鲈鱼养殖基地20亩。

依法依规。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是严把政策原则。坚持“依法、自愿、有偿”,不做出强迫命令等违反农户意愿的硬性流转。二是将流转土地进行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发挥规模经营效应。三是加强对土地流转各个环节的管理指导,保障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进行。四是干部带头。做典型、当标杆,领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促进了土地流转升温加速。同时,他们立足村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20家,其中,集吃、住、游、娱一体,投资规模500万元的生态农庄达3家。

三、农旅结合,融合发展,在提升“含量与质量”中释放潜能

融合发展要求突破传统产业边界、区域空间边界和要素功能边界。就农业产业而言,应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多功能发展。就区域空间而言,应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和区域融合、城乡融合。就要素功能而言,应追求生产要素、生态要素、文化要素相互融合。

观念一变天地宽。2014年,在市镇的支持下,全心畈村因势利导举办了宜都市第一届桃花节并取得成功,“卖果不如卖景”的思路也自此开始形成。经村“两委”及村民讨论决定,最终将“开发旅游,实施农旅融合战略”纳入了全心畈村长远规划。如今的全心畈村已是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一大批乡村观赏景点也随之应运而生。立于村头的“儒子牛”雕塑,是勤劳淳朴的全心畈人的象征;古井、龙家台子、莲花池等景点是根据村里老人们的回忆而建起的人文景点;4.4公里的旅游村主干道、2.8公里的健康绿道、3.5公里游步道、6000平米的大型停车场更是让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

桃花朵朵引客来。以二组黄桃基地狮子山及对面桃山为主阵地,辐射整个桃花节会场入口到出口区域共1000亩,分批次做好黄桃树品种改良,形成山上是黄桃、山下是脆蜜桃及乌山李为主的桃李基地,同步以桃花文化为引领,挖掘桃木文化,连续7年组织桃花节。抓好针对性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一批与桃木有关的手工工艺品,不断提高桃树附加值,注重提高桃树经济效益,带动桃花观赏及桃园观光,形成赏桃花、摘桃子良性持续发展。

四季果蔬名气大。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引进开发了10多个名优蔬菜品种。以现有龙虾养殖基地沿红岩河顺流而下至村委会驻地周边至岳宜高速全心畈大桥区域共1200亩,以现有葡萄、芦笋、蔬菜、草莓、砂糖橘、蜜橙、黄桃、脆蜜桃、乌山李及蓝莓等基地为主,科学合理规划下一步土地流转具体种植项目,设立土地流转准入机制,保障土地流转工作有序进行及基地持续正常发展,按时节及基地生产的果蔬品类,排列整理一年内各个时令段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有序持续向市场推送信息,力争一年四季游客不断,基地产品供不应求。配套建设全心畈生态农业物流中心,涉及仓储、冷链、初加工等功能,从而保障上述基地果蔬贮藏保鲜,对外销售运输。目前该村共培育蔬菜品牌6个,桃子品牌2个,还有3个正在申报之中,每年电商销售达20%以上。

生态养殖成景观。以龙虾基地沿红岩河逆流而上至太极岛位置近800亩区域,合理布局,利用本村红岩河流域良好水资源,引进一批适合地方气候珍稀水产品种类和具有相关水产品养殖技术经验的老板、能人、创业者前来合作共赢,村级提供保姆式服务,筑巢引凤。利用河流整治项目,规划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同时以红岩河为主线,打造从村委会至太极岛段沿河观光旅游绿道,沿红岩河流域达到河水潺潺、绿树成荫、休闲观光的效果。

近年来,全心畈村先后被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2020年,村“两委”班子也被宜昌市委表彰为“宜昌市履职尽责好班子”,村党总支书记曹光兆连续三年被宜都市委表彰为"五强书记"。

四、拓宽领域,引进人才,在实施“创业与就业”中增加收入

2020年4月,省发改委将该村列入乡村旅游领域双创带动就业示范单位,他们坚持“线上搭桥”“面上覆盖”和“点上突破”三结合,实施7大工程,带动创业、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创业就业培训。分阶段做好适应市场运营的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并着力培养和输出一批适应于市场运营模式的管理人员。举行年猪宴、广场舞比赛等活动12次,厨师厨艺培训80人次、电商培训60人次、农技培训150人次,提升就业技能。建设农耕体验园50亩,新建12个“共享厨房”。鼓励具有本村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毕业2年的大中专和技工院校毕业生、征地农民、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残疾人,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和就近就业。

实施创业就业提升。在人社、农业、文旅等部门支持下,整合职业培训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者的文化及技能状况,分类实施“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企业老板培训行动”等培训项目,共开展专题培训3次计350人,17家合作社流转村内土地2500亩,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元。同时,搭建平台,组织创业者参与企业、大专院校、投资平台的资源对接6次,从农产品的种植、包装、宣传、销售、农村旅游开发和管理运营等多方面集聚人才12000人,使创业和就业的软实力更雄厚。同时网络起70%以上的农户,带领他们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质产业、提升农业技术,推动村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

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充分利用村内闲置厂房和场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或创业园1个,以低价租赁方式提供创业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者提供不少于6个月的政策扶持和创业孵化。完善创业组、创业社、创业家庭等多种形式的创业孵化载体,扶持创业带动就业。采取“协会+基层社+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基层社积极与武汉文旅协会对接,打造生态乡村旅游项目,并引入市场主体发展300亩智慧农业,种养农产品30多种,增添田园农旅体验元素,提升乡村旅游收益。全心畈旅游名片在当地和业内知名度、美誉度较高,游客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全心畈村实施双创带动就业示范项目的独特作法,使全村创业带动就业形成气候,2021年经济总收入10918.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758元。比2019年的25698元增加3060元,上升11.9%,70户17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返乡创业15人,引进26人,带动农民就业578人。

五、党员带头,强化担当,在创新“管理与治理”中持续发力

全心畈村的变化根本在于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关键在于有一个好支部,有一批好党员,有一支好队伍。

固本强基,提升村级管理“战斗力”。通过大力实施“党小组+网格化+信息化”的“一组两化”党建工作模式,按照党建润心、发展聚心、民生安心、生态舒心的总思路,加强对普通党员的教育,实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法,带动群众共同发展,共同致富,共建和谐。党员干部参与项目规划、协调、服务等环节,项目在哪里服务就跟在哪里,问题出在哪里矛盾就消化在哪里。建设垃圾分类亭共16处、桶垃圾亭共60处,完成黄桃基地品种改良160亩;建成仓储保鲜物流冷链基地及气调库100吨;打造村庄节点提升;连续三年实施村级主干道提档升级6公里。

聚才集贤,强化村级发展“凝聚力”。推行党员评星定级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双带”作用,积极开展“戴党徽、亮身份、践承诺”等主题实践活动,倡导党员带头认领村内事务,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新实践。农户自发拆除闲置破损房屋2栋178平方米,主动拆除违规搭建棚(房)32处1477平方米,广告牌19处152平方米,清理沟渠5500米,整治黑臭水体8处12.4亩,完成厕所革命户厕改建390户,发放垃圾桶550户。一个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热情好客、诚实守信的文明乡风正在形成。

制度创新,增强村级治理“向心力”。多方融合资源抓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修订完善新时代村规民约,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家风、村风、党风教育,以好家风带村风促党风。通过十星级文明户、五美之星评选等正向激励,家庭文明诚信档案扣分惩戒等反向约束举措,引导村民追求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认真抓好依法治村、信访维稳、村级发展等工作,实现全村连续四年无信无访,无重大恶性治安案件发生。按上级要求,在村庄辖区内,指导村民安装“反电诈APP”,目前已完成95%,实现本村无诈。

进入新时代,全心畈村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盯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开启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王本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