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苏南片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苏州市吴江区召开,副省长徐缨出席会议并讲话。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庆文,副市长查颖冬,区委书记李铭,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国荣,区委副书记韦国岭陪同现场调研或参加会议。

在推进会上,徐缨指出,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要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走在前、做示范”的奋斗姿态,在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树立标杆。要聚焦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生活垃圾整治、农村厕所管护等重点,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建管并重、务求实效,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注重彰显特色,打造特色村庄、风景廊道、“美丽集群”。要挖掘文化内涵,持续保护传统村落、传承农耕文化、弘扬文明新风。

据悉,截至2022年底,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四市已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全覆盖。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方面,南京市和苏州市均达100%、无锡市达97%。苏南地区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乡镇(街道)达245个。

近年来,苏南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良好的公共设施基础、深厚的乡村文化积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累计建成26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254个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245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诗意栖居和美画卷,正在江南乡村徐徐展开。

优秀村庄规划案例_借鉴优质村庄规划经验_村庄规划经验做法

统筹片区资源 实现“景色”与“经济”双美

苏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名闻天下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优质资源禀赋自然承接着江南水乡灵动的肌理。苏州市立足乡村优质资源禀赋,坚持先规划设计后建设发展,系统谋划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按照“空间缝合、资源整合、发展聚合”的思路,绘就连片发展“一张图”;打通“农口”和“建设口”联结通道,将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不同条线乡村建设内容进行整合归并,编织协同联动“一张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推进片区内特色产业组团,打造苏式乡村集群和农文旅产业集群,形成产业发展“一盘棋”。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的转化中,苏州累计建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村75个、特色田园乡村71个、市级特色精品乡村92个、特色康居乡村4100个。

溧阳在多规合实用性村庄规划下推进农村“三生”布局,打造现代版富村山居图。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实现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10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治理实现全覆盖。加快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和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带动当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之路,农旅融合、精品果蔬等特色产业也丰盈了溧阳人民的口袋,2022年溧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3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至1.79:1。

着力塑形铸魂 建立健全长效运维管理机制

近年来,南京市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引领,着力塑形铸魂,打造南京特色都市田园乡村,强化村庄形态和特色风貌塑造,对62个历史遗存下的江苏省传统村落进行活化利用。坚持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深入推进“万村善治”工程,深化生态、产业、生活、形态、人文“五美融合”,将和美之风推进千家万户。

吴江区震泽镇众安桥村实行轻量化打造,着重突出村庄“原味”,保留村庄“本色”。在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村庄长效管护的同时,积极推进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完成湿地河道水生系统、鸟类栖息地等建设,建立生物生态监测系统及管理平台,塑造水天相接、炊烟袅袅的原始自然之美。

坚持示范引领 因地制宜推进和美城乡建设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十四五”时期,无锡宜兴市全面启动“治本清源”碧水攻坚战,推动污水治理从“扩面增量”向“提质增效”转变。对太湖一级保护区内944个村庄、水源地保护区内87个村庄、其他1856个村庄,逐个实地踏勘、现场摸查,做到一村一策、规划设计。至2022年底,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处理能级达41万吨/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90%。结合“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推动水体治理向水岸治理转变,呈现“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乡村之美。

扬中市率先探索村级公共服务“八位一体”(农村垃圾收运、河道保洁、绿化管护、道路管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村容村貌“三乱”整治、村级综合服务中心维护、文体活动设施管护八个方面一体化运作)长效管护机制,构建多元化参与模式,充分发挥党小组“堡垒前哨点”功能,各村社制定党员人居环境整治考评细则,督促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小组联组、党员联户,以“清单化”的形式明确党员和挂钩家庭的义务,团结带动群众对公共区域、环境“死角”开展集中整治。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积分管理、“红黑榜”以及“最美自然埭”“最美家庭户”“流动红旗”评选等形式,激发村民自治能力和参与热情,营造村美人和的良好氛围。

苏南各市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多渠道畅通“绿色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为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打造“苏南样板”。(邱麦 报道员:沙文渊)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